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不相信轉基因?

2020-12-17 果殼網

編輯的話:這並不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符合謠言粉碎機體例的文章,然而轉基因從來都是謠言產生的重災區,謠言粉碎機曾多次逐條破解其中關於轉基因認識的不實之處。在逐條剖析的同時,了解謠言產生背後的各種機制也應該被我們所認識並關注。由此,我們將此篇分析人們懼怕轉基因作物背後的心理分析發布此站,以便大家在今後遇到謠言時,可以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認識。

(文/Maria Konnikova)近來,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果殼網的翻譯:爭分奪秒,改變基因,拯救橙子)引起了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關注,他的作品包括《植物的欲望》這樣著作。針對文章中運用轉基因技術來對抗柑橘黃龍病的觀點,麥可·波倫在推特上說:「太多工業界的口吻了(2 many industry talking pts)。」關於轉基因生物進入食品行業的懷疑一直廣泛存在,所以他的憤怒並不稀奇。歐洲民眾喜歡將轉基因食品稱為「食品怪物(frankenfood)」;美國的一些公司,比如Kashi的一款使用了轉基因配料產品在市場營銷中宣傳是「天然的」,受到了消費者的譴責;更別說那些浩浩蕩蕩的反轉基因的遊行車隊,巨大的魚形玉米和西紅柿站在車頂進行卡通表演,不停地在城市裡遊蕩來抗議所謂的「值得懷疑的食品(fishy food)」。

關於人們對「天然(natural)」和「非天然(unnatural)」概念的理解,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了其中的認知規律。1982年,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發現,熟悉程度是人們區分「天然」和「非天然」的重要標準。在人們的認知中,越熟悉就越天然;而越陌生,不管是在認知上還是在經驗上,越複雜,即人們需要調動更多的認知資源去理解的事物,人們就認為其更加「非天然「。並且人們在判斷兩者孰優孰劣時會存在認知上的偏見,即天然的一定是好的,而非天然的就是壞的。而任何事物,只要進行了人為幹涉都會被定義為「非天然」,比如轉基因食品,儘管它們早已登上了雜貨店的架子。但是請別忘了,就像紐約客的記者麥可·斯柏克特(Michael Specter)說的那樣:「農業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野生動植物的過程。藉此,我們才有了生存所需的農作物和牲畜。」

暈輪效應

今年,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食品上的標籤會影響人們的認知,比如對食物味道的感受,營養水平的估計和出錢購買的意願。實驗選取了在伊薩卡(康奈爾大學所在的小鎮)一家商店購物的115名顧客,研究者發給每個人兩種不同的食品,共三組。每一對的其中一種食品的標籤為「有機食品(organic)」,另一種則為「一般食品(regular)」。實際上,這兩種食品除了標籤都是完全相同的,即都為有機食品。然後,研究人員讓顧客開始針對「食品味道」、「營養水平」、「卡路裡數購買願意花得錢數四個指標進行評估。

實驗結果發現人們認為有機食品的卡路裡更低,如有機餅乾的卡路裡比一般餅乾要低24%;並且有機食品口味更加純正,營養更豐富;此外,相對於一般食品,人們願意多花16%—23%的錢來購買有機食品。從實驗結果看來,顧客們正沉浸在「有機食品所帶來的光環中,認為只要是「有機」的就是更好的。這是心理學中典型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而這種效應會帶來非理性的思考,即當人們認定某事物存在一些優點時,那些與此無關的方面似乎也瞬間開始閃閃發光起來。

轉基因生物則比較悲劇,它恰好經歷著「負面」的暈輪效應,僅僅是它本身被貼上的「非天然」標籤這一個特徵就讓很多人在認知上將其打入地獄。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2005年的一個研究發現人們認為一種轉基因食品的人工幹涉越多,即越「非天然」,人們的接受度就會越低。來自該學校的154名本科生參與了這項研究,實驗者要求他們在腦中想像7種食物,包括黃油、西紅柿和炸魚條等,並且從天然程度,健康水平和需求三個方面去評估這些食物。

隨後,他們開始想像這些食物全部都是轉基因食品,並且回答以下三個問題:食用轉基因食品存在道德問題麼;對這些食品的信任度是多少;這些食品有多「天然」。不出所料,科學家發現一種食品如果被認為是更加「非天然」,那人們就會表現出更多的不信任和拒絕。還有,如果一種天然的「非轉基因」食品,但是僅僅是看起來有些「非自然」並且比較陌生,那人們就更難以接受和信任這種食品的轉基因版本。

