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Host&Microbe:高脂飲食及抗生素濫用或與腸道炎症發生直接相關

2020-12-22 騰訊網

腸道易激綜合症(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在全球影響著大約11%的人群健康,其主要特點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的改變,IBS患者的黏膜炎症和腸道微生物組成的改變往往被認為是前驅炎性腸病(IBD)的發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使用抗生素的高脂肪飲食或與腸道炎症發生直接相關。

圖片來源:UC Davis Health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43名健康成年人和49名IBS成年患者進行研究,他們測定了參與者糞便鈣網蛋白(calprotectin)的水平,鈣網蛋白是指示腸道炎症的一種生物標誌物,糞便鈣網蛋白水平的升高就指示前驅IBD的症狀,研究人員共發現了19名IBS患者存在前驅IBD症狀,研究者指出,相比低脂肪飲食和無抗生素使用史的個體而言,攝入高脂肪飲食且使用抗生素的參與者患前驅IBD的風險要比前者高8.6倍,而攝入最高脂肪量的參與者患前驅IBD的風險是攝入最低脂肪量參與者的2.8倍,最近僅有抗生素使用史的個體患前驅IBD的風險會增加3.9倍。

研究者Andreas B?umler博士表示,本文研究發現,攝入高脂肪飲食的個體若有抗生素服用史,其患前驅IBD的風險或會增加,而直到現在為止,研究人員才意識到不同的環境風險因素會協同作用來導致疾病的發生。利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後,研究者就能夠檢測高脂肪飲食和抗生素使用對參與者機體腸道內壁細胞的影響,他們發現,高脂肪飲食和抗生素會相互作用來幹擾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關閉其燃燒氧氣的能力,這種幹擾作用會促進細胞中氧氣攝入量的降低並導致氧氣滲漏入腸道中。

機體中的有益菌群會在缺氧氧氣的環境中茁壯生長,比如大腸等組織,腸道中較高的氧氣水平會促進細菌水平失衡並誘發炎症,隨著腸道環境被幹擾,一個惡性循環就開始了,良性細菌會被潛在有害的促炎性微生物所取代,而這些微生物或許更耐氧,進而就會導致與前驅IBD狀況相關的黏膜炎症的發生。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名為美沙拉嗪(mesalazine,5-對氨基水楊酸鈉)的藥物或能重啟開啟腸道內壁中的能量工廠,從而就有望治療前驅IBD。

最後研究者Lee表示,維持健康腸道最佳的方法就是要擺脫有害微生物的首選食物,本文研究或許就強調了避免高脂肪飲食和濫用抗生素從而避免機體腸道炎症的重要性。

原始出處:

Jee-Yon Lee, Stephanie A. Cevallos, Mariana X. Byndloss,et al. High-Fat Diet and Antibiotics Cooperatively Impair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to Trigger Dysbiosis that Exacerbates Pre-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 10.1016/j.chom.2020.06.001

