苗木花卉鄉村振興的「美麗產業」

2020-12-18 東方財富網

8月6日,記者走進肥西縣紫蓬鎮,連片的綠色苗木映入眼帘。村裡的水泥道路上隨處可見正在裝載、拉送苗木的運輸車。

「紅葉石楠要常修剪,才能長得更密、更旺,才能賣個好價錢。」紫蓬鎮羅壩村苗木花卉產業示範園裡,正在修剪裝車苗木的工人對記者說,該種植基地是紫蓬鎮最大的苗木花卉種植基地之一。

近年來,紫蓬鎮充分依託肥西「苗木之鄉」的優勢,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種植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引導農戶利用科技提高苗木花卉品質,打造特色精品產品。

「我們共有6.7萬多畝花卉苗木基地和5.8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37.1%,全鎮80%的農戶都進行苗木花卉生產,苗木花卉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紫蓬鎮林業站站長張鵬程介紹,紫蓬鎮去年銷售苗木花卉1.9億株,年收入達2.3億元,人均苗木花卉收入1.83萬元。其中,建成精品園林8處,面積1000餘畝,已形成羅壩、白衣2個萬畝苗木花卉生產村。

在肥西縣官亭鎮,舉目望去,香樟、榆樹、法桐、桂花、廣玉蘭、紫薇等上百種花木五顏六色。「目前,全鎮精品苗木發展規模17萬多畝,其中官亭林海保有量6萬多畝、入駐企業12家,2019年全鎮苗木花卉年銷售額約1.6億元。」官亭鎮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官亭林海地處江淮之間,是天然的南苗北移和北苗南遷的引種、馴化基地,這裡每年可為全國提供苗木70萬株,是合肥市郊最大的人造觀賞林和天然氧吧。

安徽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帶,自然條件優越、物種資源豐富,發展苗木花卉業有先天優勢。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取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苗生產單位共計2778家,全省苗木種植總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年產值達120億元,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安徽省林木種苗總站站長周根土告訴記者,安徽苗木花卉種植實現了由零星分布向基地化、規模化和工廠化生產轉變,苗木花卉產業由數量增長向量質轉變,形成了合肥肥西、滁州來安、蕪湖清水和阜陽四大苗木花卉生產基地。

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造林用材林、園林綠化景觀林、經果林、木本油料林、都市盆花五大類,400多個品種、多規格的苗木花卉生產能力。苗木花卉業不僅滿足了我省國土綠化需求,而且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更是鄉村振興、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美麗產業」。

「大路貨」過剩,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突出

——打造信息服務綜合平臺,暢通購銷渠道

今年48歲的張俊葉是肥西縣花崗鎮苗農,從事苗木生產銷售20多年。近期他平均每天都有上百棵的苗木銷量,在忙碌中享受收穫的喜悅。

談及苗木花卉市場近年來的變化,張俊葉深有感觸:「以前的苗子好賣,隨便什麼苗都能賣掉。現在不行了,採購商都要求苗子品相好、規格統一。」為此,張俊葉的苗木基地現在開始了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管理,對幼苗的品種和品相都精挑細選,並嘗試網上直播銷售,以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國家林草局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過剩苗木中松、杉、楊、槐等品種佔90%以上,「大路貨」嚴重過剩。而珍貴樹種、鄉土樹種、優質經濟林等有特色的品種供不應求,甚至一苗難求。種苗供給側結構性問題還十分突出。

「現在這種樟樹又大又高,但沒有人收購,砍掉了又可惜。」樅陽縣麒麟鎮麒麟村村民王先和說,「前幾年,香樟樹暢銷,大家一窩蜂地種植香樟,導致數量過剩、市場飽和,如今賣不上價。」

怎樣讓老百姓在苗木產業增收致富道路上把準市場脈搏,少走彎路?

周根土告訴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信息不對稱,許多地方種苗生產一哄而上,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大量苗子賣不出去,造成很大浪費,損害農民利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是建立苗木供需預測預報制度和種苗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周根土說,每年一度的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以及正在建設的國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都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自2003年以來連續成功舉辦十七屆,已成為立足安徽、服務中東部、輻射全國的國家級苗木花卉展示與交易的盛會。如今,我省以肥西中國中部花木城為代表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場,已經成為推動苗木花卉產業創新、延伸苗木花卉產業鏈、孕育新動能的重要平臺。

吃農家飯,看田園景

——三產融合,提升產業附加值

走進位於滁州市來安縣舜山鎮的安徽林橋園林園藝工程有限公司苗木種植基地,只見落日的餘暉下,幾名工人熟練地用鐵絲將十幾公分的小樹苗纏繞定型。

「這是我們從日本引進的系魚川八房真柏。」公司董事長顧宣勇介紹,這種樹苗扦插以後,一年小苗只能賣20元,但是經過兩年整型、修剪,上盆後價格就能達到200多元,經過四年培育修整上盆後價格更是達到1000元左右。「不僅價格更高,銷路也更好。」顧宣勇說。

