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生,創作過無數經典詞作,大體分為兩類。
一種是渴望金戈鐵馬徵戰沙場,但報國無門的慷慨惆悵之詞,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還有一種是辛棄疾閒居江西上饒後的純粹描寫的鄉野之詞,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而這首《書博山道中壁》便是屬於前一種,其詞曰: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朝廷彈劾後,閒居在江西上饒帶湖時期所作。
閒居期間,辛棄疾始終無法像陶淵明或者王維那樣過著閒雲野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儘管這裡風景優美,但心中始終渴望上陣殺敵的辛棄疾卻無心賞玩周遭的美景。於是,他便在博山道中的壁上寫下了這首頗為有名的《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歷城,也就是今天的濟南。
當時的濟南已經被金兵佔領,辛棄疾在很小的時候便受到爺爺辛贊的影響,勵志長大後驅除金兵,恢復中原。
辛棄疾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能徵善戰的將軍,至於填詞作賦,那只是閒暇時玩玩而已。
所以,辛棄疾年輕的時候便參加了耿京起義勇猛殺敵,立功無數,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曾經帶著50餘名騎兵,勇闖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張安國,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年輕時候的辛棄疾很理想化,他認為憑著南宋軍民上下一心,驅除金兵一統中原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辛棄疾在詞中表達了自己在年少時不懂什麼是憂愁,閒暇時喜歡爬上高樓,為了寫一首新詞強說自己有多麼愁。
忽然想起了南宋詞人蔣捷的一首《虞美人.聽雨》,詞中也表達了不同年齡段的心境,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而到了晚年,則是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充滿了愁苦之感。
辛棄疾亦是如此。
晚年的辛棄疾心中可謂百感交集,嘗盡了愁的滋味。
他愁自己常年被朝廷排擠報國無門,更愁南宋朝廷企圖偏安一隅和對待金朝苟合的態度。
此時的辛棄疾真是嘗盡了憂愁的滋味,但是他卻又不說愁,只得感嘆:「天氣涼了,好一個秋天」。
辛棄疾最偉大之處便是心繫家國情懷,正如他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寫的那樣:「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他不會像張翰那樣,為了家鄉的鱸魚而棄官,而是不管身在何方,心中都牽掛著國家的命運。
最令人動容的便是病榻前的辛棄疾,在高喊三聲「殺賊、殺賊、殺賊」後便去世了。
辛棄疾的一生,沒有成為戰場的飛將軍,卻成為詞壇的飛將軍,也算是對他人生的一種補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