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決賽結果揭曉,作為唯一一個參加了四季詩詞大會的選手,北大工科博士生陳更最終成功奪冠。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頗受觀眾歡迎。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以古典詩詞和文學經典為主要內容,激起了人們重讀古典詩詞和文學經典的熱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周聖偉認為,古典詩詞是古人生活經驗、情感經驗、生活智慧乃至生存智慧的結晶,我們讀中國古典詩詞不能停留在背誦層面,更要理解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以下是他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第四季)系列講座中的演講。
這個系列講座的主題是「思想點亮未來」,我有點恐慌。按我的理解,這個主題的意思是說,想讓你的未來光明亮麗,你得有思想準備,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寬泛點說,思想這個詞的內涵,有抽象與具體兩個不同的層面。抽象層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觀念、方法去考察解釋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比如孟子的「仁政」、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這類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認識軌道,自成體系,是大學問,有大作用,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屬於「高大帥」的層級。以我的平庸和膚淺,只敢認真學習,不敢妄加評議。具體層面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你平時想什麼,思考什麼,也就是思和想。俗話說的「日思夜想」,就是這個意思。我今天的講座,就是談談具體的思和想,主要側重於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要自覺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提升學習效率和收益,讓你的思和想點亮古詩詞的閱讀。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如果光是記誦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話,事倍功半,沒多少效用,甚至會迷失方向,喪失興趣和動力。當然,只是胡思亂想而不踏踏實實地讀書學習,危害更大,時間長了,腦子要出問題。
這幾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很紅火,收視率很高。我因為所從事的職業與此有關,連續數年都參與了上海賽區的選手選拔工作。以我的觀察,央視這個節目的詩詞考察範圍,主要是中小學教材中所選的篇目;考察形式,則主要是記憶和背誦。我個人認為,這還不夠,考察範圍應該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則應該添加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認識、運用乃至發揮。因為記憶背誦只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途徑和基礎,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汲取積澱在其中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生存智慧、生命意識、創作經驗、審美經驗等養分,作為我們今天現實生活的借鑑參考。我們平時學習古代詩詞同樣如此。我今天結合一些例子跟大家談談。
「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獨創?
一本典籍,一首詩詞,表面上看是一個作家寫的,但它往往匯聚了一個時代、一個行業許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這難道是他一個人的智慧?他的軍事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沒有秦晉殽之戰、晉楚城濮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戰例,孫子的這些軍事思想是不可能產生的。與孫子同時代或者前後時期差不多的有好多軍事家,比如晉國的先軫、楚國的子玉等,打過不少漂亮仗,所以《孫子兵法》是集中了這一時代軍事家的智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看起來是明代才出現的中醫藥百科大全書,但裡面有沒有扁鵲的功勞?有沒有華佗的功勞?有沒有張仲景的功勞?有沒有孫思邈的功勞?所以說,雖然《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但是它也是歷朝歷代名醫的醫術、經驗、探索與智慧的匯總。
同樣,經典詩詞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我舉個例子。大家知道,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的教師或賞析文章對它青眼有加,大肆讚美,說蘇軾「想落天外,才氣超然」。實際上,蘇東坡這兩句詞是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而李白又是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詩句變化而來的。再往上追溯,這也還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面就說過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覆提煉,匯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文學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中的「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改造;辛棄疾《賀新郎》「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兩句,是對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旨意的具體發揮。許多詩詞經典,是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創造革新,凝聚的不只是作家一個人的才情。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名家名作,背誦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為其中的積澱深厚。
杜甫的「春雨」好在哪裡?