來安縣苗木種植面積已達到20萬畝,苗木花卉產業蓬勃興起,讓很多苗農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富裕生活。近年,來安縣還實施品質改造升級工程,引進百思德、美尚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園林綠化企業,把高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設備、人才和團隊「引進來」。

「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林苗品種結構,引進企業大戶,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是安徽做大做強苗木花卉業的重要舉措。」安徽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我省各地以苗木花卉產業為基礎,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花木零售業、綠化施工業、休閒旅遊業,提高了苗木花卉的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強了發展後勁。

「在推動傳統苗木花卉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我們把目光聚焦新興的鄉村遊市場,發展『苗木+旅遊』,提升產業附加值。」來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楊延忠介紹說。

目前,來安縣施官鎮賈龍村4000餘畝海棠已進入盛果期,紅果綠葉相映成趣,周邊不少遊客攜家帶口,賞果、觀景、拍照,阡陌之間充滿歡聲笑語。「在這裡不僅能吃到新鮮的蔬菜,還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體驗農家生活。」遊客周先生說。

賈龍村以當地連片種植的紅葉石楠和北美海棠為特色,規劃了集「生態種植區」「生態養殖區」「特色生態休閒區」於一體的綜合生態園區,打造水果蔬菜採摘區、花卉苗木盆景園、景觀石園等一批特色景點,形成集自然生態與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吃農家飯、看田園景」,一年四季,一輛輛滿載遊客的轎車行駛在紅花綠樹之間,僅2019年,賈龍村的旅遊收入就超過230萬元。

「我們村原有貧困人口46戶92人,依託苗木花卉資源發展旅遊產業,全村人均收入翻了好幾番。目前,全部貧困人口都實現了脫貧,是『苗木+旅遊』讓我們找到了致富方向。」賈龍村黨支部書記張正杰說。

(文章來源:安徽日報)

