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高校學風建設年:全面取消清考;學分不達標,本科降為專科甚至退學;論文抄襲開除學籍;教育部抽檢了6000篇博士學位論文,抽檢比例達上一學年度授予博士學位的10%左右……不少學生感慨,「畢業越來越難」。
而教育部出臺的《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把嚴格教學管理放在了第一位,指出高校要切實加強學風建設,提升學業挑戰度,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善提問、勤實踐,激勵學生刻苦學習。
怎樣才能激發本科生的學習動力?如何激勵教師重教學重創新?什麼樣的教學配套改革最有利於學生學習?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深入採訪。
如何通過「合理增負」督促學習
強化課外研學,加大學習過程考核力度
打遊戲、談戀愛、考試加緊複習、清考……在當今的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經歷了玩命的中學,到了大學似乎可以輕鬆一點兒了。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曾進行過一項調查,80%的學生認為大學課程僅需通過期末前的「加緊複習」就能通過。
「臨時抱佛腳是不少學生的學習常態。」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龍永紅說,這是因為在不少課程考核中,不太重視平時學習考核,平時成績所佔比重也不高,只要期末獲得一個好成績,就可以輕鬆拿到及格甚至優良的總評。而很多時候,期末考試的內容機械呆板、過於強調教條性的知識,不能體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廣度的延伸和拓展、靈活的掌握和運用,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平時課堂的輕視,減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而分析深層次原因,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輔導員王淑珍看來,根子在於學生缺乏學習動力,以及功利化的學習動機。
「功利化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學習內容上,重視實用技能,輕視與就業表面無關的知識的學習,如學生中出現的熱衷考取各類各級資格證書,卻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公共基礎課、發展方向任選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學習等,重視面試技巧,輕視與職業長久發展相關的基礎學習。」王淑珍說。
2018年6月,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一現象必須扭轉!
在龍永紅看來,「大學要合理增負」關鍵在於嚴格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環節要求。2019年1月學校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進課程教學的若干意見》,圍繞課程教學的全要素、全過程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和要求,特別針對學生平時學習不夠、挑戰度不夠的問題,提出嚴格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環節要求,一方面強化教師對學生課外研學的設計、布置、督促和指導,一方面提出加大學習過程考核力度和考試難度。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黃智傑對如何學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突擊是很難過關的,考核結果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公平感,有多少付出就有多高成績」。
「課堂、課後和考核形式都發生了變化。」黃智傑說,課堂上以前背PPT似的講解消失了,逐漸取而代之的是故事似的、深入淺出的講述,課堂上自學與輔學相結合、理解與表達相結合,線上與線下交流相結合;課後,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了助教和研討小組,在互助學、結伴學的過程中「學懂、弄通、做實」;最後是考核方式的變化,期末考試題型更偏向於日常研討中涉及的內容,開放式的設問模式也更加精準地考查我們學生的日常用心程度。
龍永紅說,2019年學校要求各門課程都要加強學生課外研學環節、內容和考核:理工類課程主要加強習題課、研討課教學,加強綜合實驗實踐訓練,學生參加和開展相關學習研究情況納入平時成績,相關學習內容作為教學要求納入期末考試範疇。人文社科類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主要加強課外延伸閱讀和寫作訓練,保證每學分2本指定書目的閱讀量或與之相當學習強度的其他文獻資料研讀量,閱讀和寫作情況納入平時成績。
「在加大學習過程考核力度和考試難度方面,嚴格按照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科學合理命題,注意考核學生學習的廣度、掌握的深度、理解的靈活度,加大學習過程考核力度,合理設定平時與期末成績比例,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深度思考、自主探究。」龍永紅說。
如何激勵教師重教學重創新
經費支持一線教師,打通科研與教學的師資鏈
課程太難、課堂無聊、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沉悶的課堂是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怎樣才能把沉悶的課堂,變成有活力、有效率的課堂呢?
