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好的家庭、好的家教、好的家風,讓人受益,催人奮進;好的家教故事、好的教子方法、好的言傳身教,讓人學習,給人啟迪。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美好家庭,講好家教故事,展現家長智慧,助力家校共育,青島市教育局特別推出「家教好故事」系列專題,每周不定期選出若干篇家教好故事優秀文章,供大家學習分享。
共閱讀,共成長
青島李滄路小學學生家長崔志鋼
「家長」是一個莊重的頭銜,但卻沒有入門「標準」,一直摸索著前進,結果教訓很多,但孩子教育不能再等靠,需要家長智慧的付出。在孩子發展中,我最深的體會是陪孩子閱讀,讓孩子養成讀寫的習慣。
記得孩子二年級時,有一次我主動拿起一本《三毛流浪記》,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孩子湊過來說:「爸爸,你在看什麼書呀?好看嗎?」
我跟她說:「緣緣,你看這個小哥哥,名叫三毛,他到處流浪,遭人白眼,發生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呢!」
孩子又問:「那他為什麼叫三毛呢?」
我說:「孩子,這是誇張的手法,漫畫的一種形式,你長大了,就會慢慢懂得。那時候,三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
孩子又問:「爸爸,什麼叫發人深省呢?」
我說:「在舊上海,三毛無親無故,賣報紙、撿垃圾、幫別人推三輪車,但是即使如此,也吃不上飯。被人收養後,過上好日子,最終依然回到流浪的結果。這樣的故事引起我們的同情和思考就是『發人深省』的意思。」
「奧,這本書真有意思啊!」此時,女兒的好奇心已經被這本書的內容所激發,於是我們一起捧起這本書,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
在孩子讀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又給她播放了《三毛流浪記》動畫片,讓她對故事有更深刻的印象。
看完動畫片後,我給孩子說:「緣緣,三毛故事結束了,咱們一起畫一畫吧!」
孩子問:「怎麼畫啊,爸爸?」
我說:「這樣,你和媽媽先一起做一個手抄報吧!把自己想說的,用文字和圖畫簡單寫下來。」
母女倆便從故事情節入手,描繪小說中印象深刻的內容。
然後,我又跟孩子說:「咱們一起寫一寫讀後感吧!」
孩子問:「什麼叫讀後感啊?」
「讀後感啊,就是你讀了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但是孩子好像還不太明白。於是,我又給她補充三毛故事發生時社會歷史背景,一起回憶三毛走過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一起笑,一起悲,一起探究造成三毛「不幸」的社會歷史根源。
但是,孩子年齡小,還是不太懂。我就說:「你口述,爸爸幫你打字和修改,好不好?」
「好!」我們一拍即合,孩子也歡呼雀躍起來。
於是,一篇大人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帶有成人化感悟的讀後感,終於呈現出來——《與三毛相遇》。
後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與日俱增,博聞強記,厚積薄發,閱讀的時間久了,孩子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寫起文章來也水到渠成。現在的她立志要出版小說《艾米奇遇記》《可愛女孩卷香香》,我們深感欣慰。
孩子成長,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讓我們一起學會做智慧家長,學中做,做中悟,攜手將孩子培養成「人」。
讀後感《與三毛相遇》節選
這段閱讀旅途中,常常交織著淚與笑。這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孩,永遠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偌大的世界裡,竟沒有他的立錐之地,令人心酸不已。這個小人物,在那個大時代裡,總是那麼地不合時宜,那麼地狼狽不堪。他的人生就如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最真實的世相。三毛與三毛們,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那一代人,總讓人不斷審視,不斷警醒,不斷回眸。
時間早已跨入新世紀,物質生活條件已變得相當優渥,讀「三毛」的苦難故事,還有必要嗎?答案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屬於10後,溫室裡享樂已久的花朵,在茂盛的枝葉下,已遠離「三毛」時代的匱乏與辛酸,肯德基、BALABALA、芭比娃娃、奧特曼、《嘟嘟熊》等無邊際的物質誘惑於我們而言,早已缺乏吸引力,甚至棄之如敝屣。而且,日子安逸久了,一切的一切,永遠的永遠,都那麼順風順水,現世安穩,甜到發膩。
然而,10後的內在世界卻顯得殘缺而蒼白,自私而敏感,稍有滿足不了的願望,就會理直氣壯地亂發脾氣,跳腳抱怨。我們的精神天空裡,永遠充滿著日本的棒棒糖和德國的巧克力,一片的美好與光明,而陰暗與悲傷,於我們而言遙不可及。
不敢想像,明天會怎樣?如若遇到挫折與痛苦,我們的脊梁還會挺直嗎?會直面不期而遇的風雨嗎?失去對生命的敬畏感,對未來的一切毫不珍惜,缺少感恩心,將會踏上難以預測的荊棘之路......
>22180155
【來源:青島市教育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