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刑法基本原則一-罪刑法定原則

2021-02-22 慕清寒

重讀刑法基本原則

刑法總論

李永升主編

袁林、盧有學副主編

法律出版社

法律法規彙編-刑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狀元筆記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精讀筆記

法律出版社

刑法講義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刑法

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庫

 

現行刑法第三、四、五條確定了三大刑法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稱原則。

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刑法的基本原則 含義,是指貫穿全部刑法規範,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並體現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準則。

刑法基本原則的判斷標準:貫穿於刑法始終、全局性、根本性的準則(靜態刑法);貫穿於整個刑法的制定與適用過程的準則(動態刑法);刑法所獨有的、體現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準則(刑法特殊性、刑事法治)。

 

罪刑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思想淵源,罪刑法定原則最早源自中世紀(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第39條,「凡是自由民,除經其同級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

產生,洛克關於法律和自由關係的論斷、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理論為罪刑法定原則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裡亞《論犯罪與刑罰》率先較為明確地闡述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只有法律才能為犯罪規定刑罰。只有代表根據社會契約而聯合起來的整個社會的立法者才擁有這一權威。任何司法官員(他是社會的一部分)都不能自命公正地對社會的另一成員科處刑罰。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罰就不再是一種正義的刑罰。因此,任何一個司法官員都不得以熱忱或公共福利為藉口,增加對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罰。」「代表社會的君主只能制定約束一切成員的普遍性法律,但不能判定某個人是否觸犯了社會契約……這就是說需要一個做出終極判決的司法官員,他的判決是對具體事實做出單純的肯定或否定。」1801年德國刑法學家費爾巴哈用拉丁文以法諺形式進行了明確的概括「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歷史發展,理論學說變為立法規定,1789年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第8條「法律只應當制定嚴格地、明顯地必需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違法行為之前規定、公布並且合法地適用的法律,任何人都不受處罰。」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不論違警罪、輕罪或重罪,均不得以實施犯罪前未規定之刑罰處罰之。」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11條第2項「任何人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國家法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犯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1966年12月16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1項「如果在犯罪之後依法規定了應處以較輕的刑罰,犯罪者應予減刑。」第2項「任何人的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照各國公認的一般法律原則為犯罪者,本條規定並不妨礙因該行為或不行為而對任何人進行的審判和對他施加的刑罰。」

清末《大清新刑律》第10條「法無正條者,不論何者行為不為罪。」

理論基礎,存在爭議,

通說:洛克、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費爾巴哈心理強制說。

國外刑法理論:民主主義和尊重人權主義才是現在的罪行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這兩者要求實行罪行法定原則,並且決定了該原則的內容。

價值基礎:民治、民知。

宗旨:維護法治、法制,保障人權,防止國家濫用刑罰權。

內容及其變遷,經歷了從絕對到相對的轉變,內容上的差別反映了刑法立法從注重形式合理性到兼顧實質合理性的觀念立場轉變。

絕對罪刑法定原則:排斥習慣法,禁止事後法,禁止絕對不定刑和不定期刑,禁止類推。

事後法具體表現:對行為時並未禁止的行為科以刑罰;對行為時雖有法律禁止但並未以刑罰禁止(未規定法定刑)的行為科處刑罰;時候減少犯罪構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事後提高法定刑;改變刑事證據規則,事後允許以較少或較為簡單的證據作為定罪根據。

相對:刑法法源上,解釋犯罪成立的條件時考慮習慣法因素;刑法溯及力上,禁止溯及既往原則演變為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原則;刑罰種類上,明文規定刑罰種類,規定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適當的刑種和刑期;定罪根據上,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具體內容存在爭議。

陳忠林《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包含三條基本要求:一是法定性,即實現以成文的實體法規定犯罪及相應法律後果,實體法律必須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必須是成文法,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即溯及既往的法律),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二是合理性,犯罪圈的劃定與刑罰量的施予必須具有合理性,輕微傷害行為應做除罪化處理,刑罰量的供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三是明確性,即對犯罪及相應法律後果(包括刑罰)的規定必須明確,犯罪構成的相關規定必須明確,不能含混不清,對犯罪的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禁止絕對的不定期刑。」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以往,刑法理論認為,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是成文法主義、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事後法、禁止絕對不定期刑,這被稱為形式的側面;後來又要求刑法的內容適當、正當,派生出禁止不明確的刑罰法規(明確性原則)、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與禁止殘酷的、不均衡的刑罰的要求,這被稱為實質的側面。』事實上,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與要求是無限的,即凡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或基本理念的,都是違法罪刑法定原則的。特別是民主主義原理決定了任何違反人民群眾意志的解釋與做法,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立法體現,罪之法定,刑之法定。