實驗數據PK主觀情緒

轉基因食品的負面「暈輪效應影響的不僅是人們對它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人們對其主要風險和收益的評估。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人們對風險的認知模式,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在1979年指出:當面對新出現的,未知的科學技術時,實驗數據絕對是主觀情緒的手下敗將。比如,很多人會認為核電站的輻射風險遠高於醫用X射線。儘管實驗數據並不支持這個結論,很多專業人士也認為其完全為無稽之談,但是人們還是屈服於陌生核電站所引發的恐懼情緒。並且當人們正在被某種負面情緒纏繞時,很難對風險和收益進行理性評估,風險正在急速吞噬你的思想,而收益在這一切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斯洛維奇還表示,人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被改變。就算是出現了新的科學證據,想說服某些人也是困難重重。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對科學證據的解讀,因為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許就會南轅北轍。曾經有一個研究探討了轉基因棉花對環境的影響,公眾對此的態度完全符合斯洛維奇發現的規律。通過比較轉基因棉花和一般棉花對環境的影響,研究者認為儘管兩種作物對節肢動物的數量有同樣的負面影響,但是轉基因作物降低了殺蟲劑的使用。這個結論一出來,那些反對轉基因生物的人卻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對比,就簡單得出了轉基因作物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結論。

斯洛維奇還認為三個因素會影響人們對新科學技術的風險評估,分別為對新技術的恐懼程度,熟悉程度以及新技術會影響的人口數量。轉基因技術無疑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面對多種可能存在的影響,人們對其有非常高的恐懼感;並且公眾對轉基因技術非常陌生,儘管美國約80%的包裝食品都含有轉基因配料,但是僅有35%的民眾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最近的一個調查則顯示僅有25%的人認為社會確實需要轉基因食品。

信與不信

更讓人無能為力的是,很多人對轉基因技術的數據來源並不信任。除了風險估計,信任是影響人們對新技術接受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們對研究數據來源都懷疑的話,那該研究對人們的評估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對現有研究失去信心,只是迅速地去懷疑和否定,那他們也許永遠都不會了解這項新技術。除此之外,人們對那些生產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公司也疑心重重。

這難道意味著轉基因技術永遠都會困囿於情感的陷阱而得不到研究數據的論證麼?其實也不是。比如,時間會喚起人們的理性:轉基因技術應用時間越長,人們對其的熟悉度就會提高。出生在轉基因時代的孩子,可能就不會再大驚小怪,從而能更加理性對待。

雖然熟悉度會緩慢提高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接受度,但是一個更大的推動力來源於社會的巨大需求。馬斯垂克大學2005年的研究還發現,如果一種食物的需求更大,比如黃油比炸魚條的需求更大,人們就會更願意接受此食物的轉基因版本。需求似乎能夠戰勝人們對「天然性」的執迷,目前很多生產轉基因食品的人甚至也是這麼過來的:很多橙子種植者其實一開始很難接受轉基因,但是面對疾病肆虐,甚至有可能再也不能種植橙子的困境時,他們選擇了轉基因。那你呢,吃早餐時你覺得自己有多需要喝橙汁呢?

本文編譯自New Yorker:THE PSYCHOLOGY OF DISTRUSTING G.M.O.S

相關小組:

謠言粉碎機

吃貨研究所

心事鑑定組

 

