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湯瓶煨山雞:炭火上慢燉出的純正鮮湯

2020-12-25 暇客

這是一道需要耐心等待的美食,地道的食材,用特製的土陶罐在炭火上慢燉四個小時後方成,香氣濃鬱,湯鮮味美,只要嘗過一口,你就會明白好滋味是值得等待的。

文 |朱寅 圖 | 王諾 小風

中國的大江南北做雞湯的方法迥然不同。比如喜歡清淡養生的廣東人最喜歡隔水燉竹絲雞,再加點玉竹、沙參、紅棗,清澈的湯汁裡有一絲藥膳的甘甜;川渝人的雞湯則更厚重些,爆過的雞肉在鍋裡滋滋冒油,金黃的湯底引人食慾;雲南人的雞湯做法也很多,有汽鍋雞、野生菌燉雞、白果燉雞、石斛燉雞等,聽著就讓人流涎;上海人則喜歡用雞湯煮丸子或蛋餃。

當然,江浙人也對雞湯愛的深沉,請客總少不了一甕金黃油亮的清燉雞湯,整雞入菜追求的是型色美觀,上桌後親友共分,雞腿撕下來孝敬長輩,而慈祥的爺爺奶奶又會笑眯眯的把雞腿夾到孫子的碗裡,中國人的傳統與文化便全在這一隻雞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開化人的雞湯,和傳統的浙江雞湯不太一樣,人家叫「湯瓶雞」,那一碗雞湯的香味,是開化山城裡最驚豔的美味。

湯瓶雞是開化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過去,只有在非常重要的日子才能喝到這碗雞湯:一是在女人懷孕或坐月子期間;二是老人大壽;三是過大年;四是有貴客駕到。

製作湯瓶雞需要用到當地特有的土陶罐

湯瓶雞特殊就特殊在燉雞湯的器皿堪稱「神器」。湯瓶是一種土陶器,使用開化當地特有的紅壤燒制而成,既透氣又富含礦物質,老底子農家經常用來盛菜、燉湯、煮粥、熬藥。開化歷史上制陶工藝較為發達,尤其兩宋時期以及明清,產業工人曾達數百人。在北鄉馬金鎮徐塘村,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仍有幾百戶人家以賣湯瓶作為家庭重要收入之一。至今,馬金方言裡還有「湯瓶煮粒,粒粒歸腹」「罄湯瓶打老虎」的說法。

從開化縣城到齊溪,走高速也要將近一小時。不過為了美食,再遠的路途也阻擋不了我們。當我們趕到齊溪鎮龍門村時,今天的大廚餘昌山正在殺雞,等著我們一到就開工。

製作湯瓶雞的一味重要配料黃精,是餘昌山到山上新鮮採挖的

在輔料裡,我們驚訝的看見了一種中藥:黃精。餘昌山十分爽快的一揮手,就帶著我們跨過門口清澈的小溪,爬上對岸小山坡去挖野生黃精。他介紹,傳統開化的湯瓶雞是沒有黃精的,而且以前開化黃精不值錢,土話叫它野生薑。黃精補氣養顏、健脾潤肺的功效是近幾年才開始廣為人知的。加入野生黃精是他對湯瓶雞的一種改良,燉雞的時候黃精加一點點,更添補益之功,而且雞湯清澈,很受遊客歡迎。

河對岸的山沒有路,上下頗為不便。餘昌山每次接到客人湯瓶雞的訂單後,才會去爬山,挖一顆新鮮的黃精下來。不過不能加的太多,否則整鍋雞湯都是股中藥味了。

「龍門村是個旅遊區,上海、杭州的遊客特別多,他們很多人吃不慣開化的重鹽重辣的口味。在這裡開客棧做菜,肯定要迎合遊客的口味。所以我必須對開化菜做一些改良,讓開化菜變得清淡、少油,這不僅僅為了市場,也是讓美食更加健康。」

流經客棧門前的一條小河,河水清澈

今年37歲的餘昌山是龍門村的村民。他們一家原本住在山上,務農為生。為了更好的生活,餘昌山19歲時離開老家,去台州溫嶺、玉環一代,從後廚的學徒工做起,直到主廚、廚師長,一幹就是十五六年。直到龍門村改建,全家遷到了山腳,村裡開發旅遊區,他才回來開了這家客棧。

餘昌山在台州當廚師時,做菜以家常海鮮為主。海鮮清淡少油且不破壞原味的烹飪手法,對餘昌山改良開化菜頗有啟發。

餘昌山在廚房裡準備製作湯瓶雞

以下就是餘昌山做湯瓶雞的方法和步驟:

1.將土雞洗淨後瀝乾水分,斬成塊狀,生薑切片;

