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尼德蘭著名畫家彼得·勃魯蓋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兒童遊戲》,因刻畫了超過230名兒童、80多種兒童遊戲而成為一部「兒童遊戲的百科全書」。看到這幅畫,人們的第一反應似乎都是尋找自己所熟悉的遊戲。讓人驚訝的是,無論東西方有多麼大的文化差異,人們都能在這幅畫中找到共同的童年記憶。
畫中的滾鐵環、踩高蹺、抬轎子、跳背,對於中國孩子來說是那麼熟悉。而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大概就是羊拐遊戲了。
在畫作的左下角,兩個女子相對而坐,一人正將羊拐拋向空中,她的另一隻手用裙子兜著贏得的羊拐,她對手的籃子裡,戰利品的數量也不相上下。中國北方也有羊拐遊戲,在滿語裡叫嘎啦哈,意為豬、牛、羊等後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接處的骨頭。
羊拐遊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遊戲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沒有定論,最多的說法是大約在距今5500年左右,發源地較大可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近東以及小亞細亞,此後傳播到歐洲和亞洲。
關於羊拐遊戲玩法和用途的記載有很多,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用於佔卜,預測未來,尋找答案。其次它的作用類似於骰子。羊拐的四個面分別代表不同的數字,用數字來比大小定輸贏是一種常見的遊戲規則。由此還衍生出了它的另一個用途,作為骰子和棋盤遊戲相關聯,以其代表的數字決定棋子的步數。此外,羊拐還可以直接用來投擲,或者投到洞裡,或者投到敞口的容器中,以命中率計輸贏。應用最多的玩法大概就是拋和接了,也被稱為抓子遊戲。拋和接形式多樣,最傳統的是拋起羊拐用另一隻手的手背把羊拐全接住。由此又發展出在桌面上彈起小球,趁小球未落抓起羊拐等更多玩法。
有資料顯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一套大約公元前1635年至公元前1658年的20格棋盤遊戲,出土於埃及底比斯,其中就有兩枚羊拐。羊拐作為骰子使用,拋擲計數後,遊戲者用棋子在棋盤上走出相應的步數。這套棋盤遊戲與出土於兩河流域烏爾古城大約公元前2600年前的遊戲非常相似,只是後者的骰子不是羊拐而是石塊。根據考古發現,青銅時代的埃及、歐洲,西亞和印度河流域都有類似的棋盤遊戲。
希臘人和羅馬人何時接受了羊拐遊戲不得而知,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都提到了類似遊戲。古希臘著名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其作品中,把羊拐遊戲的發明歸功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帕拉墨得斯,他在特洛伊戰爭中教自己的同胞玩羊拐。
也有許多表現希臘人和羅馬人玩羊拐的藝術品保留了下來。公元前350年的希臘陶罐上,描繪著仙女與薩蒂爾比賽拋接羊拐,仙女贏得了比賽,站在兩個天使之間的阿芙羅狄忒正在向勝利者授予花冠。一幅出土於龐貝古城、現存於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館的畫作,則描繪了兩個女神玩羊拐、另三個女神圍觀的場面。
法國著名畫家夏爾丹1734年的一幅作品描繪了一名女子玩羊拐的情景。勃魯蓋爾的《兒童遊戲》更是經常與羊拐遊戲一起提及的作品。除了羊拐,《兒童遊戲》中有太多遊戲能夠喚起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於童年的記憶。盲人摸象,或者叫捉迷藏,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傳統遊戲;抽陀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著久遠的歷史。
在聖經故事裡,上帝為了不讓人們建通天塔,打亂了人們的語言,阻止人們進行交流。但《兒童遊戲》受到的廣泛歡迎卻表明,即使人們使用著不同的語言,仍然通過遊戲和童年的記憶聯繫到了一起。
不知有沒有學者專門研究世界各民族相似的遊戲以及它們產生和傳播的過程,也不知羊拐、陀螺等遊戲是怎樣發明的,有著怎樣的傳播路徑。有觀點認為羊拐遊戲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出現不是靠傳播,而是一種殊途同歸。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就像許多原始民族都會使用陶器一樣。但地中海沿岸、西亞和北非地區在歷史上有著頻繁的文化碰撞、更迭與融匯,也許羊拐遊戲通過文化交流而傳播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歷史上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靠戰爭與徵服,二是靠商貿往來。
通過徵服進行文化交融可以古代西亞為例。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阿卡德人徵服兩河流域南部後,繼承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塔廟形制等。古巴比倫統治兩河流域後,阿摩利人繼承了蘇美爾-阿卡德的文化遺產,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碑》便是對《烏爾·南穆紀念碑》的致敬。亞述帝國徵服兩河流域後,既繼承了蘇美爾人的文化成果,又發展了亞述帝國自己獨特的尚武精神。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亞述帝國,成為兩河流域新的主人,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打敗了埃及人,徵服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耶路撒冷。他修建了著名的巴比倫城,伊什塔爾門浮雕中的鮫龍是巴比倫守護神馬杜克的象徵,而公牛則是亞述人崇拜的雷神的象徵。波斯人居魯士二世建波斯帝國,滅新巴比倫王國,他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徵服了埃及,而後大流士一世使波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的文化便綜合了埃蘭、米底、亞述-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的特點。大流士一世的蘇薩王宮,列柱和臺基採用埃及、希臘的石結構,牆壁和天花板則沿襲亞述-巴比倫的磚木結構,並繼承了其彩釉磚浮雕。而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又被統一了希臘、佔領了埃及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滅掉,這些地區也被他推行的希臘化文化所覆蓋……
通過通商和經貿往來促進文化交流的最好的例子便是絲綢之路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所開闢的這條全長7000公裡的商道,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諸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到達地中海,成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物品,促進了商貿往來,更帶來了佛教等宗教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天文、算術、醫藥等科技知識和音樂、舞蹈、雕塑等藝術手法,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最終在唐朝達到繁盛,形成唐朝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使、長安往來使節商販絡繹不絕的盛世景象。
不知以上兩種途徑的文化交融,是否對羊拐遊戲的傳播起到了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如今不同的種族、民族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人歷盡艱難甚至付出巨大代價才得以進行的文化互通,在今天卻可以很輕鬆地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但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孩子們,興趣和遊戲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類似羊拐遊戲、抽陀螺等傳統遊戲方式並非他們之所愛。隨著全球化融合加速,年輕一代可以輕易和別的文化建立橫向聯繫,但同時也在無意間疏遠了和本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縱向關聯。這可能是各國都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如何在現代和傳統之間達成新的平衡,或許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文化新挑戰。
(本報記者 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