相關焦點

  • 吃不吃轉基因食物?我不在意 支不支持轉基因食物?我支持!
    近日,農業轉基因發布會召開,農業部部長韓長斌稱:轉基因的問題,說到底是科學問題、法治問題。安全不安全,應該是科學來評價;能種不能種,應該由法規來處理;食用不食用,應該由消費者自己來選擇。那麼,你會選擇食用嗎?
  • 洋蔥是不是轉基因!為什麼現在的洋蔥切起來不辣眼睛?
    網絡流傳一串短語:「非轉洋蔥個一般,切菜辣得淚連連;轉基洋蔥個頭大,起開以後不辣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非轉基因的洋蔥是非常辣眼睛的,辣到你根本無法去切,除非用沾水!而轉基因的洋蔥你用刀切開是不怎麼辣眼睛的。
  • 九三集團惠康公司,為什麼對非轉基因說「不」
    原標題:九三集團惠康公司,為什麼對非轉基因說「不」  長城網9月2日訊(記者商棠)9月1日,「全國知名網絡媒體九三行」採訪團就非轉基因大豆油的相關問題,採訪了九三集團惠康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關於非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討論,至今應該說尚無定論,但北大荒集團旗下的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惠康食品有限公司卻堅定地對非轉基因食品說「不」!
  • 胡豔華:為什麼我會研究轉基因作物種植問題
    一般說來,許多人類學者往往是先下到田野地點,和當地的人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然後從中發現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參與式觀察。可以說,轉基因作物種植與鄉村社會變遷這樣一個研究課題的形成,就是這樣一種研究方法的體現。2012年第一次下到潭村,我的確是想完成我的教育部課題,這一課題比較適合用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來做。
  • 為什麼菲律賓種轉基因作物?
    為什麼菲律賓種轉基因作物?2000年10月,菲律賓政府派來一支工作隊,向縣裡的農民宣傳轉基因玉米。羅薩莉去聽了科學家們舉辦的講座,對這種不需要噴藥的玉米很感興趣,便主動申請把自家的田當做試驗田,試種轉基因玉米。「當時去聽講座的大都是老農民,他們生性固執,對傳統的種田方式有一種天生的驕傲感,看不起臺上的那幫年輕的技術員。但我不一樣,我本來就不是農民,從頭開始學習怎樣種莊稼。
  • 紫薯是轉基因品種?專家:不!它才是
    但關於「紫薯是轉基因」的言論也在網上什囂塵上,那麼紫薯為什麼是紫色的?它真的是轉基因食品?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一、紫薯為什麼是紫色的?花青素是一類水溶性天然色素,廣泛存在於植物中,比如人們常見的葡萄、紫甘藍、桑葚等等,已鑑定出630多種植物富含花青素,它是使植物呈現顏色的主要物質,當甘薯薯塊積累大量花青素時,就呈現紫色,這就是人們看到的紫薯。
  • 紫土豆、紫胡蘿蔔、紫玉米等,是轉基因的嗎?為什麼「談紫色變」
    紫土豆、紫胡蘿蔔、紫玉米等,是轉基因的嗎?為什麼「談紫色變」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人們目光聚焦在農產品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果蔬農藥殘留,肉類濫用激素,還是植物調節劑使用不當等,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也是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 而疫情期間則更是暴露出食品安全的諸多問題,而每當我們看到因食用劣質不合規食品而遭受病痛的折磨,勢必會陷入萬分痛楚。
  • 轉基因,讓人友盡
    轉基因就是這樣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較大的群,對其都有水火不容的意見對立。「你們生物系的同學群,談起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也爭吵嗎?」我好奇地問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漢松。「生物學界不討論轉基因問題,因為這項技術根本沒有問題。轉基因農產品,生物學界也不認為會有問題。」董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
  • 提個醒:轉基因大豆不允許做成豆漿豆腐,為何可以壓榨成豆油被人們食用?
    很不美觀。難道這也是雪蓮?安徽--黃山坐落在安徽的黃山。愛你到骨子裡去。保護國內大豆--轉基因大豆不得直接進入市場。是最讓痛苦的一件事情。香氣非常的濃鬱。鏟掉之後。以殘疾等級為一級二級。還有TSG。唯有靠自己。有媒體拍到張伯芝母子三人現身店鋪。三個人。這分明是拿你當未來媳婦了。細跟的穆勒鞋穿起來更有女人味。會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的棒。那麼到哪裡我都放心不下你。這種馬桶衝力小。
  • 林擁軍:我國抗蟲轉基因水稻大米及米製品可以出口美國
    轉基因作物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我當然相信轉基因水稻一定會產業化,但在其過程中需要我們科技工作者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的努力以及政府的重視。在美國對轉基因產品是否標識採取公民投票決定,投票結果是絕大多數州不贊同對轉基因產品給予標識,原因是公民知道任何標識都是有消費代價的,對任何一個產品進行標識,就必須對每批次產品進行許多特徵性和非特徵性檢測,檢測費用肯定攤到產品成本,也即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增加消費者負擔。可能是美國人的科學素養比較高的原因吧,他們不願意為所謂的知情權而增加自己的生活成本。
