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書法,印章、印泥的知識你必須了解!

2020-12-12 千年書法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印章崛起於秦漢,後在元明清三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印章為中心的獨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顯著而重要的地位,後統稱為「印文化」。

而印泥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歷來就是中國印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稱其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印文化發展的子分支,同印章、金石篆刻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章的材質、外觀、用途、篆刻形式皆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就決定著印泥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跡,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孫慰祖:官印封泥中所見秦郡與郡官體系》

《西泠印社》(第31輯)

在東晉時期,紙書開始正式為官方採納,在南北朝期間,隨著紙的推廣,其文獻中開始出現了「朱印」和「騎縫印」,這是紙張普及和鈐印用紅色印泥的最早可考歷史憑據。當時,紙書致信時,常將印章蘸些墨或「朱」,直接鈴蓋在書卷上。「朱」,原意紅色,這裡指紅色的原始印泥。而「調朱」就是最原始的制泥方式了。「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此外,由於其硃砂加工工藝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印文厚薄不勻的現象。故當時之陰文皆鈐印不顯,易玷汙紙面,所以大約從北周開始,官印中又重新出現陽文。

隋的統一,使混亂式微的印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隋朝推行官印的主要特點是擴大了印面(約為秦漢印的一倍左右),運用小篆(從而使書法與印章的結合成為可能,小篆的線條呈弧線型,弧線比直線靈動活潑),官印多採用陽文。隋朝官私印具有靈巧、輕盈、和諧、優雅之特點。隋印多鑿有背款,開後世官印鑿款之先河。其最初的意圖在於紀時,但它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後世官印款識的發展,文人篆刻的邊款藝術源此而得以興起。

這時,人們開始充分認識到水印的缺點,逐步採用蜂蜜代替原來的白芨水調製印泥。印泥發展階段進入「蜜印」階段。蜂蜜較白芨水更為粘稠,且具有較好的凝固性。製作時亦無需煎煮,直接同硃砂攪拌均勻即可使用。效果良好,製作便利使「蜜印」迅速代替「水印」開始在官印和私印的施用中推廣開來。但無論是「蜜印」還是「水印」,都很難達到使印文字跡清晰,歷時不暈的效果,尤其是著泥塊面較大的陰文。故隋代的官印大量採用陽文也就是這個道理。無論如何講,作為印泥的第二代發展產物,水印和蜜印仍逐步代替封泥成為璽、章、印的常用表達方式,而封泥也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

唐代,隨著書畫鑑藏印的迅速崛起,水印和蜜印風行一時。紅色以其明亮、鮮豔、強烈、耀眼的視覺效果引起觀者的注意力和興奮感。書畫鑑藏印在原有書畫墨色中的突出效果,能凸現收藏者的身份和收藏風格,也為書畫作品增添了亮麗風情。為了達到收藏印突出而流芳百世的效果,諸多收藏者開始自行研製獨特的印泥。有的開始在硃砂上做文章,把硃砂研磨得細些,以便使印文效果儘量勻稱厚實。有的在蜂蜜上想辦法,讓蜂蜜在陽光下曝曬一些時日,讓其去水厚實之後使用。

所以,應該說從唐代開始,特別是印譜的誕生,對印泥日益高漲的需求,使印泥製作進入了啟蒙階段。雖然,當時的印譜人仍然注重其學術功能,但印譜的誕生,對印章由實用轉向藝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印章由實用向藝術過渡的關鍵時期,石質印材的出現不僅為文人親手刻印創造了條件,也為篆刻藝術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私印中又分化出書畫款印,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篆刻藝術孕育而生。到了南宋,為了增加書畫的美感,大凡書畫家都會在創作完作品後鈐上一至二方自用印。書畫款印是書畫家性情的表露,從印章的內容到鈐蓋的方式,從鈐一印到數印並用,從大小統一到大小、方圓、正異配合使用,無一不是從書畫本身考慮,使款印成為書畫作品中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到了宋代,印譜的編輯已經非常普遍。印譜的普及,不僅對於學術研究裨益多多,而且為文人或者印章製作者提供了模仿樣式。宋代文人的印風極具多樣化,除了九疊篆之外,有的人還追求古璽漢印的古風,或用細朱文、楷書、圖案、花押等方式篆印,可以說印譜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橋梁角色。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首先提出使用「油印」,並賦予實際製作。「油印」作為紙張和石質印章的最佳拍檔在印泥發展史上粉墨登場。但是由於當時油料加工的局限性,雖可克服「水印」、「蜜印」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勻等諸多問題,但其滲油泡油的現象卻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油印周圍多有油跡跑出,不但影響印文效果,而且隨著時間流逝,印文也大多會出現模糊跡象。