「上我的課,幾乎沒有人玩手機。」談到課堂氛圍,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曹樹謙不無自豪。
「曹老師的課堂特別活躍,他不喜歡一直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中間,和你交流。」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大一新生劉博達說,「曹老師喜歡在課堂上對學生不停發問,用問題調動我們的積極性。我們也隨時可以打斷他,提出不同的見解。」
在曹樹謙看來,教學要形式與內容並重。「在授課形式上,要發揮課堂的主場優勢,充分利用現場感,利用多媒體設備,連教師的身體動作甚至表情都要充分利用起來。」曹樹謙說,而教學內容上,教學實踐需要過程,要不斷學習,注重積累。專業課教師尤其要把自己所從事的科研內容融於教學內容中去,不要完全按照書本,這樣才能不斷帶給學生「乾貨」「新的東西」。
龍永紅分析,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導向、教師教學鑽研不夠、教學能力不足、提高教學水平缺乏途徑等,都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怎樣破解?中國人民大學實施教師激勵和督導政策,雙管齊下,以提升教師教學積極性。
「在激勵方面,人大將教學獎勵項目分為『團隊及教學改革與建設成果類』和『個人教學水平、貢獻與績效類』兩大類。團隊獎項中『教學成果獎』最多可收穫200萬元獎金支持。」龍永紅說,而在督導方面,學校組建本科教學督導團,院系組建教學督導組,通過深入課堂聽課,檢查教學環節,發現問題並提出意見建議。同時,也可以挖掘優秀教師和優秀課程,促進同行之間研討交流和師生交流、保障教學質量、教師教學綜合評價、教學改革建設等。
「首先是推動教學創新,構建課堂內的師生共同體。」南開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川勇說,在課堂上,南開大學積極推動以學習目標為導向,以有效互動為教學動力,加強過程化考核,促進教師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鼓勵教師以有效教學模型組織教學,通過「大班授課、小班討論」互動教學、有效面授、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增強有效教學的輻射力,打造本科生「金課」。
在課堂外,李川勇介紹,逐步構建了校、院、班三級學業指導體系,成立了「名師面對面」「導師工作坊」「學習中心」等組成的校級學業指導中心,完善院級學業指導工作體系和幫扶提升體系,全面實施30人班的班導師制,探索全校範圍跨學科師生組成的智慧書院的建設,從學業規劃、學習指導、職業生涯、人生目標等方面給予學生全方位指導,營造課堂外的師生共同體。
為了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山東大學面向一線教師提供教學研究經費支持和獎勵。
「2019年全校3400餘名教師,700多名申請,批了360個項目,總計1000萬元教學研究經費,計劃2020年投入1500萬元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在獎勵方面,給予省級教學成果獎5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倍的匹配支持,同時在職稱晉升和傑出人才評聘中加強教學元素、教學成果的比重,設置教學型教授、副教授,打通教師通過教學上升的渠道,傳承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山東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劉傳勇說。
在劉傳勇看來,教學是學術,與科研是完全一樣的。教師要去學習研究,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和方法,由教學型教師逐漸向學術型教師轉變;教師有了教學學術背景,再結合學科積澱,教育教學能力會逐步提高。
武漢大學著重打通科研與教學的師資鏈,讓更多高水平教師紮根教學一線,切實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武漢大學要求所有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是狠抓本科教學質量的一記「重拳」。寧津生院士的83歲生日,就在大一學生的課堂上度過。這門由寧津生、劉經南、陳俊勇等7位院士和幾位知名教授共同講授的「測繪學概論」,被譽為「最奢侈基礎課」之一,院士們不僅悉心傳授專業知識,更用自己的經歷向學生傳遞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誠的愛國心,成了課堂上更為獨特、最有說服力的思政教育資源。
大三、大四兩個寒暑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一學生高曉峰都在無錫鑽通實習——液壓原理圖看懂了,零件裝配瞭然於心,對整機設計更有把握了……這都得益於學校開展的「真刀實槍式的學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文國軍介紹,「產學研用」相互結合能夠在學風建設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院推進特色行業+高新行業實踐教學模式,積極推進與地質工程裝備、機器人、自動化、機器視覺、汽車檢測、軍工檢測等特色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合作,把學生的學習從書本轉到生產環節,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以問題為導向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被學生稱為『真刀實槍式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和能力,影響深遠。」文國軍說。
高曉峰分析,以前學習往往是書本傳輸,學生接收,卻缺少了應用的環節,而在無錫鑽通的實習就補足了這個部分。