罪之法定,其一明確規定犯罪的概念,刑罰第13條,體現犯罪行為三大特徵: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其二明確規定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刑法第14至18條,明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故意、過失、意外事件與不可抗力、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其三明確規定各種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其四通過刑法修正案完善刑法典不足,明確清晰犯罪的範圍、種類、條件;其五刑法第12條明確我國刑法溯及力上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

刑之法定,其一明確刑罰的種類,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其二明確規定量刑的原則和量刑的幅度,刑罰第61條,量刑的一系列原則,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規定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原則,犯罪行為的特殊形態規定犯罪預備、中止與未遂的量刑原則,犯罪行為的特殊形態規定犯罪預備、中止、從犯、教唆犯的量刑原則;其三明確規定了各種犯罪的的法定刑,具體犯罪設置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相關焦點

  • 刑法的原則--罪刑法定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刑事責任相適應。刑罰=法益侵害性+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刑罰應當與犯罪性質、犯罪情節、犯罪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在考察不用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時,應當具體地、個別化地判斷,追求刑罰正義和刑罰個別化地有機統一。罪刑法定原則第三條: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內容較多,詳見下文。
  • 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解釋的糾纏與釐清
    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側面和實質側面存在實然和應然的衝突,其中,實然衝突需要通過司法適用解決,而這依賴於刑法解釋的運用,而應然衝突應當交由立法解決。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解釋的標準。但是由於罪刑法定載體的法律文本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具體法規範的法定內容需要依賴於刑法解釋才能確定,因此。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解釋之間存在循環依賴關係。而民主的實現和刑法解釋中形式解釋的具體確定是匣清這一循環關係的關鍵所在。
  • 罪刑法定原則——現代刑法的精神和靈魂
    編輯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整個刑事立法、司法、執行的全部過程的指導性原則。我國刑法共規定了三條基本原則,分別是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被譽為現代刑法的精神和靈魂。罪刑法定原則的主要內容可以分行使側面與實質側面兩部分。
  • 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下的刑法適用解釋
    法官基於其主體地位及解釋的效力,對刑法的解釋既要遵循其他法律解釋同樣的方法,又存在不同於其他法律解釋的特點。在此,筆者擬從法律解釋學的基本理論出發,遵循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對刑事法律適用解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一粗略探討。
  • 罪刑法定原則:挑戰、重申與重述
    但是,不可否認,《刑法》第3條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在當代中國亦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刑法》第3條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較之於《決定》的政治決策存在差距。根據《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基本要求的表述,法治中國建設具有依次遞進、呈現位階關係的三重含義。
  • 罪刑法定原則的中國開展
    一般認為,該條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體現。然而,前半段「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這是否為罪行法定原則的應有之義大有疑問。有學者稱前半段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後半段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但所謂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只不過是杜撰的自我假設。事實上,該原則上為了控制國家刑罰權而設,罪刑法定原則不能也沒有必要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
  • 【日拱一卒050】考研視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則
    形式的罪刑法定又稱為罪刑法定的形式側面,而實質的罪刑法定又稱為罪刑法定的實質側面。形式的罪刑法定與實質的罪刑法定這對範疇,涉及對罪刑法定主義精神的理解,這也是日本學者山口厚教授所說的罪刑法定主義的思考方法問題。陳興良教授認為,形式的罪刑法定與實質的罪刑法定的提法主要來自日本。
  • 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及其對司法指導意義、刑法基本原則實踐貫徹中的不足及完善路徑等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一、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及其對司法實踐的指導意義我國97刑法將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確立為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這三大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國刑事法制進步的重要標誌,也對刑事立法的進一步完善、刑事司法實踐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功能。
  • 刑法基本原則:刑法適用與刑事政策指導之間的"調節器"