大家都讀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國詩詞大會」也多次拿這首詩出題,但是題型基本上是考記憶或背誦詩句,而且主要聚焦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兩聯。實際上對這首詩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也不能僅僅著眼於中間四句。因為開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寫得更好,這兩句詩看起來很平實,卻充分體現出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對雨最敏感的是農民。因為他們以耕種謀生,要靠天,風調雨順收成才能好。雨下的時節不對,數量不當,就會釀成旱災或澇災,會直接影響生計。所以民諺說「一場春雨貴如油」。杜甫不是農民,是官吏,儘管官職低微,但他有俸祿,不用靠天吃飯,卻對及時而來的一場春雨滿懷欣喜。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場雨下來,土地能喝飽,莊稼能長好,農民能有收成、能有飯吃,能有糧食交賦稅,這樣國家的賦稅收入就有保證。我說這場雨真「好」!不僅滿足了當時農民的期待,也讓我們讀者深切體悟到杜甫對國家對農民的關切,體悟到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一直說杜甫憂國憂民,絕不是空泛的讚揚,它反映在杜甫詩歌的許多篇章和詞句裡面。
另外,我們也還可以聯想一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場春雨,與一本好書、一個好的老師、一種比較得體的教學方法、一個道德高尚的長者給你的影響,是不是有某些類似相通之處呢?把杜甫筆下這場春雨的溫良謙和的品德抽象出來,指向生活,指向社會,我們是否收穫更多?我以為閱讀詩詞,要思考、理解這些方面,遠遠要比單一背誦重要。
《江雪》其實是「少兒不宜」
要讀懂一首詩,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遭遇、具體的寫作因由等),並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比較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家應該都讀過,甚至很熟。但我以為有些讀者未必真正讀懂這首小詩,未必思考過柳宗元為什麼寫這首詩,為什麼要這樣寫。這首詩裡面有山、有鳥、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鬥笠,還有釣魚的老頭,很形象,字數只有20,所以有人把它選入小學教材和幼兒讀物裡面,讓少兒朗讀背誦。對此,我大不以為然。這首詩描繪的生存世界非常殘酷,情調十分悲憤。你看看,「千山」——多麼大的一個自然世界,可是「鳥飛絕」,一點生靈都沒有;「萬徑」(一萬條路)——多麼稠密的人世社會,可是「人蹤滅」,沒半個人影,一點生氣都沒有。你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環境啊!你在這樣的環境裡,能活下去嗎?活不下去的。這是沒法存活的絕境。孩童滿懷天真,單純稚嫩,你忍心讓他們讀這樣的詩?忍心讓他們感受這樣非常冷寂、非常殘酷的世界?真正的「少兒不宜」啊!
其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客觀上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這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是他的主觀感受。為什麼會這樣?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以後,雄心滿滿,參加了朝廷的一個政治革新集團。當時的皇帝唐順宗李誦,任用王伾和王叔文兩個大臣改革弊政,很有成效。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唐順宗突然中風,面癱了,不得已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純,也就是唐憲宗。唐憲宗李純上臺以後,起用他親信的官僚,而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敵,於是,大肆反撲,瘋狂報復。革新集團的兩個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到非常荒僻的地方去做司馬官,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後,驚魂不定,經常會有莫名的恐懼,他感到現實太黑暗,政治鬥爭太殘酷,前途太無望。心中鬱結著太多的孤獨、痛苦和悲憤,無法排遣。大家知道,他在永州曾經寫過一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當時他的一個朋友看到後,寫信給他,說他終於從苦悶中走出來了,為他高興。柳宗元回信答覆朋友,「嬉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痛哭」。明確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與「怒」的態度。《江雪》也是作者「哀」與「怒」的表達。「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並非像有些教材上說的是在雪地裡釣魚(他還沒飢餓到這地步),而是一種象徵。柳宗元要藉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我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我的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還講出了三層意思
即便是大家已經熟讀的一些詩歌,我們閱讀時多作些思考,你也許會發現,裡面可能還有我們未曾發覺或者未曾體會到的東西。
唐代崔護有一首很出名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般人都把它當愛情詩來讀,對嗎?沒錯。但仔細想想,這首詩所告訴我們的,或許不僅僅止於愛情。