元代是篆刻創作的倡導期。集古印譜的編輯傳世,「印宗秦漢」審美觀的確立,篆刻工具書的普及,印學教育活動的展開都為篆刻藝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明代中後期,隨著書畫家對書畫款印的再度重視,使印學又有了一定的振興。古印譜的重刊以及集古印譜的新編,為明代文人提供了可師可法的範本,為篆刻隊伍的不斷擴大和篆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時,油印基本上取代了蜜印,而蜜印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油印中植物纖維的添入,成為印泥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特別是到了萬曆年間,更始掀起了一股摹古熱潮,地域之廣、人員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在此熱潮中篆刻家以石刻印,印家樂此不疲,不僅篆刻藝術得到了普及,創作出無數作品,許多篆刻家還開始把自己的作品彙編成冊,以作觀賞和傳世。

清代是中國篆刻藝術的鼎盛期。清初印壇可謂人才濟濟,隨著丁敬浙派的崛起,篆刻藝術進入了其鼎盛時期。無論是大家之多,參與人員之眾,還是流派發展之盛,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時期。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熱忱於篆刻藝術的有識之士開始尋訪、搜集印人的資料,為他們撰寫傳記。此外,各類集古印譜、篆刻家印譜、篆刻工具書也是競相面世,極大的促進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隨著印泥需求量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入,印泥的生產方式也由原來的自產自銷,逐步轉化為集體製作,作坊生產。隨之而來就是「官泥」和「民泥」的出現。另外,從隋唐開始,皇宮內就有專門製作御用印泥的部門,到了清代,轉由「造辦處」製造「御用印泥」。

晚清印壇在趙之謙等人倡導及眾多印人的實踐推廣下,篆刻藝術已經出現多元發展的格局。而清末民國時期的篆刻發展狀況可以歸結為清代各個流派的延續。與此同時,如吳隱先輩相似,一些家資富有的新文人,如張魯庵等人開始倡導對印泥進行「復古創新」,在仿照古人精選原材料,精細加工的基礎上,開始引入西方原材料、西方實驗設備和西方加工工藝。在進行了數年的獨立研究後,「魯庵印泥」、「藕絲印泥」紛紛粉墨登場。一時,新品印泥開始在喜好書畫篆刻的文人大家手中出現、在各種書畫篆刻社團中風靡流行。時至今日,印泥市場群雄逐鹿,百舸爭流。

自起源至今的幾千年傳承和發展,篆刻印章已然以書法、章法、刀法在印面上的一步步走來的完美結合,詮釋了這門篆刻藝術的風採;千百年時光的流傳推移,印泥也以最默契與恰當的表達醞釀著方寸藝術的最好表達;最終以硃砂的印跡匯錄成冊,那一頁頁連結著遠古與現代的印譜,終究讓彼時的金石藝術清晰的呈現在了千百年之後,也成為了中國印章藝術賴以傳承的重要載體。

