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苗,矮仲家,
仡佬生在石旮旯,
這是少數民族生活環境的形象描述。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一篇關於蘆笙王張文友的文章,於是青林鄉海發村,這個苗族同胞聚居的高山之上的村落便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與之相隨的印記就是吃土豆苞谷飯,住茅草房,沒有廁所,荒山野嶺,路途遙遠艱難。按照哪裡貧困程度最深我們就先到哪裡的思路,我們這個督查小組就選取青林鄉海發村作為進村入戶排查的第一站。
我們沒有走老路,下了高速,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從山腳直到山頂,乾淨的柏油路面,兩旁都是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此時正值花期,打開車窗,一陣陣花香夾雜泥土的氣息撲鼻而來。
眼前的景象,和深度貧困村似乎匹配不起來,我們於是在車上開始了組內的討論,最終得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判斷:青林最大的變化,就是道路更加便捷了。
今天,我們已無法想像張文友背著蘆笙,穿著草鞋,如何翻山越嶺,先後三次上北京參加全國匯演,並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表演蘆笙舞,更無法想像當時周恩來總理接見他的場景。這個苗族青年的蘆笙舞感情細膩,動作豪放,韻味獨特,憑藉與眾不同的輕、快、準三絕徵服觀眾,為他贏得了「蘆笙王」的美譽。車到山頂,我們的目的地也就到了。
一下車,我們立馬開始進村入戶,逐一核實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走村串戶中,雖然可見塌了半邊的土牆房,茅草鋪蓋的牛圈,但在殘垣斷壁的邊上,就是一棟棟新修的小平房,有的一層樓,有的兩層三層,多數房屋前,有一個水泥打的小院子,串戶路也是水泥路面,使整個村子更加乾淨整潔。貧困的色彩已快速褪去,新農村新氣象成了這個苗族村寨的底色。
一戶戶走一戶戶排查,土地流轉、退耕還林、外出務工、養牛養羊養豬養雞,勤勞善良的苗族同胞正以不同的方式奮力撕掉貧困的標籤。
「太慘了,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到處打工掙錢」。一棟四門緊閉,院子長滿雜草的平房前,一名村幹部向我們介紹這戶人家的基本情況。這個女主人的丈夫患了尿毒症,在拖垮一家人,背負許多債務後死了,家庭的重擔並沒有壓垮她,打工掙錢還債,供孩子讀書上學,她迎難而上,瘦弱的肩膀扛起一個家庭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也贏得了寨鄰親友敬佩的眼光,很可惜,我們沒有見到她,難免有些遺憾。據說當年張文友因為家中貧困而返回青林,見過大世面的蘆笙王,一定把帶領族人脫貧致富作為畢生追求。而今天,青林的苗族青年,正踏著他當年的足跡,奔向遠方,追尋同樣的夢想。
傍晚時分,我們到村委會了解情況。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女同志,滔滔不絕地說著村裡的事,特別是講到脫貧攻堅工作,如數家珍。你是村支書還村主任?為了弄清楚她的身份,我不得不打斷她的談話。我不是村支書也不是村主任,我是駐村幹部。她的回答讓我們很驚訝,不約而同地用懷疑的眼光看著她。「我天天走訪,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把情況記錄在電腦裡面,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邊緣戶,我都記錄下來,一戶一戶思考脫貧的措施辦法」,她既是為精彩的介紹做注釋,也似乎為了消除我們的疑慮。「你莫哄我」,為了印證,我請她打開電腦讓我看看,並且一戶戶核實我們了解的情況是否和她的記錄一致。她的工作記錄臺帳裡,詳細記錄著家庭人口、主要收入來源、房屋、飲水等等所有信息,也如她所說的,每一戶都記錄了採取的脫貧措施和辦法。這名身材瘦弱,目光堅毅的駐村幹部,以滿腔的熱情和踏實細緻的工作,贏得了我們全體組員的敬重。
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她的名字,她亦如我們成千上萬的駐村幹部一樣,用一滴滴苦澀的汗水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澆灑希望之花,默默無聞而又芳香四溢。
轉眼,我離開脫貧攻堅戰役的最前沿已有年逾,如今細細想來,我慶幸自己有了這個機遇,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來,和攻堅辦的同志們一起戰鬥,一起歡笑,一起高歌。工作之餘,記下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有勵志有傷痛也有無奈,不管如何,這一切都是我們浸透汗水的足跡,許多年之後,當我們回想今天的一切,內心定會充滿感動!生活,便是在平淡中演繹精彩,人生,便是磨難在枝頭被晾曬成堅強。
作者: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