    檢察官法中增加了一款規定,檢察官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既要追究犯罪,又要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第二,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首先要貫徹好刑法的基本原則。第三點,檢察業務機構改革對於進一步貫徹實施刑法基本原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關於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北京大學教授儲槐植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刑法的精、氣、神。
  • 刑法的基本原則中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在近幾年的事業單位考試的筆試中,尤其是刑法學考察內容較多的市縣事業單位考察中,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個考察頻率相對較高的一個知識點。除了要考察學員的記憶以外,還會涉及一些簡單的理解。在一些題目中原則與原則的區別考察相對較細,容易造成混淆。
  • 法律適用丨追訴時效變更與罪刑法定原則
    [9]按照這一觀點,由於罪刑法定原則適用於實體法,只要追訴時效發生不利於行為人的變更,就構成事後法,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不過,這一觀點無法解釋為什麼可以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罪行為什麼不能永遠追訴下去,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會存在追訴時效的延長和中斷。第二種觀點主張追訴時效屬於程序法(程序法說)。這一學說承認行為人的行為在實體法上可罰,主張追訴時效屬於程序法上的訴訟障礙。
  • 張明楷:共犯分類須以罪刑法定原則為根據
    作者:張明楷清華大學教授張明楷:共犯分類須以罪刑法定原則為根據我國刑法總則雖然規定了主犯、從犯、脅從犯與教唆犯四種情形,但不能據此認為這四種情形就是對共犯人的分類刑法理論必須以罪刑法定原則為根據,確定刑法總則應當規定哪些參與類型。由於刑法分則規定的是正犯,所以,只有當刑法總則規定了教唆犯、幫助犯時,才能擴張地處罰教唆犯與幫助犯,否則便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由於共同正犯不以實施構成要件行為為前提,所以,如果對共同正犯按照正犯處罰,就必須有刑法總則的明文規定。
  • 2020上海事業單位法律知識:刑法的基本原則
    接下來由中公老師給大家帶來刑法基本原則的相關知識講解。【單選】十七歲的俞某因犯盜竊罪被公安機關逮捕,當地法院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對其從輕或減輕處罰這體現的刑法原則是( )。A.刑法面前人人平等B.罪責刑相適應C.罪刑法定D.主觀主客觀相統一【答案】C。
  • 2017年第049期——每日重點考點罪刑法定原則(4星考點)
    第三,直接考查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第四,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罪刑法定原則結合起來考查一、罪行法定原則(一)概念第三條【刑罰權的確定與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罪刑法定原則是現代刑法的精神或者靈魂,其本質是通過限制國家刑法權,更好地保障國民的自由和人權。
  • 罪刑法定原則與違憲審查判斷規則的邏輯內涵同構性和外延種屬性研究
    基於此,既然我們得從憲法規範意義上去考查違憲問題,那麼,我們討論刑法規範意義上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憲法規範意義上的違憲審查判斷規則的邏輯內涵和外延的關係,就有了立論的基礎。  一、罪刑法定原則與違憲審查判斷規則的邏輯內涵同構性  所謂罪刑法定原則,是相對於罪刑擅斷主義而言的為當今世界各國刑法普遍採用的基本原則。
  • 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的邏輯展開
    關切到罪刑法定原則正確理解有三個重大理論的問題:一是絕對的罪刑法定與相對的罪刑法定;二是形式的罪刑法定與實質的罪刑法定;三是消極的罪刑法定與積極的罪刑法定,罪刑法定原則中「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能反向解讀為「法有規定即為罪」,應否定積極的罪刑法定的命題。
  • 【探討】我國罪刑法定原則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方法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完善路徑(一)加強立法技術罪刑法定主義在立法上的實現首先表現在內容上的實現。而可預測原則在刑事立法領域的適用中,主要是針對立法技術的要求進行限定,同時明確的、合理的把立法技術的功能充分展現出來。在刑事司法領域的實踐中,自律原則所表現的要求解釋結論主要是在刑法所涵蓋的範圍之內進行,而可預測原則所表現的要求解釋結論是在國民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因此,在這兩個原則之下,罪刑法定原則才可以不會受到任何外力的打擊與威脅。
  • 生命權刑法保護的基本原則
    對於這一最基本、最重要人權的刑法保護,除了應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則外,尤應強調生命至上原則和平等原則這樣兩個基本原則。  一、生命權刑法保護原則範圍的界定  之所以將「生命至上」和「平等」作為生命權刑法保護的基本原則特別提出,主要基於原則性、個性與現實性的考慮。
  • 罪刑法定主義的邏輯展開 l 法學中國
    應該說,曾根威彥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內容與實質內容之間建立了某種遞進關係: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內容是其基本之義,而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內容是其補充之義,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日本學者前田雅英教授提出了罪刑法定主義的實質化的命題,在這一命題下,除了刑法用語的明確性和刑法內容的適當性以外,還提出了實質的刑法解釋的概念,認為解釋容許範圍與處罰必要性成正比而與可能語義的邊界成反比。
  • 童建明:以刑法基本原則為指導 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童建明出席「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高銘暄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時指出以刑法基本原則為指導 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報北京5月31日電(全媒體記者史兆琨)今天,由國家檢察官學院、中國犯罪學學會主辦,《中國檢察官》雜誌社承辦的「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