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發言符號比漢字多 5個字中有一個「頂」

2021-02-08 央廣網

   中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 首個《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昨天由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公布。在這份報告中,首次公布了網絡語言使用頻率排行榜,「頂」位居第一位,而一些曾被各種媒體反覆引用的「大蝦」、「菜鳥」等卻排名靠後。

    什麼樣的詞語在網上用得最多?根據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對7所高校2005年的網站BBS用字統計顯示,「頂」(支持)位居第一位,出現頻率為23.02%,也就是說網民每說5個字,就有一個是「頂」。

    縱觀排行榜前20位,與發帖有關的包括「ding(頂)」、「LZ」(樓主)、「灌水」、「ID」等,還有同意的其他詞「樓豬」(樓主)、「ddd」(頂頂頂)、「馬甲(ID)」,佔了前20位的一半。

    專家分析:這些語言與論壇的傳播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貫穿著網絡論壇語言表達的全過程,說明如今網民上網主要以發帖、回帖等討論為主,而不是以在線聊天為主。

    符號使用率多於漢字

    根據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的調查,網絡上漢字使用數為9793個,比平面媒體漢字使用多了1568個。同時,BBS上標點、符號使用率達到了55.07%,高於漢字的使用率。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何婷婷:網絡交流缺失日常交往中的表情、服裝、動作等非語言表達方式。「QQ、MSN提供的表情符號,是滿足人們交往需求的。」網絡漢字和符號使用率的提高,說明人們的交往方式越來越依賴網絡。但由於網絡的隨意和不穩定性,符號又不足以成為一種實際語言。

    「大蝦」「菜鳥」已過時

    以前說網絡語言,代表著時髦和新奇,一些新的網絡語言也與日俱增。但一些曾被各種媒體及研究文獻反覆引用的、代表經典網絡語言的詞彙,如「大蝦(大俠)、菜鳥(新手)、94(就是)、醬紫(這樣子)」等使用頻率均沒有超過0.2%。以前說美眉,現在就說MM了。

    專家分析:BBS用字種數情況早年增長快,近年增長速度放緩。網絡語言頻繁地更新換代,說明網絡語言具有不穩定性,它的發展變化比日常用語更快。

    網上語言追求個性生動

    通過分析網絡語言專家發現,同一意義常有多種書寫形式,比如說哥哥,可以用大寫的GG,也可以用小寫的gg,感謝可以用39、3X、3Q等形式。再見可以用88、886、3166等,傷心悲切可以用55、555、嗚嗚、嗚嗚嗚等。同時,網民們還可以利用表情符號等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專家分析:網絡語言這些獨特生動的表達方式,反映了網民的個性和聯想能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絡使用者的特徵——年輕的心態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網絡用語排行榜前20強

    1. 頂(支持)

    2. 555(嗚嗚嗚)

    3. ding(頂)

    4. mm/MM(妹妹)

    5. LZ(樓主)

    6. DD/dd(弟弟)

    7. 88(拜拜)

    8. 偶(我)

    9. 馬甲(ID)

    10. ID

    11. 斑主(版主)

    12. 恩(嗯)

    13. 汗或寒(敬畏)

    14. 暈(非常驚異)

    15. ps/PS(photoshop的簡稱)

    16. 灌水(發帖子)

    17. ddd(頂頂頂)

    18. bs/BS(鄙視)

    19. 樓豬(樓主)

    20. 滴(的、地)

    連結觀點:

    很多人「做」「作」難分

    下至中學語文教研室,上至國務院、中央電視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李行健教授每天都會接到各種單位的電話,請教某個字、某個詞的正確用法,「問得最多的是『做』、『作』兩個字。」在昨天舉行的全國語言文字規範化學術論壇上,多名語言文字學家表示,語文規範化知識的普及亟待加強。

    第三屆全國語文規範化知識大賽暨語言文字規範化學術論壇昨天開幕。出席論壇的李行健教授告訴記者,幾乎每天都有人打電話到他的辦公室,向他請教「明日黃花」與「昨日黃花」的區別、是「莫名其妙」還是「莫明其妙」、「標識」還是「標誌」……問得最多的是「做」與「作」在使用中的具體區別。

