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是古人的生活用品之一,女人平時佩戴它的作用之一有點類似今天的香水。
另外,香囊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保安康、驅蟲。
自古,我們的先輩就有端午節佩戴藥草做香囊(避邪驅瘟)的習俗,此外還有喝藥酒、吃粽子、划龍舟等等。
最近隨著端午節臨近,一些養生達人開始關注「防疫香囊」的製作。
藥王孫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氣,令人不染」,就是使人不受汙穢之氣或毒氣的汙染。
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便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1、「防疫」香囊
今年春節過後,隨著新冠疫情蔓延,我國各地中醫藥人士,先後給志願者和醫療工作者捐獻「防疫香囊」。
這些香囊大多是由佩蘭、金銀花、薄荷、艾葉、丁香、白芷、蒼朮、紫蘇葉等芳香化溼類地道中藥磨粉製成。
有的朋友收到的香囊還有藿香、白芷、草果、艾葉等製成,據說裡面還有兩味名貴的中藥
當多種藥材揮髮油一起散發出來,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像一道天然屏障,給身體穿上了一件天然的「防疫衣」。
聞著香囊裡散發出來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茗茶,身心預約,有助於免疫力提高。
2、香囊防病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開始有香囊治病的記載。
而苗族的香囊代代相傳了幾千年,年輕人還將香囊作為定情信物。
香囊起作用的是囊中的香料。
比如,丁香、沉香、檀香、小茴香、肉桂、豆蔻、八角、艾葉、冰片、薄荷,藿香、佩蘭等等具有濃鬱氣味的中草藥。
如果朋友們想自己製作香囊,建議去中藥店去配伍這些香料。
另外,在端午節前後,也會有一些藥店為大家配伍好的也可以直接買來用。
3、勾起兒時美好記憶
下周就要到端午節,聞著防疫香囊裡散發出來的淡淡藥香味兒,把人們的記憶帶回了童年。
每到端午節前,大街小巷都會有一些心靈手巧的婦人,賣各式各樣的手工縫製香包,造型各異,都非常精美。
香包的造型各異,有粽子的、五彩線、十二生肖、五毒、各色小桃心、精緻的福袋……
現在這樣的情懷之物很難在街頭看到,只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據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等。
我國自古就有佩戴香囊的習俗,最早在商周時期出現,尤其是唐、明清時期,民間瘋迷,成為時尚,被達官貴人追逐。
以下是一些有關記載:
《禮記》:「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衿纓皆佩容臭。」鄭玄註:「容臭,香物也。」
古詩《為焦促卿妻作》:「紅羅復頭號帳,四角垂香囊。」
三國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鹹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寶步輦,四面綴五色香囊。囊中貯闢寒香、闢邪香、瑞麟香、金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