相關焦點

  • 波蓮:打造花卉產業旅遊觀光園 「美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波蓮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打造花卉產業旅遊觀光園,通過發展「美麗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位于波蓮鎮的花卉產業觀光園佔地約800畝,是集旅遊觀光和花卉苗木生產、交易、展銷於一體的生態觀光園,園內主要種植三角梅、沉香和金椰子。
  • 汝陽縣小寺村:發展花卉種植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小店鎮小寺村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鄉村能人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花卉種植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在小店鎮高速路口東南500米,綠樹掩映中,一朵朵月季在初夏的陽光下明媚地開放,奼紫嫣紅。這裡是瑞松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的花卉園,一進入園內就能聞到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 市人大代表曾建偉:建議對苗木花卉產區進行系統規劃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 宋雅婷 但唐文)2月25日報導 「我今年帶來的議案主要是關於花卉苗木產區的系統開發與建設。」成都市人大代表、溫江區花卉協會會長曾建偉告訴記者。曾建偉說,根據他的了解,以溫江區為中心的溫江、郫縣、崇州等地,有著近50萬畝的苗木花卉產區,總資產達到幾百個億,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這些園區沒有完整系統的規劃,所以我建議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和建設,將當地群眾零散的經營方式轉變成為一個完整系統的經營方式。曾建偉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羅強市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 陝西出臺加快苗木花卉產業發展意見 三年建100個示範園
    《意見》指出,全省現代特色苗木花卉產業發展要以尊重規律、因地制宜,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帶動、扶優扶強,產業融合、集約發展,統籌兼顧、群眾受益為原則,到2020年,建成中國暖溫帶森林文化博覽園,10個苗木花卉產業集聚區,30個苗木花卉產業示範縣(區),100個特色苗木花卉產業示範園,10個苗木花卉種質資源庫,5個國家級重點花卉文化示範基地,全省苗木花卉生產面積達500萬畝,年綜合產值突破
  • 威海市環翠區: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在橋頭鎮七彩生物科技園區內,幾名工人在田間養護苗木,為這批培育了4年的北美冬青做著今冬上市的準備;所前泊水庫東側的陌上花家庭農場民宿項目建設也進入收尾階段,預約幾乎排滿……幾年前,「千畝杜鵑花海」早已讓橋頭美名遠揚,如今乘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東風
  • 聚力鄉村振興 打造生態南召
    我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不斷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農民實現現代化的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普寧市廣太鎮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精品村,濃墨書寫美麗鄉村建設新篇章
    大寮村在發展花卉苗木種植業、帶動村民奔康致富的同時,強化黨建引領,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連年來被普寧市評為「文明村」「優秀黨建示範村」,今年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潮來港村積極創新理念,做活「農」字文章,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普寧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山後村以清汙拆違、垃圾無害化處理及保潔、「雙文」潤化、雨汙分流及汙水處理等
  • 湖北十裡:花卉苗木產業快速崛起
    道路兩旁處處可見鬱鬱蔥蔥的花卉苗木。沿路上,陽程苗木專業合作社、綠之源苗木專業合作社、龍林苗木專業合作社等一家家苗木專業合作社讓人目不暇接。9月15日,十里舖鎮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鎮有花卉苗木合作社30家,社員1000餘戶,苗木草坪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周邊20餘個鄉鎮近5萬人直接從事花卉苗木種植及相關產業,輻射帶動近40餘萬畝花卉苗木基地的生產、銷售,年產值超過3.5億元。
  • 鄉村振興:最具「錢」途的九大新產業、新機遇
    」之後,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提出,鄉村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新產業,鄉村的振興有了更多的新機遇!「鄉村振興」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從為什麼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路與重點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握的幾個重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解讀。
  • 2019年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花卉苗木 供需交流會隆重召開
    會議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搭建政府與企業、科研單位苗木供應交流合作平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政策溝通協調,為花卉苗木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交流會由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宣傳中心張楊主持,設置五項議題。首先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覃聚微出席並致歡迎辭。
  • 榆社縣社城村:產業發展有活力 鄉村振興有動力
    2019年,村裡建起了苗木花卉基地,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一個月能賺2400餘元。「國家關心農村發展,我們不光要脫貧更要致富。」鄭留英笑著說。社城村是晉中市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全村有692戶1604人,僅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81戶987人,佔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 太和縣「產業升級」奠定鄉村振興基礎
    近年來,太和縣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總要求,全面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努力提升產業扶貧特色、規模、質量和效益,助力脫貧攻堅戰,奠定鄉村振興基石。一是強化主體帶動。針對產業扶貧基礎和條件較差,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建立健全了產業扶貧風險防範監測機制,縣財政投入203.7萬元,設立「四帶一自」特色產業保險扶持資金,為實施自種自養項目的貧困戶、參與「四帶一自」的帶貧主體購買特色種養扶貧保險,提升自種自養和帶貧主體生產積極性和抵禦自然風險、疫病風險的能力。
  • 創新打造鄉村振興「江夏樣本」 ,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繪就美麗鄉村新...
    立足田園生態、踐行農旅結合、發展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江夏樣本」已然成型,江夏區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風馳電掣、逐浪前行!創新搭建魯湖田園綜合體示範帶發展新格局讓山更青水更綠人和諧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江夏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
  • 德陽市旌陽區孝感鎮:打造都市休閒農業產業園區 助推鄉村振興
    據該鎮負責人介紹,紅光印象中的優禾上品、勿忘我花海兩個主題農業園自2015年9月開園迎客以來,截至目前已接待遊客約30餘萬人次,拉動旅遊消費1000萬元,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收入1500餘萬元,紅伏村已成為德陽市民近郊休閒旅遊好去處,「藉助『紅光印象』這張旅遊名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農民在增收引擎。」
  • 平陽鎮石橋塘村充分釋放鄉村振興紅利 打造花卉民宿村
    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在廣場、村中道路兩旁種植花木,引導村民在屋前院內種植花卉、擺設花卉盆景,村容村貌大大提升,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再加上以前石橋塘村就是以種植花卉為主的村莊,全村到處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生活在村裡就好像每天都陶醉在富氧的大森林一樣。
  • 鄭州:花卉苗木基地網格聯姻促產業發展
    中國園林網5月17日消息:汜水鎮清靜溝村原有一處小型苗木花卉場,但因規模較小導致發展步伐步履維艱。滎陽市汜水鎮和林業局積極探索,不斷推進委局業務職能與鄉鎮網格化管理融合,實現了農林產業發展與鄉鎮產業發展的互容、互助。
  • 振興鄉村新模式 產業+鄉建讓村莊更美麗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戰略攻堅的逐漸完成,振興鄉村將成為三農發展最大的政策風口。為了讓鄉村振興,讓鄉村更美麗,目前,從河南到河北,從山東到安徽,各地政府紛紛開展了大規模的鄉建運動。只有用產業+鄉建模式,中國廣袤的農村才會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美麗,真正振興起來。
  • 十裡花卉十裡香 美好興寧競芬芳-南寧日報
    行走在興寧區的鄉村大地上,處處能看見鬱鬱蔥蔥的花卉苗木和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村莊路面乾淨整潔,小高層的自建房拔地而起,人們安居樂業……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映入眼帘。   近年來,南寧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挖掘鄉村「好山、好水、好景」等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科學規劃引領鄉村建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融合發展。
  • 一枝蠟梅帶動文旅農融合,北碚通過花木產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而位於北碚區的靜觀花卉聞名遐邇,素有「花卉之鄉」的美稱,種花養草歷史悠久,更是全國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花卉藝術的發源地。 近年來,北碚區突破蠟梅單一優勢,推動全區花木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依託生態景觀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有力推動了文農旅融合,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文旅農融合發展之路。
  • 黨建引領鄉村建設 促生「美麗效益」
    產業振興 強經濟效益 有堅強的產業支撐,才能讓美麗鄉村建設更有底氣。近年來,沈家村以發展景觀苗木業為方向,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金名片,並充分運用「黨建+」工作理念和方法,通過村企合作,讓黨支部帶著農戶抓產業,讓黨員帶著群眾一起幹,把分散經營、沒有品牌、不成規模的苗木產業,培育成了擁有1800畝花卉苗木基地和專業科研暖棚的苗木培育基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來,沈家村集體經濟收入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