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則的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2020-09-03 Aimee王艾美

今天的學習關乎責任,關乎規矩,關乎愛。

在王子的引領下,我們再次來到了超市,現在想來,超市還真是個很好的「教學基地」。要不都說生活是每個人最大的修煉場嘛,對於王子也不例外。

小朋友能在超市走到文具區很正常,但這事兒發生在王子身上,還是一件值得特別替他高興的事。

天然的探索欲再次上線,很快就把幾支筆搞了下來,同時完全沒有要把它們再放回去的意思。依我對他的了解,他是那種作完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的,因為他知道後面總有人會給他收拾殘局的。他還在繼續探索中,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把它們放上去,他說我不弄,誰愛弄誰弄。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的一種模式了。雖然他才8歲,但已經形成的模式改起來也並不容易。

這樣的模式大都形成於跟父母的互動當中,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容易讓孩子在愛中迷失該有的規則與界限。為了讓他知道這個環境當中除了他自己,以及他親近的人之外,還有更大的系統在制約著平衡。我就快速去收銀臺找到了收銀的小姐姐,想藉助這個系統來對他的行為有所制約。跟收銀小姐姐表明來意,請她幫忙過去告訴小朋友,誰把東西弄亂的,誰要負責把它擺好、擺上去。

這個時候他也跟了過來,收銀小姐姐按照我的話跟他說了,但也沒有太大效果,他愣住了,因為在這個時候,我並沒有站在他這一邊幫腔。他臉微紅,有點尷尬。這個動作激起了他的憤怒,因為他覺得丟人了,不能朝外,朝收銀小姐姐表達憤怒,就朝內,朝我來發洩情緒,他拿自己手裡的小石頭扔向我,說我就不。我說誰做的誰就要負責任,這才是一個人長大的標誌,你不是說自己長大了嗎?那你就要自己搞的,自己再把它弄上去,放整齊啊。

我們再次走回了文具區,任地上的文具繼續躺著,因為我沒有做保姆的習慣,我還在以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身份,去想辦法怎麼引導他。這時他又發現了自動鉛芯,他很好奇鉛芯是如何放到自動鉛筆當中去的。我說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教你呀,他想了想說,那你教我吧。我說好,那在教你之前,你可以先把你自己弄亂的這些筆先放回原位嗎?他說那算了,那我還是自己試吧,總會試出來的。

我說是呀,你總會試出來的,我特別相信你,我相信你很聰明,你很堅持,你一定可以試出來的(充分表達對他的認可與信任),但如果明明是你做的,你不負責任,即使你扔下這些走了,你心裡邊也會不開心的,別人不說什麼,你心裡是抹不掉的啊(讓他清晰這件事對於他的負面影響)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一直在引導他負責任。我們下午在互動的時候,他還說他長大了,是大哥哥了,他已經長大了。這是一個孩子內在想長大的外在表現。但他外在的呈現又不知道如何是負責任,怎樣才是長大。所以他才會經常做一些事情來去證明他長大了,比方說從很高的樓層,很高的高臺跳下來,他覺得那是一種勇敢,一種長大的表現。

我知道這個時候是我在去幫他鬆動一個信念,因為在他的認知裡,好像只有從高的地方跳下來才是勇敢,才是長大,那我在告訴他,長大的方式有很多種,而負責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

我告訴他,你長大了不是說你可以從很高的樓層上跳下來,就說明你勇敢,你長大了。如果你做事情不負責任的話,即使你從18樓那麼高的地方跳下來也不能說明你勇敢,只能說明你不勇敢,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別人不會喜歡跟你玩兒,別人也不會尊敬你。所以你到底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知道他在聽,我知道他的信念在發生鬆動,其實在跟他說的這個過程當中,我自己也在很感動,因為我知道他在變化。

在最近幾天跟他的互動當中,我能感受到他特別要強,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他,所以他希望他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好的,但凡出現一丟丟說他不好的聲音,他都很難接受。我知道這對一個孩子來講是很需要成長的一個點,因為這個就是當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心態的一個承接能力。

所以我邊拍著他後背,邊告訴他,你可以允許自己做錯事的,他說我沒有錯,我不能允許我自己做錯,我說,你可以允許你自己做錯,因為你也是個人啊,是人就會犯錯的,犯錯了能改就可以啊。他說我不是人,我說,哦,原來你不是人。哈哈,我知道他聽進去了。

