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媽媽,這是肯定的。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了以後,不是用愛的方式去回報呢?比如說很多媽媽在孩子長大了以後,就覺得非常痛苦,覺得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當孩子長大了,到了16、18歲,甚至到了二十多歲,就會有啃老族,為什麼孩子會成為這樣?他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成為這樣的?大家需要發自內心的去反省這些問題。
比如:你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或者你應該對孩子正確的表達,或者是你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你有這樣一個理念。但是當你在生活中,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往往就會忘記這些。你用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的經驗。比如說孩子不學習你就特別擔心,不學習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未來怎麼辦?這樣一想就必須現在學習。你就覺得強迫他學習就是愛。如果別的孩子都在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你的孩子沒有上,你就會特別擔心,人家都上了,你沒有上,你是否跟人家有同樣的競爭力,你又會擔心。這樣一份擔心又變成了你的愛,又給了孩子。
媽媽們總會比較,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樣,看自家的孩子怎麼樣,總是看別人孩子有優點,看自己的孩子總是有缺點。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假如說你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恐懼、擔心、比較中長大,當孩子二十幾歲的時候,這些東西就變成了他肉體的一部分,但這都是父母愛的結果。你愛他們才會這樣。
這就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愛他,為什麼你從「愛」出發走到了「不是愛」的路上去呢?
如果你愛他,你用了你自己的經驗,這個時候就要想,你愛他的經驗,或者是自己被愛的經驗對嗎?這肯定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假如說我從小獲得的經驗就是,我無論做什麼我媽媽都會愛我,我當然會覺得我的孩子有權利做事情,有權利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這就是愛。
現在在很多的家長身上,包括我自己身上,我還是感覺到我們對愛的認識是停留在頭腦上的,不是行為上。所以,我們從「愛」出發,就走到了「不愛」。
回頭來看,假如說我們還要去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話,愛有幾點:
首先,作為動物你會本能的愛,當你的孩子遇到危險,你會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他。
其次,作為一個人還有心理上的需求,你得在心理上給孩子愛。比如說孩子大概在四歲左右有一個情感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特別黏媽媽,在情感上忽然變得脆弱起來,如果哪件事情不如意就要哭,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都已經三四歲了你還要哭」,你得知道這是一個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一個特點,他這個時候的特點就是在心理上尋求母親的愛。因為他為了下一步的發展,就像一個緩衝一樣,你就想像一個人如果生病了,大家就會照顧他是一樣的。孩子在這個時候變得脆弱,就會獲得更多母親的愛,下一步他就要向外面繼續發展他生命必須的那些東西。所以,你要在心理上給他愛。
最後,人要有精神,你必須要在精神上真的給他愛,而不是約束或者束縛。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大家看到的都是他們的反叛,看到的都是他們自我力量的膨脹。可是我自己的孩子,包括跟我孩子同齡的、接受過我們教育的孩子,你從他們身上就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覺得世界都在他的腳下似的,這只是一個人的發展過程。而人正是由於這樣子的膨脹,才使得他願意去探索。所以你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興趣面開始開拓。只要感興趣的事情他會投入進去做。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給予支持。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就不是你給他穿衣服、給他吃飽肚子,或者是幫他做什麼事情了,而是在精神上給他支持,他必須擁有這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