2.熱鍋,倒入菜籽油燒至五成熟時。倒入雞塊爆炒出香味。此時湯瓶裡已經放好了生薑、黃精,將雞塊蓋在黃精上面,加入清水,水務必沒過雞肉,蓋好湯瓶,湯水煨開後,撇去浮沫,加鹽。

3.湯瓶放炭火上繼續煨2—3小時。

燉湯時一定要用土陶做的湯瓶加炭火煨,雞湯的味道才會鮮美。起鍋前,把漂浮在湯上面的雞油撇掉

「湯瓶雞的傳統做法是把一整隻雞對半切開,過油炒成金黃,加水燒開,斬幾刀後塞進湯瓶加原湯慢燉。這種做法,香味非常濃鬱,不過雞湯略微油膩些。我改良後,香氣雖有所減弱,但湯色清澈,口感清淡。」餘昌山如是說。

等待的時間是最難熬的。一個多小時後,一股逼人的香氣從廚房飄出來。按奈不住的我偷偷摸進廚房,掀開湯瓶的蓋子,只見一層金黃的雞油咕嘟咕嘟的翻滾著,雞湯香氣直竄我們的鼻孔,口水開始在嘴裡打轉了。幸好此時餘昌山來後廚,他一把按住我伸向雞湯罪惡的雙手,竊笑著把我拖出廚房:「忍住啊,湯瓶雞一定要燉到位了才好吃。」

餘昌山精心烹製的湯瓶雞

要做好湯瓶雞,三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隻好雞。「我用的是小腳土雞,村裡農戶散養著,平時自己跑山上找食物,晚上在樹上睡覺。這種雞可兇了,白天去抓還抓不到,因為它會飛;要等晚上雞看不見的時候才能抓到。養一年左右就可以吃了,這個年份的母雞,肉質細膩不會柴,油也不會太多,如果長了兩年,脂肪就會長到肉裡面去,吃起來特別油膩。一年的母雞毛重三斤左右,淨重約兩斤二兩到兩斤三兩。公雞是不能拿來燉湯了,肉質柴而硬,適合做生炒雞。」

二來,要有一鍋好水。龍門村是錢塘江的源頭,綠水青山環境好得沒話說。熬雞湯的水來自錢塘江源頭的山泉水,村民用管子直接從山上引流接下來,大伙兒平時做菜泡茶洗澡,全部用泉水。聽到這裡,我們可羨慕了,這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啊。

第三,要有一個正宗的湯瓶。燉湯的罐子一定要用土陶做的湯瓶加炭火煨,雞湯的味道才會鮮美,湯才會清澈。餘昌山說,如果用普通瓦罐來燉,雞湯會變得很渾濁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樣。此外,火力快了猛了,出來的味道也不對。

燉好的雞湯濃香四溢,肉質細嫩,湯味鮮美

臨近下午一點,湯瓶雞終於燉好了,連著湯瓶端上桌,餘昌山揮動勺子,把漂浮在上面的雞油撇掉,此時滿客廳都瀰漫著雞湯的濃香。

雞湯燙口,得慢下來一口一口喝。雞皮綿軟,輕輕一扯便皮肉分離;雞肉色澤染上了雞湯的金黃,入口即化,香味醇厚;雞骨頭也燉化了,連肉帶骨酥軟入味。更不用說期待已久的雞湯,噴香中帶著點清甜,大概是黃精在發揮作用。