「我們從書本理論出發,應用於實際,不但更好地掌握了知識,而且從實踐中引發思考注重細節,對於機械設計的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也培養了勇於探索和自我學習的能力。」高曉峰說,「這也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使大家更願意去親手實踐,從實踐中找錯誤改正錯誤,積極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以及專業比賽,培養了我們學生沉心科研、勇於實踐、敢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什麼樣的教學配套改革最利於學生學習
專業設置、課程建設要因地制宜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級學生渠宇飛看來,從大二開始的「實地調研」對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影響重大。
「農業方面最講究實踐,一定要了解農村、農民、農業,學校規定所有學生都要實地調研,大二和大三各有6學分的實踐課程。」渠宇飛說,「我們文科類研究農業經濟,必須與農戶接觸,採集數據,進行科研能力培養。到村裡的實地調研也使我認識了鄉村,有了專業報國、為鄉村振興做點兒事的想法。而從大二開始的就業指導課也逐漸明確了自己想走的路。就業指導課包括選課、就業、讀研等豐富的內容,想讀研的就加強學術訓練,想就業的就多選實踐課。」
「我們結合工作實際和農林類專業學生特點,出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強化學風建設提供制度保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處處長王文博介紹,學校提出了激發學習動力、築牢專業思想、深化學業指導、特殊群體幫扶等9項具體措施,幫助學生增強學習動力,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成效。
事實上,學風建設不只是學生自己的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學校教學配套改革,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等都需要跟進。
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專業是重要抓手。《意見》指出要深化高校專業供給側改革,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專業設置管理體系;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做強主幹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堅決淘汰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專業。
「山東大學每年招生量很大,專業數多,但我們的專業結構在2018年調整之前是不太合理的。」劉傳勇說,「一方面是新科技革命和技術革命已經撲面而來,我們符合這種變化對人才需求的專業並不多;另一方面部分專業老化碎片化嚴重,亟待更新換代。2018年我們著力進行了專業結構的調整,新增人工智慧、智能製造工程等6個專業。同時,撤銷、停招一批專業,2019年本科招生專業由過去的120個降為95個,集中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把專業建強建好。」
在課程建設方面,面對傳統有餘現代化不足的問題,山東大學也開展了系統化建設。「將新知識新技術融入課程,以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抓手,推動改革,大力打造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凝練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新成果,開設新課程;實施卓越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在傳統理科的基礎上擴大學科範圍,將拔尖計劃推進到文、史、哲、基礎醫學和經濟,根據拔尖創新學生需求開設新課程,並將新模式、新課程向普通學生輻射,提高教育質量。」劉傳勇說。
天津大學則積極開展金課建設,其國家虛擬仿真技術已入選「國家級金課」。
「該項目依託虛擬實境技術,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具有視、聽、觸等多種感知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天津大學教務處處長鞏金龍介紹,操作者進入一個由計算機生成的交互式三維虛擬實境環境中,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虛擬元器件優勢,演示現實中實驗室無法完成的複雜實驗、危險性實驗、極端破壞性實驗等,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按照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的要求,2018年下學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次性開除了7名嚴重違紀學生;在2019年上學期考試季,該校學生作弊率下降到多年來最低,考風考紀得到了根本好轉。對於教育部嚴格推進的取消清考政策,從去年開始對學生開展多方警示和教育,逐步消除學生寄希望於清考的不實幻想,為部分學業困難的學生針對性開班進行學業重修,對已學滿六年(規定最長本科學習年限)仍未達到畢業條件的學生採取結業離校。
「隨著『嚴在地大』學風建設的不斷推進,學風得到有效改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工處處長鄔海峰介紹,據統計,在過去一年中,學生制定學業規劃的比例達到92.8%,專業滿意度高達94.76%,90.19%的學生每天課餘學習時長保持在1小時以上,課堂從不遲到從不早退的出勤率較2017年提高26.7%,玩手機學生同比下降11.51%,學生發現身邊日常學習中不良學術行為不斷減少。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