  • 木瓜、大豆幾乎都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建議您看完再吃
    最近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食品的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拿轉基因食品來說,很多人非常忌諱吃轉基因的食物,而有的商家擔心自己的產品銷量會受到影響,在包裝上也會刻意打上非轉基因四個大字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 轉基因:學界和公眾,分歧在哪裡?
    但研究顯示,公眾對轉基因的風險意識與他們的生物知識水平沒有相關性。 不同類型的知識對受訪者覺察到的轉基因的風險和收益在統計上也沒有顯著相關性。 受眾風險意識的高低與「不可知效應」緊密相關。所謂「不可知效應」就是公眾相信,圍繞著轉基因還有大量的未知因素。
  • 轉基因食品該不該吃,關於轉基因的3大謎團,至今仍未解決!
    轉基因爭論之一:轉基因會危害人體安全嗎?食品是否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是所有食品問題中最重要,也是人們最所關心的。人們對於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主要焦慮點在於轉基因食品作為一種被改變基因的新物種,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未知的,是存在風險的。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
    由於本人的學識淺陋,文章的連貫性不佳,邏輯性不夠強,內容也不夠全面,但其中羅列的證據和事實足以引起人們深思。本期我將帶大家探討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進化論真的可信嗎?便對前四期的內容做一個總結。特創論解釋不了不同生物之間在遺傳上存在親緣關係的原因,也解釋不了生物界普遍保留了無用的痕跡器官的現象,更解釋不了人類柔軟的腹部為什麼會是暴露的。在以上的種種跡象和事實面前,人們不得不相信進化論。進化論最薄弱的環節不在人類起源問題上,而是在第一個細胞生命如何誕生這個問題上。
  • 轉基因博士解讀轉基因木瓜
    葉長明博士是個植物轉基因博士,他不僅成功培育了轉基因番木瓜,還進行了多種基因克隆、轉基因植物研究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研究,也曾多次參加轉基因安全管理的研討。請看他如何解讀轉基因番木瓜。  《詩經》中的  木瓜  農業部發放生產許可證的轉基因作物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轉基因抗病甜椒,轉基因延熟西紅柿(久放不易爛掉),轉基因變色牽牛花,轉基因抗病番木瓜。
  • 轉基因(GMO)為什麼永遠不安全——何美芸博士7-13日北京演講
    2013年7月13日,《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下午半場。會議主題:犯錯誤的科學。第一位演講人:英籍華人何美芸博士。何美芸:謝謝會議的主辦方,謝謝北京的志願者。今天我講的題目是:GMO為什麼永遠不安全。我曾經是研究學術的象牙塔科學家,但是我從一開頭就拒絕了機械論的生物學理論。
  • 轉基因有害是食品界最大假新聞?!
    >轉基因的作物基因不純,會對於環境造成長期危害。 2016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開始對此一一闢謠,指出數據不科學。至少從現有數據看不出什麼過敏、肥胖等等健康問題和轉基因有任何關係。 2.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問題——轉基因農作物是可以自產種子的。
  • 一篇有關轉基因的科普文章
    作者:Lilian.Z  編者按: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利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可到底什麼是基因?什麼又是轉基因?轉基因有哪些種類?所有的轉基因產品都有危害嗎?大多數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篇學者寫的文章,從科普的角度試圖解答這些問題。當然,對轉基因食品到底對人體有無影響,不宜急於定論。換句話說,即使轉基因食品能吃,也要確保和尊重人們的知情權、選擇權。
  • ...轉基因生物 轉基因技術 播種方式 BT毒蛋白 1970年 盲蝽 轉基因...
    「歐美科學家都不敢斷定這項技術一定是安全的,中國科學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拿下安全證書似不穩妥」  「中國成為國外轉基因糧的生死試驗場」「民族的噩夢」……已經兩個月了,有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各種擔憂仍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並逐漸蔓延形成一種恐慌。
  • 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區別在哪?提醒:轉基因食物對人體有這些危害
    近年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話題經常被提及,很多人對於轉基因的認識僅僅集中在食品安全的層面,而其實轉基因是建立現代化生物技術大幅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的,其對於現代文明的進步作用還是非常大的,那麼什麼叫轉基因和非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