相關焦點

  • 這些書法印章的常見知識,你了解過嗎?
    文章一共分了六個部分,分別講解了書法印章的作用、書法作品中常見的幾種印章及用途(即印章的種類和用法)、書法作品蓋印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書法印泥的使用與保養以及硬筆書法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常識。主要根據李炯老師的這篇文章《書法作品印章知識》做了增刪,同時針對老師的文章加了一些圖片以輔助大家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這樣大家看起來可能更輕鬆些,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了解書法印章方面的知識有幫助。一、印章的藝術作用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 印章知識大全
    書法作品印章知識及常見問題文章一共分了六個部分,分別講解了書法印章的作用、書法作品中常見的幾種印章及用途(即印章的種類和用法)、書法作品蓋印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 書法秘笈之錐畫沙、印印泥
    本文即探討中國書法秘笈中的「錐畫沙」和「印印泥」。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交流。01 基礎知識什麼是筆鋒、藏鋒、露鋒、中鋒、側鋒、偏鋒?筆鋒即筆尖寫過的痕跡。藏鋒就是把筆鋒裹藏在整個筆畫中間,不使外露,使整個筆畫線條看起來圓潤厚重。藏鋒分為起筆藏鋒(如蠶頭),收筆藏鋒(如垂露),行筆藏鋒(行筆時保持筆鋒在筆畫中間)。
  • 書法作品印章蓋的不對,真的很害人,不信你不要看!
    書法作品印章知識及常見問題文章一共分了六個部分,分別講解了書法印章的作用、書法作品中常見的幾種印章及用途(即印章的種類和用法)、書法作品蓋印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書法印泥的使用與保養以及硬筆書法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常識。
  • 怎樣理解書法作品中的「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錐畫沙」和「印印泥」是中國古代書法家書法理論中常常會見到的兩個理論。實際在中國書法史上,書法理論有很多,但是大多數書法理論偏於形象描述,而少於系統、科學、完整的論述。這些書法著作大多數情況下都像一個經驗高妙的老手在給新手傳授知識的時候所寫得經驗帖。而這樣的經驗帖要麼會誇大當時的困難,由此來顯示自己學習不易和成就之高;要麼會偏向於神秘化,將書法往不可捉摸之境地推進。這樣就會使得書法迷信化。
  • 為什麼西泠印泥堅持古法製作印泥?西泠印泥到底金貴在哪?
    這一點從唐宋之後的許多書畫作品上都有體現,我們在這些作品上能清晰看出印章與印泥、印章與書畫、印泥色澤與書畫作品之間相互協調的關係。印泥製作從作品的創作基調出發,印泥的色澤可以最大程度起到「點睛」的作用,因為硃砂本身的顏色就很細膩、沉穩,而且時間越久越透徹、亮麗 ;從書畫作品的整體章法出發,印章則可以起到「填補」的作用,在體現留白與空隙的同時,可以使整個作品更加完美。
  • 終於全了,蓋印章的禁忌和講究,寫書法必須知曉!
    所以後來鑑定書畫之真偽,印章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 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18. 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19. 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21.
  • 不忘初心——西泠印泥的傳承
    印泥製作若從創始人開始算起,西泠印泥的傳承交到曹勤手裡的時候,剛好是第四代。這一代與一代之間的傳承之間,始終保持著在傳統優良品質基礎上,尋求突破改良的態度和原則。印泥製作印泥是印章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印章藝術又牽涉到書法、篆刻,所以在印泥製作的傳承問題上,必然也有許多「不成文」的規定。曹勤說 :「印泥製作的傳承牽涉到書法篆刻,因為印泥作為印章藝術的媒介物,必然最終要呈現在書畫藝術品上,只有了解書畫和篆刻藝術,才能夠知道怎樣的印泥是好的印泥。
  • 印章知識大全,建議收藏,總有一天用得上!
    一、印章的藝術作用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四、書畫印泥的使用與保養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沒有質地細膩厚重光潔的印泥,就不能將其風神充分地顯現出來,效果就會大為遜色。一般說,大字多用殷紅印泥。小字多用朱紅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鈐印,則必須用朱紅印泥。清朝以來紅色加重,甚至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
  • 終於全了,蓋印章的禁忌和講究寫書法必須知曉!
    所以後來鑑定書畫之真偽,印章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 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18. 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19. 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21.
  • 搞書法需要多少印章?
    印章在古代文件、字畫中起到辨別作者的防偽之用,如今於書法創作必不可少,她不單是身份防偽,還代表水平、格調與信譽。一幅書法作品若不蓋章,其價值要大打折扣。 那麼,搞書法,需要多少印章?
  • 教你一些刻制印章的知識,收藏玉石印章之餘,也可以自己動手試試
    一般來說,男士喜歡看歷史劇,女士喜歡看宮鬥劇,因此通過這些古裝劇我想每個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印章。 書法與雕刻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篆刻,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
  • 古法手工印泥:一兩黃金一兩泥
    近期他一直很忙,一方面因業務發展需要,西泠印泥製作場地正進行著搬遷,另外他還輾轉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院校機構進行著古法手工印泥的普及與傳播。印泥製作工序之一搗印泥說起印泥,它是古今書畫家鈐蓋印章的必需之物,印泥也是篆刻藝術不可或缺的媒介物。它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篆刻藝術表達出的效果。
  • 啟功大師一生不會刻印章,但他擁有300多印章,你知道原因嗎?
    如該書後記所言: 大部分印章為啟功先生生前書法作品上的常用印,也有一些印章啟功先生不常用,但為了對這些為啟功先生治印的篆刻家表示感謝,也一併收人。」多年來,為啟功先生治印的近現代老輩著名篆刻家有: 壽石工、王福廠、陳巨來、陸和九、頓立夫、方介堪、容庚、傅大卣等。
  • 印章不能亂蓋,講究特別多
    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閒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
  • 印章不能亂蓋,講究特別多!
    一、印章的藝術作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
  • 承載人文歷史 印章收藏自古有之
    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本期信息時報《藝術周刊》以「印章拍賣」為切入口,與廣大讀者一起來了解這門越來越熱的收藏專項,以及其悠久的歷史文化。
  • 日本絕美彩色漸層印泥
    你腦海中的印章模樣,是電腦所刻印木頭急救章?還是造價不斐的玉石象牙章,或者是蓋章狂人乾隆的帝皇章?因時代變遷,印章在一般生活中的作用漸漸式微,被快速方便的電子籤逐漸取代,而為了不使這些傳統技藝消失,日本以製作印章、印泥而聞名的寫吉達,則在近期推出如調色盤般的美麗印泥,令蓋章有如繪水彩畫,可以勾勒出迷人色彩及線條。
  • 書法印章知識
    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1、引首章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 書法創作中「用印」的一般常識
    按照傳統習慣,一件書法作品從創作到落款,還不能算正式完成,只有在加蓋印章之後,才算正式完成。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臂如已故四川書法家謝無量的作品,就往往不蓋印章,另外,古人寄給朋友的毛筆書信,雖有蓋章的,但也有不蓋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