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由來從唐朝便開始有記載,直到明朝朱元璋起義,用月餅中的字條來傳遞信息,獲勝後定義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的由來也有可能是因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用小麥製成的月餅用來皇家祭拜天地神明,祈求風調雨順。
一、歷史上月餅的由來
月餅的由來還要追溯到唐代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的由來資料來看,應該和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也有一定關係。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月餅的由來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徵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製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
二、朱元璋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
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
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現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