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說,作於去年
過中秋必吃月餅,而月餅作為漢族傳統小吃,樣式口味也是多種多樣。為什麼農曆八月十五偏要吃月餅,過中秋呢?這個民俗食俗是在明代大規模普及的,在明代有關於月餅的大量文字記載,那時的月餅只在中秋時享用,也是民間盛行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而饋贈親友月餅,相約八月十五食用這個民俗,據說是跟「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故事有關。

元朝末年,統治腐朽,經濟崩潰,元順帝大量發行新幣「中統寶鈔」,引起物價飛漲;此時又趕上黃河決口,災害連年。元政府強徵民工,還剋扣口糧。而漢人(北方漢人)和南人(南宋舊地的漢族人)地位低下,屢遭欺壓,劉福通和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起義,讓元政府心神不寧,為了維護統治,一面鎮壓起義軍,一面派家韃.子出任保長裡正,監視漢人動向。

這些韃子保長裡正收繳兵器還不說、為了防止漢人起義,還收繳漢人做飯用的菜刀,並且規定10戶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據說刀削麵的起源,就是沒有菜刀的老人,靈機一動用薄鐵片「砍」麵條做成的),不讓漢人接觸竹製品,害怕漢人能將其製成竹箭;很多書中網上都稱家韃.子像中世紀的歐洲封建領主一樣,對領地裡的大姑娘小媳婦實行「夜權」,而很多漢族家庭為了保證血統純正都有「摔死第一胎」的殘忍事情發生。(這件事未見於史冊記載,多是民間傳說故事,如元初徐大焯描繪蒙古兵進入蘇州吳縣對當地殘虐的《燼餘錄》)

敢怒不敢言的漢人們終於忍無可忍,但是家.韃子管制很嚴,搜查很緊,大家根本沒有聚會舉事的機會。故事裡神算軍事劉伯溫再次出場了,他了解韃.子們不喜歡吃麵食,也不精通漢字。於是串聯義軍百姓,趁著中秋節前夕,互贈月餅,月餅餡兒裡夾帶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聯絡通信。而收到月餅的家庭配合義軍將家韃子,騙入自己家中設計灌醉後殺死,最終起義成功。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明代開始家家過中秋便有了吃月餅這個習俗,有些地方還有殺鴨子(殺韃.子)或是「七月十五捏麵人(面羊,傳說裡面藏匿武器,準備起事),八月十五打月餅」的傳統來紀念此事。在清末明初,出於革命黨人的需要這個故事變成家傳戶誦的民間傳說,而現代的專家學者們考據得出,此事不可信,純屬民間臆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