我被這種天然的真味感動,等待的每一分鐘都是值得的。

—END—

相關焦點

  • 開化畲族民歌、跳魁星、湯瓶雞烹飪、高粱燒釀造入選衢州市...
    開化湯瓶雞烹飪技藝 03 湯瓶是一種陶器,取當地特有的紅壤手工製作,以松樹枝幹枝葉燻燒三天三夜而成。湯瓶既透氣又富含礦物質,與紫砂同效。冬天,開化當地人烘著白炭火,火上燉著湯瓶菜,就算是青菜滾豆腐,也是人間美味。據說,用湯瓶燉飯據說能使孕婦發奶,效果堪比豬腳。用這樣一種「神器」,配以農家土雞,在炭火上燉上4個小時後,湯色清冽,香氣濃鬱,雞肉入口即化,其味純正。
  • 20多種七彩山雞的吃法!值得收藏
    (2)炒鍋炙淨,倒入漏勺瀝油:炒鍋留底20克燒熱,下蔥段、姜塊(拍松)、炒出香味來,投入炸好的雞塊,添入鮮湯、醬油、沼酒、花椒水、白糖、精鹽,移小火煨至肉熟料,汁濃稠時,盛入盤內即成。特點:色澤紅亮、肉爛塊勻,甜鹹鮮香。
  • 湖北傳統煨湯:以土雞為主的煨湯店,香甜的雞湯令人讚不絕口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湖北傳統煨湯有什麼講究吧。首先,要煨好湯,就是要選好食材,褚師傅家的煨湯店就是和供應商協商好了的,以土雞烏雞為主,是自己需要,他們直接現抓現送,一般店裡使用的雞是三四斤左右的。這樣的雞肉質緊實而又鮮嫩,現殺現煨口感最好,但是在褚師傅的店內,下鍋煨湯之前,雞肉還必須進行簡單的炒制,這也是武漢人煨湯的一大傳統手法。
  • 寒潮來襲,來武漢這些街頭銚子煨湯館體會時間的溫暖
    畢竟在這座城市,有一家眾所周知的法寶足以對抗寒意,那就是煨湯。武漢人愛喝湯,也很會做湯,在武漢,素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舉辦宴席,招待賓朋,必然少不了一罐鮮醇香美的湯。在這裡,真正醇美的湯必須要用銚子煨,極具地域特色,濃縮了荊楚美食文化的精華,有人說銚子給湯注入了靈魂。
  • 煨、煲、燉、煮……中國人的禦寒,先從舌尖開始
    儘管如今的科技為人們提供了多種跨越季節時令的飲食選擇,但當冬天來臨時,餐桌上總有一個無論南北地域都必須要履行的儀式:煨、煲、燉、煮……冬補的時候到了。隨著「食在廣州」這一概念的揚名,粵式靚湯也開始成為長沙許多餐廳冬季菜單上必不可少的餐品。「粵湯講究的就是一個清潤。」長沙步步高福朋喜來登酒店聚味中餐廳主廚小理哥在今年冬天,為餐廳設計了一道創新菜——椰皇燉老雞湯。「大家都知道海南椰子雞,但椰子雞添加的佐料太多。椰皇燉老雞湯雖然是因椰子雞產生的靈感,但完全是粵湯的做法,文火慢煲,主打原汁原味。」
  • 好湯慢熬,這些煲湯的秘訣你學會了嗎?
    回到家看到餐桌上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鮮湯,會不會讓你一身的疲憊感都散去,尤其在冬春季,湯既能驅寒,又能增加食慾。煲湯往往選擇富含蛋白質的新鮮食材,最好用畜類骨頭。做法為:原材料洗淨入鍋,一次性加足冷水先,用旺火煮沸,再調小火煮20分鐘,撇去浮沫,加姜蒜等調料,待水再沸後用文火慢熬,使原料裡的蛋白質充分溶解,湯色呈乳白狀,冷卻後可凝固便為好湯了。可怎樣才能使湯鮮味美呢?煲一碗好湯要注意些什麼呢?
  • 黑面菇山藥燉跑山雞,雞肉滑嫩,湯汁鮮美
    黑面菇山藥燉跑山雞By 藍雨陽光780913跑山雞的肉緊實,黑面菇滑嫩,山藥綿軟,加入黨參、天麻和龍眼肉,讓湯汁更香濃。原料:跑山雞、山藥、黑面菇、黨參、天麻、姜粉、幹辣椒、幹龍眼肉、枸杞。做法步驟:第1步、跑山雞砍塊洗淨,不用過水,因為這是正宗的跑山雞,沒什麼腥味。加入5個幹辣椒。
  • 瓦罐煨藕湯
    我脫口而出:排骨藕湯,土灶瓦罐煨的。他說:好,等我有空再寫一篇。我說:你莫寫算了,讓我先寫吧!不然你寫了,我可能就寫不出來。他很紳士地說:好。於是,他屢次催問我:「海容姐,你的藕湯麼早兒掇出來?你再不寫,我就喝點酒寫了哈!」我醞釀了一周,找了一個周末的夜晚,坐下來一氣呵成寫完了,沒想到又是五千多字,師友都建議我微信文章再別超過三千字,不然手機上看得好累。
  • 簡單美食之《半乾鱈魚煨燉》的做法
    用海鮮做湯,我最喜歡用半乾的鱈魚,價格便宜,味道上佳。最主要是沒有太多魚腥味,便於冷凍保管,有很多優越之處。對於討厭魚腥味的人群來講,半乾鱈魚是最適合的選擇。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半乾鱈魚煨燉》準備材料(3-4人份):半乾鱈魚 3條、洋蔥 半個、大蔥 半個、 蘿蔔 2塊、小銀魚乾 25克、海帶幹 25克(超市或電商有賣)調配醬料:醬油 6大勺、韓式辣醬 1勺、辣椒粉 3勺、料酒
