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君專欄 |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2020-09-03 聞是教育

我相信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媽媽,這是肯定的。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了以後,不是用愛的方式去回報呢?比如說很多媽媽在孩子長大了以後,就覺得非常痛苦,覺得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當孩子長大了,到了16、18歲,甚至到了二十多歲,就會有啃老族,為什麼孩子會成為這樣?他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成為這樣的?大家需要發自內心的去反省這些問題。


比如:你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或者你應該對孩子正確的表達,或者是你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你有這樣一個理念。但是當你在生活中,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往往就會忘記這些。你用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的經驗。比如說孩子不學習你就特別擔心,不學習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未來怎麼辦?這樣一想就必須現在學習。你就覺得強迫他學習就是愛。如果別的孩子都在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你的孩子沒有上,你就會特別擔心,人家都上了,你沒有上,你是否跟人家有同樣的競爭力,你又會擔心。這樣一份擔心又變成了你的愛,又給了孩子。


媽媽們總會比較,看人家的孩子怎麼樣,看自家的孩子怎麼樣,總是看別人孩子有優點,看自己的孩子總是有缺點。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假如說你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恐懼、擔心、比較中長大,當孩子二十幾歲的時候,這些東西就變成了他肉體的一部分,但這都是父母愛的結果。你愛他們才會這樣。


這就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愛他,為什麼你從「愛」出發走到了「不是愛」的路上去呢?


如果你愛他,你用了你自己的經驗,這個時候就要想,你愛他的經驗,或者是自己被愛的經驗對嗎?這肯定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假如說我從小獲得的經驗就是,我無論做什麼我媽媽都會愛我,我當然會覺得我的孩子有權利做事情,有權利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這就是愛。


現在在很多的家長身上,包括我自己身上,我還是感覺到我們對愛的認識是停留在頭腦上的,不是行為上。所以,我們從「愛」出發,就走到了「不愛」。


回頭來看,假如說我們還要去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話,愛有幾點:


首先,作為動物你會本能的愛,當你的孩子遇到危險,你會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他。


其次,作為一個人還有心理上的需求,你得在心理上給孩子愛。比如說孩子大概在四歲左右有一個情感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特別黏媽媽,在情感上忽然變得脆弱起來,如果哪件事情不如意就要哭,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都已經三四歲了你還要哭」,你得知道這是一個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一個特點,他這個時候的特點就是在心理上尋求母親的愛。因為他為了下一步的發展,就像一個緩衝一樣,你就想像一個人如果生病了,大家就會照顧他是一樣的。孩子在這個時候變得脆弱,就會獲得更多母親的愛,下一步他就要向外面繼續發展他生命必須的那些東西。所以,你要在心理上給他愛。


最後,人要有精神,你必須要在精神上真的給他愛,而不是約束或者束縛。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大家看到的都是他們的反叛,看到的都是他們自我力量的膨脹。可是我自己的孩子,包括跟我孩子同齡的、接受過我們教育的孩子,你從他們身上就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覺得世界都在他的腳下似的,這只是一個人的發展過程。而人正是由於這樣子的膨脹,才使得他願意去探索。所以你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興趣面開始開拓。只要感興趣的事情他會投入進去做。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給予支持。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就不是你給他穿衣服、給他吃飽肚子,或者是幫他做什麼事情了,而是在精神上給他支持,他必須擁有這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愛。

