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適症狀,或食管黏膜破損,統稱胃食管反流病。它由於纏綿難治,許多人深受困擾。
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病還是胃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相應的食管症狀和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其典型症狀是燒心和反流、胸痛,反流可造成食管損傷,表現為糜爛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也可引起咽喉、氣道等食管以外的組織損傷。
它是一種食管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爛性反流病、Barrett食管三種類型。
胃食管反流病是少見病嗎?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常見病,全球不同地方的患病率不同。
為什麼會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正常人存在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並能及時清除這些反流物的抗反流機制。其中位於食管與胃連接部的下食管括約肌在抗反流中起到了閥門樣的作用,食管體部的有效收縮是清除反流物的關鍵。當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和過度出現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鬆弛、食管壁有效蠕動和清除功能下降、胃排空延緩以及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就容易出現胃食管反流,上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減弱是出現食管糜爛性炎症的原因之一。
過多的胃內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可引起食管黏膜損傷,反流的膽汁和消化酶也會損傷食管黏膜。
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菸、體質指數增加、過度飲酒、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抗膽鹼能藥物、體力勞動、社會因素、心身疾病及有家族史等。
如抽菸、喝酒、大量飲咖啡、濃茶和巧克力、肥胖、飲食過飽、過度食用辛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長期便秘、某些藥物刺激、精神因素、體位如身體屈曲、彎腰、頭低位、仰臥等姿勢時、腹帶加壓、季節氣候因素等都會加重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表現?
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的症狀是燒心和反流,也可有胸痛、反食、吞咽困難、吞咽痛,不典型的症狀包括上腹痛、噯氣、腹脹、上腹不適、咽部異物感等,還可有食管外症狀如慢性咳嗽、哮喘和吸入性肺炎、咽喉炎等。燒心是指胸骨後燒灼感。反流是指胃內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動的感覺,可以是泛酸。
胃食管反流會引起哪些後果?
胃食管反流病除引起患者食管症狀外,可引起糜爛性食管炎,後者可合併上消化道出血、食管潰瘍、食管狹窄,Barrett食管有可能發展為食管腺癌。
胃食管反流還與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症候群、齲牙症等有關。
目前對胃食管反流是否與鼻竇炎、特發性肺纖維化和復發性中耳炎有關尚有爭議。
胃食管反流病必須接受胃鏡檢查嗎?
臨床上從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狀很難判斷是否有食管炎以及食管炎的輕重程度,胃食管反流病的某些症狀(如吞咽困難、吞咽痛)難以與食管或鄰近器官的其他器質性疾病鑑別,加之我國是食管癌、胃癌的高發地區,因此,對於擬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最好能進行胃鏡檢查,特別是對症狀頻繁、程度重的患者;
對年齡>40歲、症狀不典型、伴有報警症狀、有食管癌/胃癌腫瘤家族史者應積極進行胃鏡檢查;
對顧慮較大或要求胃鏡檢查患者要及時安排檢查。
胃鏡檢查可以明確有無食管炎和食管炎的嚴重程度、有無食管裂孔疝,明確排除上消化道腫瘤等疾病。
總結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於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的炎症。此病為慢性反覆性疾病,需要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規律的治療,才能得到病情的改善。
反流性食管炎的生活建議:
應避免精神刺激,少食多餐,低脂肪、清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不宜吃的過飽,特別是晚餐;
睡前3小時不再吃東西;
忌煙、酒和咖啡;
餐後不要立即躺平,睡眠時應把床頭抬高10-15cm(注意不是枕頭抬高),以減少胃酸反流的機會。
不穿過於緊身的衣服,腰帶不要扎得太緊。
許多患者通過消除日常生活中誘發反流的因素可以使症狀得到大幅度改善,當然,生活方式改變通常還需與藥物治療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