  • 「探店→哈爾濱」第37期:民間瓦缸煨湯館:美味五千年奇鮮一罐收
    民間瓦罐煨湯,以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美食文化為己任。為讓現在都市人也能在快節奏的工作之餘都能一品風味絕佳的好湯。民間瓦缸煨湯,完全採用民間傳統煨湯方法,以瓦缸為器,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礦泉水為原料,置入一米見方的大瓦缸內,以硬質木炭火恆溫,傳統式六面受熱,煨制達7小時以上。民間瓦罐煨湯不止是營養美味,還擁有自己獨特的湯文化,如民間瓦缸煨湯之歌:喝罐湯 歇歇肩 拿起酒杯聊聊天!
  • 怎樣燉出湯白味濃的藕湯?
    武漢把燉湯叫做「煨湯」,最正宗是用一個大大的土砂銚子(砂粗透氣,煨的時候可以把油膩吸走)。全家人圍著桌子喝一碗熱騰騰的排骨藕湯,是武漢人的經典享受。 很多人在燉蓮藕湯的時候,都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蓮藕一燉就變色,明明是白色的蓮藕怎麼燉成了黑色?看著甚是影響食慾。
  • 冬天不容錯過的續命鮮湯,「鮮」氣滿滿
    當極腥的魚肉遇到極羶的羊肉,兩種氣味濃烈的食材碰撞在一起,兩味合一,相互抵消,魚肉會吸收羊肉的濃香,羊肉也會吸收魚肉的鮮甜,最後融合成一鍋濃得化不開的鮮湯。在烹飪這道名菜的時候,是需要非常細心和有耐心的。焯過水的羊排,要放到砂鍋裡小火慢燉,讓羊肉慢慢熟透熬至湯濃肉軟。
  • 中國湯文化的大乘之作 瓦罐煨湯
    說起喝湯,中國人大多知道廣東人對湯的熱衷,其實江西人也十分講究喝湯、且很會做湯,據說江西當地人每天從早餐開始就喝湯,一二元錢一小盅,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而老百姓在家也都要自己煲湯,民間瓦罐煨湯就是出自江西。
  • 小桃園煨湯,湯鮮肉爛,原汁原味,營養豐富,是滋補上品
    小桃園煨湯位於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小桃園」本為「筱陶袁」,最初是由來自黃陂的陶、袁兩姓的兩個小販在這裡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解放後,以諧音「小桃園」為名,是著名的「煨湯專家」。
  • 孝感大轉盤的這家煨湯拉麵,開店27年,承包了多少孝感人的胃
    每個清晨,能吃上一碗美味帶勁的拉麵,便足以找到生活中的小確幸。暖心不如暖胃,跟上小編的腳步一起來探尋孝感的美味吧!在槐蔭大道與北京路交界的大轉盤附近,有一家開了27年的煨湯拉麵館,日復一日的堅持,使之成為了無數人心中嚮往的美味。它就是今天我們尋味欄目的主人公——轉盤老加貝拉麵。
  • 趙允兵:老鱉湯│敘事
    由於駐地在偏遠山溝、買菜不方便,上級領導說了,現在反對鋪張浪費、這裡條件艱苦,那就就地取材、按標準接待,四菜一湯就行了……軍需助理員深諳接待之道,就按著上級領導「四菜一湯」的指示精神作文章。四菜好解決,山裡有的是山雞、土雞蛋等土特產,關鍵是「湯」要有特色。
  • 簡單美食之《泡菜豬肉煨燉》的做法
    因為喜歡吃泡菜,去年我自己醃了好多,我發現韓式泡菜用料比鹹菜考究,比鹹菜好吃多了,而且泡菜和肉一起燉,肉特別香。有去腥作用。這道《泡菜豬肉煨燉》是我經常做的一道菜。做法簡單,味道超好。今天忍不住拿出來介紹給大家了。
  • 瓦罐煨湯
    但我最喜歡吃的菜,是我老家江西的著名美食——瓦罐煨湯。瓦罐煨湯並不難做:把水灌在瓦罐中,拿出橘皮、茶樹菇等配菜放入瓦罐中,再把排骨或是雞肉鴨肉等放入瓦罐,把柴火點燃,用小火煨到熟就行了。熟了後的瓦罐湯雖然聞起來很香,但熱量還沒有散去,沒上飯時,我就喜歡觀察它的樣子。黃色的油花漂在湯上,一塊塊白花花的排骨也冒了出來,好像海面上「長」出來的幾個小島。
  • 鯽魚湯如何燉出奶白色,掌握技巧,輕鬆燉出一鍋好喝的鯽魚湯
    魚,除了會做酸菜魚、冷鍋魚、糖醋鯽魚還喜歡上鯽魚湯。以前鯽魚一般都是麻辣味重一點的烹飪,現在也漸漸喜歡上清淡的鯽魚湯,習慣喝並喜歡這種淡淡的湯味。關於鯽魚湯,聽同事講述過她的一個親身經歷,之前在給家裡人做鯽魚湯的時候,女兒好奇問:為什麼鯽魚湯不是電視裡一樣奶白色的呢?同事也不知道為啥,所以在第二次做鯽魚湯的時候,加入的不是開水而是牛奶,燉出來的湯就成了奶白色。然後,一喝這口感可想而知的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