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喜歡打人可能是這些原因:
1、不當模仿:不論是親朋好友或鄰居的孩子,只要有過動手的行為(也許嬉鬧的打,也許是懲罰的打),對於模仿力強的孩子,看在眼裡就學起來了,或者是電視、影片、遊戲中的情節,孩子也會學習。但最常發生的是家長的體罰, 孩子看到的是家長生氣,所以打人,孩子就會在自己生氣不開心時,也出現打人的動作。
2、年紀小力道拿捏不當:大約一歲左右的小孩,也會出現有打人的舉動,特別是本身氣質是反應強度較強、較急躁的孩子,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大人注意他、大人理解他的需求,如果大人對於孩子的肢體語言表達敏感度較低,孩子就更會出現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會發現,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注意到他。
3、生氣但語言表達情緒能力不足:語言是抽象的思考能力,年紀小的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他們每天感受到的情緒、焦躁、興奮太過強大,超過語言能力所能負荷,於是很直接地從他們的拳腳中發洩出來。例如兩三歲的孩子與同伴遊戲,結果玩具被搶,這個年紀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肢體動作來得靈活,因此很容易直接以行動表示情緒。
4、不小心被大人強化了:年紀小的孩子與大人互動遊戲的過程中也可能不小心出現打人的行為,這時候如果大人反應不當,例如「咦!你怎麼打我啊!」孩子會發現這個行為達到的結果很特別,就會一再嘗試而變成習慣。
孩子已經出現這樣的行為又該怎麼解決呢?
1、斷絕環境中的模仿源:年紀小,還在以自我為中心階段的孩子,很難體會到這個舉動帶給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更加不會有感同身受這件事。因此儘可能在孩子未建立好同理心(大約5歲)之前不要讓孩子接觸暴力的遊戲、影片……,家長也儘量不以體罰的方式處罰孩子,避免孩子不當的模仿行為。雖然很多家長都會告訴我,他們都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但是預防勝於治療。
2、規律作息:確定孩子的日常生活(吃飯、睡覺、玩耍)有規律,並且這個規律是適合他的。一個可預期的環境,可以減緩孩子的焦慮,因為作息不規律的孩子,情緒上也比較容易暴躁。
3、大人越是生氣時越要冷靜:「打」這個懲罰方式絕對不適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當孩子做錯時,大人可以冷靜的要求孩子」你被判出場了,你犯規打人,請去隔離區罰站」,大人的情緒千萬不要隨著孩子一起高漲,因為你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你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才不會情緒一來就衝動的出現攻擊行為。
4、如果可以請在孩子打人前阻止他:利用「紅綠燈」的概念教導孩子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您抓住孩子的手,停住孩子的動作(紅燈),讓孩子想想看這個舉動可以嗎?引導孩子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黃燈),讓孩子去執行對的行為(綠燈),例如孩子玩具被搶,可以教導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請先還給我」。
5、重複演練對的行為:如果孩子已經打人了,除了請孩子道歉,也要請孩子重新演練一次正確的應對方式,才不會一碰到類似狀況,孩子只會用打人的方式響應。
6.找到發洩渠道:平常也可以幫孩子找到可以宣洩的活動或者遊戲,比如揉紙、拉黏土、打球等。
7、衝動控制遊戲:有些遊戲也可平時在家玩,增加孩子控制自已行為的能力,例如:123木頭人(指令要簡單點,媽媽一回頭,就蹲下)、鏡子遊戲(媽媽摸鼻子,孩子就要摸鼻子),
8、故事教學:利用繪本加強孩子情緒表達能力,例如《家有生氣小恐龍》、《我的感覺》等關於情緒表達的書。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公眾號:長和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