相關焦點

  • Cell host µbe:你的腸道菌群誰做主?
    2015年1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期刊cell host &microbe 刊登了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哈佛大學Peter J.Turnbaugh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五種不同的近交系小鼠和超過200隻遠交群小鼠發現相比於宿主基因型,飲食對個體腸道菌群環境改變起到更為重要作用。 雖然人類或者同種類哺乳動物之間的腸道菌群存在一些相類似特徵,但是每個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的構成仍然存在很大差別,這種差別主要由宿主基因型不同導致還是主要受到外部因素,如飲食的影響,至今仍不清楚。
  • 美韓科學家發現,高脂飲食+抗生素使患腸炎的風險高近9倍
    IBS患者的黏膜炎症和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便是炎症性腸病(IBD)的徵兆。近期,有研究發現同時進行高脂飲食和使用抗生素的人患IBD的風險比常人高近9倍!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和韓國首爾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所有食用高脂飲食並使用抗生素的參與者罹患炎症性腸病(IBD)的風險是低脂飲食且近期沒有使用抗生素史的人的8.6倍。
  •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導致腸道Th17細胞減少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導致腸道Th17細胞減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4 23:46:5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Peter J.
  • 研究| 中國人的高脂飲食,傷不起的腸道菌!
    該研究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首席教授李鐸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脂肪飲食與腸道細菌種類和數量的不利變化存在相關性。」除了改變微生物組的組成,研究人員還注意到體內炎症誘因的增加。
  • Cell Metabol:要減肥,腸道菌群告訴你怎麼吃
    2015年9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者的一項最新研究或可基於機體的腸道微生物來指導我們的飲食選擇,這對於有效減肥及降低疾病風險非常重要,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
  • Cell Host Microbe:腸道微生物代謝產物能夠預防沙門氏菌感染
    2018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機體自我保護腸道微生物感染的機制。丙酮酸是擬桿菌屬的副產物,根據研究者們的發現,該化合物能夠抑制沙門氏菌的生長。這一發現幫助揭示了為什麼不同的人在受到沙門氏菌感染之後會出現不同的抵抗性,這一發現同樣有助於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
  • 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小腸內的神經元細胞能夠向免疫細胞發送信號,在保護小腸組織免受過度炎症損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這項發現對於腸易激症候群等胃腸道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提示意義。小腸組織中存在著許多類型的免疫細胞,其中包括巨噬細胞,但巨噬細胞也存在不同的群體。
  • 小兒推拿李波:濫用抗生素危害大,用過抗生素如何儘快恢復抵抗力
    小兒推拿李波:濫用抗生素危害大,用過抗生素如何儘快恢復抵抗力換季時節,寶寶常常會發生一點小狀況:感冒發燒了、咳嗽了、喉嚨紅腫了,媽媽們幾乎都立刻判斷孩子有了炎症,要給孩子吃「消炎藥」,趕緊把炎症消下去。但這種做法真的可取嗎?炎症是什麼?需要「消」嗎?消炎藥和抗生素是一種藥嗎?
  • Cell Host & Microbe解讀!新發現!每個人的腸道中或許都擁有特殊的...
    研究人員對西方健康人群腸道中的病毒分析後發現,兒童和老年人群之間病毒類型多樣性的低谷和高峰反映了細菌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變化情況,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其開發的腸道病毒組資料庫識別出了存在於人類腸道中的33,242種獨特的病毒群,這或許並不值得驚慌,因為大多數病毒並不會導致疾病發生。
  • 腹瀉不僅僅是拉肚子那麼簡單,科學備藥,毋濫用抗生素!
    寶爸寶媽的煩心事也來了,寶寶不斷腹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能使用抗生素,可總擔心濫用抗生素會有不良影響。所以,今天科長就來與大家聊一聊腹瀉與抗生素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一個月嬰兒腹瀉,用抗生素之前是否確定為細菌感染?用抗生素必然會破壞本來還尚未成熟的腸道菌群。若必須用,須輔用益生菌。否則腸道菌群失調會出現反覆腹瀉。臉上有皮疹,首選外用藥;仍反覆,且日趨嚴重,可考慮母乳媽媽適當限制自己飲食種類。似乎沒必要停母乳換成水解配方奶粉。
  • Cell子刊:抗生素竟然幫助腸道致病菌「呼吸」 到底什麼鬼?
    2016年5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抗生素是對抗細菌感染的強力武器,但是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抗生素還可能導致機體易受到感染,發生腹瀉。 具體來說,腸道內的"好"細菌如何保護機體免受病原體如沙門氏菌的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療如何促進致病菌生長至今沒有得到完全了解。