    除了李行健教授,《語文世界》雜誌社、《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的專家組成員也都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李行健教授表示,漢語詞彙形成的過程漫長而複雜,產生了大量近義字、近義詞,需要進行規範化的界定。「前幾天北京某報紙的一篇報導中,一會兒寫『標識』一會兒寫『標誌』,讀者看了肯定糊塗。」李行健教授說。

    連結新聞:

    認識900個漢字 能看懂九成報紙

    認識900個漢字,就能看懂90%的報紙!昨天,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05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公布了現在中國社會語言的使用情況。

    教育部、國家語委通過統計15種報紙,得出2005年漢字使用情況。專家根據報告得出,漢字和詞語的覆蓋率非常高。581個漢字就可以覆蓋語料的80%。也就是說,認識使用頻率最高的581個字,就可以讀懂媒體文字的80%。當覆蓋率達到90%的時候只需要934個字。當覆蓋率達到99%的時候需要2315個字。對於詞來說,了解4000條詞語,就能看懂80%的報紙;了解1萬條詞,就能看懂90%。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表示,掌握1萬多條詞和900多個漢字的人,就可以閱讀90%左右的報紙。

    「這1萬多條詞是由這900多個漢字組成的。」國家語委的有關負責人昨天告訴記者,「掌握900多個字能看懂90%的報刊雜誌,這隻說明這些字在媒體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但是有一些生活中的口語用字,或者在書籍中的偏文的書面用語,在報刊中是不常出現的。這不是說我們就認識900個字就夠了。」 作者:代小琳

