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三個方面檢驗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2020-08-28 家和用典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經過長期研究以後,將愛的表現形態歸結為三個方面:關心、理解和責任。這個結論現在已普遍為心理學界所接受和認可。這幾個方面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該怎樣認識呢?

愛是關心


年幼的孩子,遇到的困難特別多,飲食起居、學習、身體都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物質需要,也要關心孩子的精神需要。但關心不是包辦替代,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放任,不是溺愛,不是過度保護、過度幹涉,不然,愛就會走向反面。

愛是理解


理解就是對孩子深入的了解,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分析問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困難、願望和要求,愛才能落到實處。

上四年級的小麗,放學回家就向媽媽抱怨:「老師真是太狠心了,這麼多作業,真不想做了。」

媽媽走過去溫和地問:「都有哪些作業?」

「你看,數學計算題15道,應用題15道,還有語文課文背誦、問答題、小作文。」女兒一臉委屈。

「是太多了,考試前這些天夠辛苦的。是否一定要做?」媽媽示以同情的口吻。

「那倒不是,有幾題,老實說來不及可不做。」女兒的怨氣減了五分。

「那就休息10分鐘再做吧,反正不一定全做。」媽媽繼續教女兒放鬆。

「那怎麼可以呢,不做的那幾道題也可能考到呢。」女兒反而責任心起,邊說邊攤開書本、作業本,在溫馨的氛圍中認真地做起作業來。

其實不難看出,女兒並不是不想做作業,而只是想求得父母的理解。「真不想做」,是她負向情緒的一種語言宣洩,並非她真的不想做。這位善解人意、了解孩子心理的媽媽順水推舟,很快化解了女兒的煩惱。



愛是責任


責任是更高層次的愛,對孩子要有一種完全、主動負責的精神。這種愛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孩子是俊還是醜,智商是高還是低,表現是好還是壞,身體是健全還是殘疾,我們都要愛他(她),都要對他(她)負責。

杭州有一位女孩叫楊洋,她是我國第一位通過平等競爭進入普通高校深造的聾人大學生。她之所以能衝破障礙、超越自我獲得成功,就是因為有非常愛她的父母。


楊洋是4歲時服用毒性藥物致聾的,聾啞人是因為聾才啞的。可她父母不認命,不能讓女兒聾了又變啞。為了讓女兒上普通學校讀書,父母決定用漢語拼音教女兒說話。於是當工人的父親每天下班回家,就教女兒「a、o、e」,可對聲音毫無感覺的女兒,幾百次發音都是幾百種奇怪的聲音,父親總是耐心的邊教邊聽,偶爾逮住一個較準的音,就讓女兒再發,可又是幾百次千奇百怪的聲音,父親仍然耐心地教,耐心地聽......年幼的女兒不耐煩了,父親就拉著她的小手與她做遊戲,表演有趣的故事。就這樣,父親教會了女兒一年的語文、數學。好不容易進了普通學校,為了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父母竭盡了全力:騰出了最大的房間,買來了孩子愛看的課外書,愛玩的撲克、象棋,準備了小零食、開水......以吸引女兒的同學放學後來學習和活動。這樣可以通過他們了解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及老師的要求,從而有效的幫助女兒的學習和生活。


在父母愛的陽光雨露下,奇蹟出現了,楊洋不但上了省重點中學,而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本科,成績還保持在前三名!她通過競選當上了系裡的團委組織部副部長,在大學入了黨。現在楊洋已經參加工作,能用語言與人交流,真正融入了社會。



由此看來,真正的愛是負起責任。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應是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需要的愛。這種愛應是穩定的,像太陽一樣永恆;是及時的,要求父母細心、敏感,當孩子需要時,馬上給予;是行動的,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是用實際行動去體現。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真正的愛、可靠的愛。