關於這首詩的由來,曾經有過一個傳說,時間關係,我不詳細介紹了,說個大概吧。有一年崔護考進士沒考取,心情鬱悶,到長安郊外去踏青散散心。途中他覺得口渴,問路邊的人家要水喝。古代沒有礦泉水,經常這樣要水喝。蘇軾在徐州作知府的時候填過一組《浣溪沙》詞,其中就寫到過:「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崔護向一戶人家敲門,一位美女開門把他讓進屋子,給了他水,他喝完就走了,也沒說上什麼話。回到家以後,崔護回想起來,覺得剛才給他喝水的那個女子長得很美,越想越美,心平靜不下來。但他又不能再上門去找那個美女,沒有理由啊。如果去找,顯得很冒失,很唐突,有違禮貌道德。崔護這個人的涵養很好,他熬啊熬,等啊等,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這條路上走,又朝這家人家去。可是,這次不巧,美女不在,「人面不知何處去」,只有門口的桃樹上,花依然開得像去年那麼燦爛。於是,他滿懷遺憾,在美女家的門扉上題寫了這首詩。
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就詩論詩,他寫得真好!四句詩分別寫了兩個場景:前面兩句寫去年幸運地遇見了人面和桃花,後面兩句寫遺憾今年只見桃花,不見人面。詩人從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運和遺憾的多個角度互相作對比映照,用淺顯直白的語言,包蘊了豐富複雜的情感內容。敘事簡潔明快,抒情含蓄雋永,餘味深長。寫得確實好,是唐詩裡的珍品。
閱讀這首詩,如果就到此為止,也算可以了。但是再想想,再思考思考,崔護這首詩好像還給了我們一些什麼。
第一,是審美經驗。審美的一個關鍵是要回味。有些美,你一下子是體會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你狼吞虎咽,一下子吃到肚子裡,是品不出潮州菜或者淮揚菜的特色的,要細嚼慢咽,再三回味,才能品出味道。再比如看美景,你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盡收眼底,所以出外旅遊要拍照錄像,等回來後仔細品味,有味道才保存。看美人也一樣,有的女子你第一眼看上去很靚,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還可以,再看看不錯,再看看挺有味道。為什麼?一個原因是這樣的女子耐看,另一個原因是看的人會看,懂得回味。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什麼?那是看多了,看透了,回味無窮,充分感受和認識到了對方美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一首優秀的詩詞,一本好書,你讀一遍,有的時候是不夠的。俗話說,「好鐵要經幾回爐,好書要經幾回讀」,你多讀幾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修養的提高,你的體悟會越來越深切。
第二,崔護的這次經歷啟示我們,人生歷程中的有些機遇,我們當時可能沒有來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再回頭去努力追求時,卻往往求不到了。所以,要抓住機遇。就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插曲《好漢歌》裡面唱的「該出手時就出手」。為什麼?一個人一輩子的機會不多的。對機會,你要提前有所準備。我們一直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能機會到了,你還沒準備好,不能錯失機會,不能再犯崔護的錯誤。社會提供的機會因人而異,但是在同等機會的前提下,你要作好準備,還要能夠及時出手抓住機會。因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道路上的機會一般是沒有第二次的。
第三,這首詩的請調,有點低回哀怨。但是,讀者卻都很喜歡。為什麼這樣的詩歌我們還會喜歡呢?我以為,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審美心理有關係。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其實,善和惡,都是人性所具有的當然內容,兩者絕非截然對立,水火不融,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是會改變轉化的,關鍵取決於我們怎麼認識看待。荀子認為的性本惡,主要是強調人謀求生存的本能。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請大家注意,他是揀了一個小的,並不是自己不吃讓給別人吃。如果危及到生存,他可能就不讓了。不信,你把孔融餓五天試試,看他還讓不讓?馬克思講過「人要吃穿住行」;孔子講過「食色,性也」;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第一個就是生存需求。孟子主張性本善,主要是認為人與生俱來有憐憫之心,會同情弱者。就今天來說,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為我們閱讀書籍時常懷有的一種同情心理。我們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滿,所以會被崔護詩裡的失落和遺憾感動。
總之,不管閱讀古典詩詞、現當代詩詞,還是閱讀外國詩歌,都要思,要想,要動腦子讀,帶感情讀,用心去讀,而且跟自己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儘可能地結合起來,這樣你才能把詩真正讀懂弄通,才能夠把知識升級轉化為智慧與能力,才能點亮你的未來,讓你活得自覺,活得自信,活得自在。
(本文根據講座速記整理,刊發前,作者作了修改補充。整理人:王珍 周丹旎)
【思想者小傳】
周聖偉,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詞學》雜誌編委,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上海分會副會長。講授歷代散文、唐詩、宋詞、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舊體詩詞寫作、經典詩詞與人生等課程。參加《中國詞學大辭典》等辭書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語文》等高校教材的編寫,撰有《中國詞學批評史》(合作)、《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等著作。(作者照片由東方講壇提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