  • 高脂飲食對身體有哪些壞處?
    但是,如果長期攝入高脂飲食,會嚴重損害健康。 大腦變慢 研究發現,高脂飲食中游離的飽和脂肪酸會導致血腦屏障中的蛋白轉運體數量下降,使海馬體和大腦皮層缺乏葡萄糖,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等問題。 3. 幹擾代謝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發現,高脂肪飲食會影響控制身體內部「時鐘」的分子機制,誘發代謝紊亂,導致糖尿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
  • 濫用抗生素還會導致腸炎?
    抗生素自發明以來,挽救了不計其數的病人的性命,為人類在疾病中生存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現在已在管控抗生素的使用,但目前仍有抗生素濫用的現象,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如超級細菌等相信這個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你們知道濫用抗生素還會導致腸炎嗎?今天我們就簡單講一下偽膜性腸炎。
  • 夏季腸道疾病高發 腹瀉不要濫用抗生素
    核心提示:抗生素不但殺滅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菌群,得不償失,而且對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腹瀉,抗生素毫無效力。腹瀉大多一周左右就能自愈,預防重在防止病從口入。   夏季是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稍不注意,很容易發生腹瀉、嘔吐。
  • 優酪乳讓美好生活持續「發酵」,調節腸道微生態
    ,這種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易使中老年人腸道內益生菌減少,腐敗菌增加,從而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易誘發一些中老年腸道疾病。1.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當腸道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不佔優勢地位時,大量有害菌可產生亞硝胺、酚類等致癌物質,長期直接接觸多種細菌產生的毒素可導致腸黏膜炎症,誘發大腸癌。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另外,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將高糖、高脂的飲食習慣改變為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可以在一天內改變小鼠的微生物環境。節食也會影響到真核生物的生長分布,以動物脂肪為主要能量來源的人,其微生物內環境含較多的擬桿菌屬,而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個體則含有較多的普氏菌[11]。人體的微生物環境是在出生時決定的,嬰兒的出生方式對其未來的人體微生物環境建立有著巨大的影響。
  • 高脂肪飲食危害很多,你知道多少?
    Thompson說道,「明白母代的暴露如何影響後代的肥胖相關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出更廉價的預防性療法,在疾病發作之前將之扼殺於搖籃之中。」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接受高脂飲食的孕期母鼠的後代更容易患肝纖維化,這是發生更嚴重肝病的前兆,這些後代在斷奶後接受低脂飲食也會在成年後發生肝纖維化。這些老鼠的肝臟也會出現脂肪堆積和炎症現象。
  • 抗生素濫用太可怕,到底哪些才是抗生素?教您一看名字,就能識別!
    除非有細菌感染,如咽部有膿點、出現發熱等症狀,才需要使用抗生素,且遵醫囑。  2.婦科炎症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宮頸炎治療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急性炎症發作,才需要抗生素,而且必須是醫院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藥物。而對於陰道炎、外陰炎等,只有滴蟲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需要抗生素,其他都是不需要抗生素治療的。
  • 濫用抗生素有5大危害
    孩子濫用抗生素有哪些危害?孩子感冒了什麼時候吃藥?感冒,其實無藥可治,除非高燒和有炎症才可以選擇藥物。在美國,醫生很少會開抗生素給孩子服用,一般會讓孩子多喝水,並且採取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對細菌性感染可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但對於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沒有作用,反而會引起機體菌群失調,有利於病毒繁殖。所以,對於抗生素的使用必須注意,應避免濫用。合併細菌感染時,若使用抗生素治療2~3天後仍無效,應考慮其他病原體感染。(2)支持療法:發高燒時,可用冷毛巾溼敷前額或整個頭部,每10分鐘更換一次,往往可控制高熱驚厥。
  • 《細胞》子刊:高脂飲食的正確打開方式!中國科學家發現,等熱量下...
    當代年輕人,為了瘦和美可以非常狠心,戒糖戒脂戒碳水,什麼可樂炸雞大米飯,統統靠邊站。確實,在肥胖相關代謝疾病發生率不斷升高的背景下,為了健康,控制飲食和能量攝入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其實對於三大營養物質之一的脂肪來說,它的負面影響主要來源於過量的能量攝入,那麼如果能控制總能量,多攝入脂肪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