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的飯碗裡總能品出媽媽的味道,喜慶的宴席上總能撥動遊子思鄉的味蕾,這些家常菜的滋味裡,讓我們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廣東在飲食上是十分精緻講究的,豐富的物產,多樣的美食,讓凡是到過廣東的人,總是留有「還沒嘗完,還沒吃夠」的遺憾。作為中國菜系裡的明星,粵菜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廣東人總是能用別出心裁的食材搭配,讓一道道粵菜看上去賞心悅目,廣東人精益求精手法又能為「高顏值」的菜餚,注入味道的靈魂,而其中的點心廚房是粵菜的重要陣地,怎樣過硬的手上功夫,才能做出漂亮喜慶的叉燒包。
全國美食,食在廣州。來到廣州後,味道調查員發現只有在廣州待上一段時間,才了解廣州美食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想了解廣州人記憶中美食,就一定得從這個城市早晨開始,每天這裡街頭巷尾,大小餐廳,都會上演一出特別的晨間生活秀,這樣熱鬧擁擠的場面,如果是在別的城市,可能會發生在菜市場,但這裡是廣州,這群精神抖擻的人們,爭先恐後期待坐在最愛那家餐廳裡的餐檯邊,泡上一壺茶,點上兩籠點心,在廣州人的記憶裡,每一天都是從這「一盅兩件」開始的,這就叫「嘆」早茶。一個嘆字,寓意享受,盡得風流。
前廳食客悠閒自得,後廚又是另一番景象,點心廚房是粵菜廚房的重要陣地。無數「明星」食物就是從這裡誕生,被廣東人稱為「四大天王」的蝦餃,叉燒包,幹蒸燒麥及蛋撻,最為耀眼,能成為「天王」的原因是蝦餃皮透蝦潤,幹蒸燒麥質地軟彈,酥皮蛋撻鬆軟香酥。
而後廚剛畢業的小廚師們正在製作就是叉燒包,他們正在等待大廚對其成品的檢驗。這位大廚就是味道調查員尋找的廣州點心界行家譚師傅,譚師傅告訴味道調查員廣式早茶的味道可追溯到清鹹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火遍街頭巷尾的一釐館茶水鋪,只花一釐錢,就可以喝茶吃點心,供往來客商洽談生意,交換信息。因此廣東早茶發展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密不可分。
做叉燒包的麵皮與北方餃子麵皮不同,前者是開口,後者不開口。決定麵皮是否開口就是其配料的原因。譚師傅介紹「開口笑」是廣東人對叉燒包的最高要求,只有保證麵皮進行最恰當好處的發酵,蒸熟之後,包子才能自然裂開,形成三片飽滿的「花瓣」,咧開「笑口」使一款點心成為讓廣州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念念不忘的「明星」點心。味道調查員決定向譚師傅拜師學藝,學習如何製作酥皮叉燒包。
首先,譚師傅教味道調查員用力摔打麵皮,麵皮在木臺板面因敲擊而發出響亮的聲音。麵皮是帶麩的小麥粉麵團製作,這種帶麩麵粉是從二十世紀90年代傳入廣州,與廣式點心相遇。這樣就成為酥皮叉燒包的「新武器」,脆口的酥皮,麥香濃鬱,給全麥的麵粉增加顆粒感十足的嚼勁,無數捶打之後,使用這種材料及方法製作的叉燒包的麵皮會很勁道。其次,譚師傅除了傳承了傳統製作方法之外,也會與時俱進,挑戰創新,用黃油及蛋黃壓實冷凍,分割成大小合適的小團,然後,壓扁成酥皮,把它放在叉燒包上,如同給新式叉燒包帶上一個金黃色的「小帽子」,這是得益於菠蘿包的啟發。最後,把當天製作叉燒剁碎與秘制醬汁調成的餡料包裹在麵皮內,放在烤盤上,放入烤箱烤制。
這新式叉燒包是何滋味,味道調查員迫不及待品嘗了親手製作剛出爐的叉燒包。首先是菠蘿包的口感,再往下咬,就是叉燒肉的鮮甜味道,這就是這個食物的「高潮」,它是兩種味道的完美融合,又產生一個更完美的食物。此時味道調查員腦海裡只有5個字「味道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