父母要毫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接受愛,只有被無條件愛著,孩子才有足夠的信心去開創自己的前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先順從才給予愛,把愛看做是有條件的,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存在價值失去信心,對他將來長大後的心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抓過鬧鐘一看,哇,三點多了。我居然躺了將近三小時卻如此清醒。我不能再扛了,我必須起來拿被子,不然整晚都在寒冷清醒中度過。於是,我一躍而起,快速地從柜子取出了空調被,又快速地躺下。問題迎刃而解。幾分鐘,我睡著了,直到早上兒子醒來,我還在呼呼大睡。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學校離家有將近一個小時的距離,需要倒三趟地鐵,步行一公裡。媽媽前兩天一直陪著她坐地鐵,告訴她要記住從哪站下,然後再倒幾號線哪站下,出了地鐵怎麼走。第三天,孩子一個人去上學,要求七點二十分到校,她怕自己走迷路會遲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並拒絕媽媽送她到地鐵,自己一個人走了,6點50分給媽媽發了個簡訊:「我到了」。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能順利完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行走。
  • 瑞君專欄 |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比如:你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或者你應該對孩子正確的表達,或者是你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你有這樣一個理念。但是當你在生活中,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往往就會忘記這些。你用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的經驗。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假如說你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恐懼、擔心、比較中長大,當孩子二十幾歲的時候,這些東西就變成了他肉體的一部分,但這都是父母愛的結果。你愛他們才會這樣。
  • 《為何家會傷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
    經常有人會問到我:「怎麼樣才能把握好愛孩子的度?」「現在孩子都不願意跟我說話了,可是我明明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好。」「孩子太脆弱了,小小年紀還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諸如此類的媽媽之間的聊天,實在是數不勝數。什麼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 智慧的父母,讓孩子吃這兩種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呢?溺愛孩子不是愛。父母養育孩子時,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捨得孩子受點苦和委屈,並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使孩子的的要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儘自己所能來滿足,有的父母把這看作是對孩子的愛。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 父母如何與抑鬱症孩子對話,說什麼?做到三方面:真誠、開放與愛
    那麼,家長要想成為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的真正的知心朋友,需要具備什麼?我總結了三個方面:真誠、開放與愛。如果家長們具備了這三個比較重要的人格要素,那所謂的傾聽、共情以及積極關注等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自然流露的事情。
  • 有規則的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他還在繼續探索中,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把它們放上去,他說我不弄,誰愛弄誰弄。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他的一種模式了。雖然他才8歲,但已經形成的模式改起來也並不容易。而這樣的模式大都形成於跟父母的互動當中,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容易讓孩子在愛中迷失該有的規則與界限。為了讓他知道這個環境當中除了他自己,以及他親近的人之外,還有更大的系統在制約著平衡。我就快速去收銀臺找到了收銀的小姐姐,想藉助這個系統來對他的行為有所制約。
  • 測測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網友:對不起,我敗給了最後一條……
    一項家庭幸福指數的報告顯示,有10%的人認為他們是完美的父母,給孩子百分之百的愛,給孩子營造溫馨舒適的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有48%的人認為他們是剛剛及格的父母,讓孩子衣食無憂,健康的成長;有36%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合格的父母,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缺席」孩子的成長,有6%的人認為他們是非常糟糕、失敗的父母,後悔沒能很好的教育孩子。
  • 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喜歡你,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看出來!
    其實當一個人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是會表現得非常明顯。所以如果你不確定一個人是否真的愛你,那你可以看他是否會對你做這三點。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心愛你?如果對方愛你,那他肯定會願意為你走心。愛一個人應該是用心愛的,而不是只是表面裝一裝。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早教?專家支招:主要包括這3個方面!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早教?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父母。一個5歲女孩背誦乘法口訣卻被3*5攔住,怎麼也記不住的視頻火遍全網。有的父母拿來當笑談,有的父母從中看到早教對孩子的傷害,而我從中看到不懂孩子成長規律父母對孩子的摧殘。
  • 三方面說明父母對孩子三歲後不能零距離接觸
    前面我們說到當孩子三歲以後,父母就要從感情上加以克制,對孩子不能在肢體上像小時候那樣親密接觸,特別是母親對兒子,父親對女兒,要從感性逐漸轉換到理性上來。為什麼?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各種曬娃兒的,各種玩娃坑娃的,體現的都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這無可厚非,愛孩子人之天性嘛!可孩子不能玩一輩子,父母也不可能與孩子相守一生,很大或正常的機率就是走在孩子前面,那當孩子獨立去面對生活,面對世界的時候,他(她)是否能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足之地?是否對環境能應對自如?是否能傳承優秀的品質給再下一代?
  • 父母對孩子說這三個字,比對孩子說再多的「我愛你」更動聽
    導讀:父母對孩子說這三個字,比對孩子說再多的「我愛你」更動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對孩子說這三個字,比對孩子說再多的「我愛你」更動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與此無關;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 父母對孩子的是愛?還是礙?
    中國式父母的愛,這個話題總是說不清的,因為它難以去描述。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中,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動力,亦是阻礙。媽媽為了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做除學習以外的事。爸爸也會為了孩子未來平坦生活的,拼命賺錢。
  • 心理學家: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
    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越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因為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而形成的方式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說,真正愛孩子,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1、不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在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父母總是對他們說「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話。可是父母很少在乎他們過得開不開心。
  •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有了孩子,真正體會到,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啥感受了。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是什麼讓父母的愛,居然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呢?2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某些愛的表達,並不都是理性的。今年病毒疫情,導致孩子上半年都在家上課。
  •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無暇
    你有沒有在孩子淘氣的時候吼他打他,而當他睡著時,看著那張無辜的臉,對自己的行為又十分懊悔?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偉大,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更無私和純潔,無論你怎麼打他怎麼罵他,他還是會拉著你的手叫媽媽,媽媽,但是大人卻做不到。
  •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三個「層次」,看看你屬於哪一個層次?
    其中,教育觀念,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認知,教育認知越好,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就會越優秀,父母的認知從低到高,代表著做父母的不同層次。一、父母教育孩子用心,但沒有科學的方法。很多父母愛著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但怎樣才能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 請父母停止對孩子的「冷暴力」,這樣做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而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通常是以下幾種情況:情況一:孩子:「媽媽,我想告訴你一件事……」媽媽:……這種情況就是,當孩子想和父母分享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予回應,如果父母長時間這樣對待孩子,那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在對他們實行「冷暴力」,這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甚至是父母想和他們聊聊天,他們也會拒絕。
  • 經常對孩子說這三個字,幫你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多年前流行音樂女團SHE的成員女團Ella曾經講過一件事,她要求媽媽對她講出「我愛你」三個字。但是媽媽非常害羞,不好意思講。直到媽媽明確講出「我愛你」三個字,Ella才罷休。為什麼父母愛孩子,還一定要明確講出來呢?因為孩子會從去父母的言行舉止去分辨父母是不是愛他,但是孩子還小,容易產生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