後來他又嘗試了其他的原子筆呀,中性筆呀,每當他主動的放回去,我都會很感謝他,我說這支筆謝謝你,謝謝真真王子把它放回了原位。在我的滋養認可,確認身份的引導下,他一點點把弄亂的文具歸位了。我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嘉許。真真王子真是長大了,是個負責任的人了。他背著我,雖沒有看見他的臉,但是我感受到了他發自內心的喜悅。

作為獎勵,我打算把這個禮物送給他,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禮物心錨。我說我可以買下來送給你,他說,可是我想要個新的,我不想要這個了,我說你可以要一個新的,但是這個我們也必須買下來,因為這個是我們把它弄髒的,其他小朋友如果買的話對人家不公平,而且你已經跟它待了一下午,它已經是你的朋友了,你應該把它帶回家。我知道他是一個特別要好的人,對於這種有瑕疵的,他心裡邊其實是很難接受的,但最後他的成熟戰勝了感受,他負責任的拿走了那個被他折騰了好久的有點髒髒的筆芯盒。

回想我跟他互動的過程當中,我一直在情緒穩定的引導他要自己負責任,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負責任,而我,可以陪伴你,我可以幫你一起,但是前提是你先要自己負責任。我沒有因為他朝我扔石頭而發火,沒有因為他不撿起來生氣,因為我堅定的知道我的目標,在教會他什麼是負責任。

他是一個很好的孩子,很有天賦,很有探索欲,有極強的目標感,特別的善良,特別的孝順,特別的有愛心。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愛裡,要帶著些規則,因為有規則的愛,才會對孩子真正的愛。我們在家庭這個小的環境裡,可以盡最大化的滿足孩子,但是這個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家走向社會的,在社會上當中有很多的人組成了這個社會,那也就是這個孩子要去跟很多人發生連結,如果他不懂得這個社會大環境的運行機制,他很難存活。真正愛孩子,就讓我們的愛裡帶著些規則吧!

