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登錄喜馬拉雅FM,聽自己喜愛的,過去想看沒有來得及看的書,是我現在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絕不是退休人員的專屬,年輕的朋友抽時間聽聽書,也是行萬裡路。
讀書,是一個人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不讀則罷,讀上習慣,樂在其中。
選擇性的讀書,是系統學習的一種方式,是現實生活的強迫。凡每天花時間讀書的人,都是自我感覺大腦裡缺少東西了,吸取知識的渴望開始強迫自己了,也是周圍環境壓迫的結果。
不讀書,看看手機,瀏覽各個公司企業發來的推文,看似懂了不少知識,了解了不少信息,其實,文火燉活田雞,慢慢休眠把自己成為現實。這些推文都是各大公司企業吸引讀者瀏覽而達到自己策劃好的目的的方式。
看手機是我們生活的必須,也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的工作需要。手機已經不單純只是通話作用了,各種功能的使用,已經是觸及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細微環節,離開手機就離開接觸社會各種事物的機會,離開手機時間長了,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看手機裡的文章不能替代讀書,是每個人都懂的基本常識,但是,輪到自己的時候,就各種理由而心神不定,好像一會兒不看時間就會發生什麼事一樣,這樣時間長了,一事無成只會落到自己頭上。
寫書的人,尤其是行業專著書籍,這些人都是這個行業裡的有思想、有成果的特殊人才, 他們把自己過去工作生活的經驗,甚至一輩子的鑽研成果用文字敘述出來,就是大公無私的與人共享,你不去讀書沒人強迫,你會讀書是你的智商體現。若你正在每天上班,那就讀與業務相關的書,讀書需要去買書,若不方便,那就聽書,效果一樣;若你正在帶孩子,聽聽育兒養生,嬰幼兒如何扶養等等,你會學有所成,與眾不同;若你正在機械修理,各種與之相近的機械原理你了如指掌,下個企業老闆說不定就是你;關鍵是你不讀書,你身邊的人在默默的讀書,管理你的人在默默的讀書,「人和人差距怎麼這麼大」,有可能就與讀書有關。
最近,我在喜馬拉雅FM上聆聽了最受本國人愛戴的俄羅斯領袖人物《普京傳》,歐洲和北非戰場上勇猛頑強的高級指揮官《隆美爾》《蒙哥馬利》,聽了臭名昭著的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寫實;聽了影響許多我國著名企業家的《墨菲定律》,聽了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其他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如《如何管理幼兒託班》《幼兒養育理論》等,還聽了臺灣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講讀的《胡雪巖》,最近在聽周金濤先生寫的,告訴我們每個人機遇也是有周期性的《濤動周期論》,讀書有益,不讀書就是自動放棄希望。
聽書離不開手機, 選擇性的聽書(讀書)有兩個概念深藏在其中,一是讀書讀的是大膽的承認自己有許多不足,再不努力就會落後;二是借用他人的才能為自己所用。
聽聽書,走走路,唱唱歌,聊聊天, 精神來了,再動動手,用用腦,時間真的過的快,稍不注意就荒廢了一天,所以,與朋友們共享資源吧,分享成果吧,咱們大家的生活一定都是充滿陽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