相關焦點

  • 網絡語言使用頻率排名首次公布 頂字用最多
    5個字中有一個「頂」  什麼樣的詞語在網上用得最多?根據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對7所高校2005年的網站BBS用字統計顯示,「頂」(支持)位居第一位,出現頻率為23.02%,也就是說網民每說5個字,就有一個是「頂」。
  • 漢字,天然的品牌符號
    但是在古老的中國一直使用著漢字這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文字系統。乃至受其影響的整個東亞地區日,韓等國家。都廣泛使用漢字。由於漢字是象形文字。這就天然地造就了它的符號性。每一個字有它的形象指向。同時又有著超強的會意能力。以及豐富的情感承載能力。拿古老的甲骨文來看,水字,就像一條靈動的河流。
  • 漢字起源之謎 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個字存活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漢字一共有多少個呢?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文字研究的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先生說,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頭已有4100多個,能和今天的字聯繫起來、仍然「活著」的字有1250多個。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是文化
    在國安漢字字庫問世前,收入漢字最多的為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共收漢字87019個,其中重複字320個。國安字庫收入的全部字符集漢字共計91251個,其中常用字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二是音節少,同音字多。在《新華字典》中總共只有431個音節。每個音節由聲母、韻母、音調組成。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摘要]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就是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日本滿大街的漢字,你可能認識,但可能一個都看不懂!
  •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漢字在日語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漢字是公元5世紀隨著一批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有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古代日本雖使用日語但僅限於語音上的交流,並沒有自己的文字。 漢字剛剛傳入日本時,日語完全使用漢字書寫,甚至直接用漢語書寫,也就是「口中說日語,書寫是漢語」。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1975年5月,「文字改革委員會」經過三年的整理研究,擬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個方案確定了111個簡化字,在報送審閱時,因為簡化字數量太少,被駁回。於是該方案繼續修訂,大幅增加了簡化字數量,在兩年後,也就是1977年5月再次報送國務院,此時草案光第一表的簡化字就達到了248個。
  • 母語中的深情:寫字教學,別讓漢字成為冰冷的符號
    漢字是母語的根。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老師本用粉筆書寫課文中的漢字的,一下轉變為多媒體展示,一堂課,老師在黑板上的示範書寫幾乎沒有,導致學生書寫的退化,我們的漢字教育基本落空。
  • 「漢字篇5」一個相同的字竟然有三種讀音和兩種寫法「丨」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字「丨」原諒我眼神不好使,這難道不是阿拉伯數字的1嗎?難道不是英文字母的I嗎?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個符號,稱之為字也無可厚非。那麼它的讀音是什麼呢,有人說它讀「豎」,也有人直接稱呼它為「一根棍」。其實都不太準確,寫法不同,讀音也不同。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少,但痴迷漢字的外國人可不少。有一個理察.希爾斯的美國人痴迷漢字20年,創建了字源網,專門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其對漢字的痴迷令人動容。世界上有很多熱愛漢字的外國人,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漢字,每天在網上討論漢字的構造和寓意,樂此不疲。還有很多外國人把漢字刺在身上,認為漢字很神秘,像神秘學中的符號。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有趣的漢字之書畫同源和漢字符號記錄
    有趣的漢字,書畫同源和符號記錄。漢字是怎麼來的?傳說很多。最流行是倉頡造字的傳說。說的是古代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倉頡,他有四隻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楚。鮑超是個除了他的姓「鮑」字外什麼也不認識的大老粗,他在慌忙中自己畫了一張圖畫叫人送給曾國藩。曾打開一看,在紙的當中畫了一個圓圈,圈裡歪歪斜斜地寫了一個「鮑」字,圈外圍著幾隻狗。曾看完大吃一驚地說:鮑超叫四眼狗陳玉成包圍了!立刻下命令派兵去救。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 居然不是符號!令人驚異的那些日語漢字
    日語包括將漢字簡化後得到的「平假名」、「片假名」,以及為數不少的漢字。在現代,日語也囊括了許多符號,不過其中被人們當做是符號,但實際是漢字的文字也不少。於是,本次以「這居然不是符號!令人驚異的漢字排行榜」為題進行問卷調查,並試著列出排名。一眼看去怎麼都像個符號的漢字,究竟是怎樣的呢?
  • 漢字-中華民族的符號
    但我以為,更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漢字是有智慧的。讓老外頭痛不已的「方塊字」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會意,有的形聲,細究起來,妙趣無窮。先說最原始的象形字,比如「山」、「日」、「口」,這些字直接描畫出它們所代表的物的形狀輪廓,形象生動;但是如果想表達更多的意思,象形就不夠用了,於是老祖宗又想到了一個辦法-指事:比如「刃」,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比如「上」和「下」,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位置的概念就躍然於紙上。文字依然不夠用怎麼辦?
  • 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 漢字的特點 經歷的演變過程
    通俗一點說,就是書面上代表語言的符號,它突破了語音的局限,把語言凝結成一種視覺符號。漢字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構造優美,變化多樣的文字,可以說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這一點上,我不接受反駁。漢字在歷經歷史長河,悠悠變遷之後,依然在使用,不得不感慨它的生命力與持久力。
  • 石鉞上的神奇符號,是不是漢字的源頭
    因為,如果它和晚1000多年的甲骨文之間,有某種「血緣關係」的話,它就有可能是中國文字的最初起源。不過到目前為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斌對這堆符號的身份只作如下認定:「它不一定是漢字系統的,不能簡單地和甲骨文對比,只能算是一種原始文字。」
  • 我國漢字數量大約是10萬個,哪一個漢字是最晚出現的?
    「〇」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之前並非沒有。「〇」這種符號,最先出現在太極圖中,表示哲學中的混沌。作為漢字,最先出現在武則天造字中。但武則天所造的漢字「〇」,其實是漢字「星」字,後來被廢止,與原有的漢字「零」根本就不是一個字。據《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〇」的印刷符號,最早見於南宋數學家秦九韶《數書九章》。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算法統宗》中,也出現了「〇」這個符號。上述這些「〇」,並不是漢字。
  • 越南廢了那麼多漢字,但有一個字卻一直都在,當地人:這個廢不掉
    越南廢了那麼多漢字,但有一個字卻一直都在,當地人:這個廢不掉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也挺多。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真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遊玩。而且旅遊除了能放鬆心情之外,也可以讓人很好的開闊眼界,包括國外的很多景區景點,有時候也都是會很讓人注意。當然,除了旅遊地的風景、美食之外,很多人也會對某些地方一些現象很關注,就拿越南這個離我們距離比較近的國家來說,當地就有很讓人注意的點。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45個異體字改為規範字
    記者27日從教育部獲悉,研製了10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日前公布,收錄其中的8105個漢字成為中國擁有首批「身份證」的方塊字。  專家介紹,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淼」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來代替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到銀行辦卡打不出名字的情況有望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