相關焦點

  • 瑞君專欄 | 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講,看到這兩個概念應該都不陌生,可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慣常使用的就是這兩個方法了,但是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成長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中的獎勵對孩子起到了什麼作用?道理似乎很淺顯,孩子因為得不到獎勵就不再去做那件事情了。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看,孩子的行為是受獎勵來支配的,做與不做,不是自己的自主選擇,而是由獎勵做出的決定。如果我們繼續向下思考,掌握獎勵品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為了。換個方式,我們把獎勵(或者獎勵品)拿掉的話,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被人控制著。
  • 有規則的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今天的學習關乎責任,關乎規矩,關乎愛。他還在繼續探索中,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把它們放上去,他說我不弄,誰愛弄誰弄。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他的一種模式了。雖然他才8歲,但已經形成的模式改起來也並不容易。
  • 瑞君專欄 | 經驗了愛,才能實踐愛
    我知道,他體驗著我的愛。我在努力用我的新認識——愛,我在努力地放下我的舊經驗——控制。  但對大多數的成年人來講,由於我們生命經驗裡沒有愛的體驗,我們的愛總是很容易從頭腦出發。我們心中的愛總是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為孩子的前途考慮,於是我們讓孩子在我們的控制下為未來而活。我們很少思考,甚至可能都沒有思考過,孩子的未來是由當下的幸福決定的。
  • 智慧的父母,讓孩子吃這兩種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呢?溺愛孩子不是愛。父母養育孩子時,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捨得孩子受點苦和委屈,並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使孩子的的要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儘自己所能來滿足,有的父母把這看作是對孩子的愛。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說的一樣,我要給兒子無條件又理智的愛。3那麼,什麼是無條件又理智的愛呢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要父母學會自省,又不能拿權威對孩子施壓。否則,孩子不但不能健康快樂成長,還會適得其反,他會越來越遠離父母的期望。但,嚴慈並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父母又該如何做?在這裡,根據我和兒子的鬥智鬥勇,我總結了兩點。第一,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
  •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三個方面檢驗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但關心不是包辦替代,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放任,不是溺愛,不是過度保護、過度幹涉,不然,愛就會走向反面。 愛是理解理解就是對孩子深入的了解,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分析問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困難、願望和要求,愛才能落到實處。
  • 瑞君專欄 | 情緒表達三部曲
    那麼當孩子有情緒時,正確的處理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容許孩子自主地表達情緒,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先給孩子的情緒命名,讓孩子認識並清晰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對孩子的情緒叫停、說「不」。這個部分是認識情緒的第一事件,也就是說,情緒在這時以一種實物的形式出現,帶給孩子最直接的感受。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所有分離都會留下一個背影,總有人要成為那個目送背影的人。而一生萬千離別,最初目送孩子離開的便是父母。
  • 《為何家會傷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
    經常有人會問到我:「怎麼樣才能把握好愛孩子的度?」「現在孩子都不願意跟我說話了,可是我明明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好。」「孩子太脆弱了,小小年紀還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諸如此類的媽媽之間的聊天,實在是數不勝數。什麼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與此無關;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 瑞君專欄 | 放手,讓孩子長大
    我在機場和孩子分離的那一次,深刻地體悟到:「不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目送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愛。」這對於我而言,真的讓我感覺到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我開始領悟到——我對孩子的愛經歷了照顧、陪伴、幫助、理解、支持一直到退出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經歷的。
  • 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有一種愛,是動物都會做的事情,那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那麼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愛不僅僅是寵愛,還應該有嚴加管教。愛與嚴相結合才是真愛。《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寫道:至少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普遍實行協作培養,大致可以理解為「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順其自然的成長
  •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她才意識到自己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以前她都儘量把這事情影響降價到最小,從來不在孩子前面說過一句前夫的不是,而且每個周末都和前夫一起陪孩子玩,並沒有改變什麼。孩子父親也還像過去一樣,關心孩子。她說女兒一慣懂事,有天問她:「媽媽,爸爸和奶奶她們是因為我是個女孩,所以不要我嗎?」
  • 怎樣的愛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這是最好的答案
    晨晨媽媽是一位踐行「無條件的愛」的媽媽,自從知道了「無條件的愛」的這個詞,媽媽知道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要什麼都滿足。晨晨媽媽說,教育專家都說了從小被滿足的孩子,將來才不會有匱乏感。晨晨媽的想法,其實很多人都有過。
  • 看了黃磊女兒多多才知道:尊重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再說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她說小時候她特別開朗活潑,人見人愛,但現在她卻不善交際,斤斤計較,還很自私。如果認為在公共場合指責批評孩子,會讓他們更好的意識到錯誤,並且能保證改正,那就大錯特錯了。不顧及孩子的面子和尊嚴的批評,只會適得其反。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如何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那麼什麼才算是無條件的愛呢?無條件的愛,總的來說有以下形式。
  •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有了孩子,真正體會到,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啥感受了。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比如,孩子失敗了,我們的愛總想告訴他,堅強和堅持最重要。比如,孩子沉迷手機了,我們的愛就會警示他,趕快放下手機,這樣對眼睛不好,對學習不好。新聞中,孩子上課看手機,媽媽的愛讓她沒收了幹擾她學習的手機。我想,無容置疑,即使只是隔著屏幕,看到那幾行字,每個做媽媽和爸爸的家長,都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個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愛。
  • 對孩子真正的愛,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
    真正的愛孩子,首先得學會尊重孩子。因為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孩子才能接收到來自大人溫和的愛,對愛的體驗才是美好的。而缺乏尊重的愛,往往會讓人窒息,亦讓人無從接受愛孩子,就要照顧到孩子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凡事只在乎我們自己的感受。有時候,我們的想法也許更加可取,但孩子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們不能全盤否認孩子的選擇。而當我們的愛變成了掌控,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愛就成了他成長的一種羈絆。不管孩子的選擇如何,那都是他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選擇,有了我們的支持,孩子成長的路上才會更加充滿力量。
  • 什麼是真正的成熟:自律性和真正的愛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評價一個人,說這個人不成熟,這個人像個孩子,那到底什麼叫成熟,什麼叫不成熟,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可以看到的指標?這個指標就是認為一個人成熟或不成熟,最重要的兩件事:自律性和真正的愛。搞明白了這兩件事,你就距離人生的成熟更邁進了一步。
  • 學會放手才是真正愛孩子
    初為人母的我們,總是用盡所有去愛孩子,「護犢子」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自己的孩子是寶貝,別人摸不得、碰不得,甚至家人幫忙照顧都感覺像在和自己搶孩子。相信很多寶媽都會有這種想法,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沒孩子前,我一直覺得人活著就是生命的體驗者。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痛也好,甜也罷,統統只停留在現階段。好好享受即可!但有了寶寶後,所有的灑脫消失的無影無蹤。看不得孩子有任何的不舒服,聽不得孩子有一聲啼哭。聲聲都像小刀剜在心頭! 可是當過於投入媽媽這個角色時要適度降溫才是真正對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