相關焦點

  • 瑞君專欄 |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了以後,不是用愛的方式去回報呢?比如說很多媽媽在孩子長大了以後,就覺得非常痛苦,覺得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當孩子長大了,到了16、18歲,甚至到了二十多歲,就會有啃老族,為什麼孩子會成為這樣?他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成為這樣的?大家需要發自內心的去反省這些問題。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所有分離都會留下一個背影,總有人要成為那個目送背影的人。而一生萬千離別,最初目送孩子離開的便是父母。
  • 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有一種愛,是動物都會做的事情,那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那麼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呢?愛不僅僅是寵愛,還應該有嚴加管教。愛與嚴相結合才是真愛。《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寫道:至少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普遍實行協作培養,大致可以理解為「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順其自然的成長
  • 智慧的父母,讓孩子吃這兩種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呢?溺愛孩子不是愛。父母養育孩子時,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捨得孩子受點苦和委屈,並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使孩子的的要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儘自己所能來滿足,有的父母把這看作是對孩子的愛。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嗎?
  • 怎樣的愛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這是最好的答案
    無條件滿足了孩子,換來的卻是對孩子的嬌縱。不分時間,不顧孩子的長遠發展,一味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孩子會逐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貪心、自私,缺乏自律能力,最終表現為情商能力不足。而真正「無條件的愛」更趨近的是「無條件積極關注」而不是「無條件滿足」。
  • 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三個方面檢驗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
    但關心不是包辦替代,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放任,不是溺愛,不是過度保護、過度幹涉,不然,愛就會走向反面。 愛是理解理解就是對孩子深入的了解,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分析問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困難、願望和要求,愛才能落到實處。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說的一樣,我要給兒子無條件又理智的愛。3那麼,什麼是無條件又理智的愛呢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要父母學會自省,又不能拿權威對孩子施壓。否則,孩子不但不能健康快樂成長,還會適得其反,他會越來越遠離父母的期望。但,嚴慈並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父母又該如何做?在這裡,根據我和兒子的鬥智鬥勇,我總結了兩點。第一,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如何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那麼什麼才算是無條件的愛呢?無條件的愛,總的來說有以下形式。
  • 對孩子真正的愛,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
    真正的愛孩子,首先得學會尊重孩子。因為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孩子才能接收到來自大人溫和的愛,對愛的體驗才是美好的。而缺乏尊重的愛,往往會讓人窒息,亦讓人無從接受愛孩子,就要照顧到孩子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凡事只在乎我們自己的感受。有時候,我們的想法也許更加可取,但孩子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們不能全盤否認孩子的選擇。而當我們的愛變成了掌控,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愛就成了他成長的一種羈絆。不管孩子的選擇如何,那都是他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選擇,有了我們的支持,孩子成長的路上才會更加充滿力量。
  • 《為何家會傷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
    經常有人會問到我:「怎麼樣才能把握好愛孩子的度?」「現在孩子都不願意跟我說話了,可是我明明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好。」「孩子太脆弱了,小小年紀還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諸如此類的媽媽之間的聊天,實在是數不勝數。什麼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 學會放手才是真正愛孩子
    初為人母的我們,總是用盡所有去愛孩子,「護犢子」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自己的孩子是寶貝,別人摸不得、碰不得,甚至家人幫忙照顧都感覺像在和自己搶孩子。相信很多寶媽都會有這種想法,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沒孩子前,我一直覺得人活著就是生命的體驗者。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痛也好,甜也罷,統統只停留在現階段。好好享受即可!但有了寶寶後,所有的灑脫消失的無影無蹤。看不得孩子有任何的不舒服,聽不得孩子有一聲啼哭。聲聲都像小刀剜在心頭! 可是當過於投入媽媽這個角色時要適度降溫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與此無關;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她才意識到自己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以前她都儘量把這事情影響降價到最小,從來不在孩子前面說過一句前夫的不是,而且每個周末都和前夫一起陪孩子玩,並沒有改變什麼。孩子父親也還像過去一樣,關心孩子。她說女兒一慣懂事,有天問她:「媽媽,爸爸和奶奶她們是因為我是個女孩,所以不要我嗎?」
  • 父母對孩子的是愛?還是礙?
    中國式父母的愛,這個話題總是說不清的,因為它難以去描述。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中,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動力,亦是阻礙。媽媽為了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做除學習以外的事。爸爸也會為了孩子未來平坦生活的,拼命賺錢。
  •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無暇
    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偉大,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更無私和純潔,無論你怎麼打他怎麼罵他,他還是會拉著你的手叫媽媽,媽媽,但是大人卻做不到。至於青春期的叛逆和離家出走,也許是他們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中早已遍體鱗傷,或者是因為經常被父母或者一方打罵,或者是因為事無巨細的嘮叨,或者是青春期無法解開的心結又無人訴說,或者是因為你一直就沒有走進過他的心裡真正了解過她/他......
  • 《當我遇見一個人》:看見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導讀:《當我遇見一個人》:看見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我遇見一個人》:看見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有時候,孩子要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愛我們,那是一種無條件的、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生氣的時候總是會說:「我怎麼生了你,我為什麼生了你?」但孩子從來不會問你為什麼要生我,只會說:「謝謝你生了我」。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收穫的是這世間至真至純的一顆心。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 心理學家: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
    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越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因為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而形成的方式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說,真正愛孩子,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1、不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在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父母總是對他們說「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話。可是父母很少在乎他們過得開不開心。
  • 這「四種愛」最傷孩子,希望父母對孩子遠離這四種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那麼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真正的愛。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建立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強制性的控制,從而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意見或想法,那麼這樣的愛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因此,很多時候,在父母看來,自己這樣做就是是為了孩子好,卻不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傷害到孩子。
  • 噠噠英語: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對孩子的愛
    噠噠英語: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對孩子的愛   • 2018-04-16 14:00:45 該宣傳片同時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高效陪伴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無論是忙於工作的職場精英媽媽,還是全職家庭主婦,都需要思考如何讓陪伴孩子的過程變得富有意義。視頻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都市白領,同時也是一個小男孩的媽媽。與大多數無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職場女性一樣,她同樣為無法陪伴、照顧孩子而焦慮,而且在日復一日缺席孩子生活的過程中,她與兒子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