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大衛的《卡夫卡變蟲記》繪本改編於卡夫卡的《變形記》。相較於《變形記》,這本繪本少了成人世界中無情的拋棄和疏離,它的結局更加地美好和溫情,帶給人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當我們要求孩子學習,指責孩子不懂事,嫌棄孩子磨磨唧唧時關注更多的是否是自身的付出和情緒從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我們是否把自身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那些「全都為了你」「我是為你好」只是一廂情願的單向灌輸,而從未問過孩子:「你是不是喜歡?你是不是願意?」
我想這是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常態:強調付出和結果的產出比,在表面的付出中刻意強調成果的取得,而從未關注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內心需求的世界。
《卡夫卡變蟲記》從卡夫卡變成甲蟲之後一系列的行為舉動以及外界的態度開始,描繪出一個逼真而現實的兒童成長環境,這個環境裡少有人理解並發現卡夫卡外在行為特徵的變化。
這個沒有人「看見」的世界,孩子和成人就是兩條平行線,在各自的軌道中前行和奔跑。成人只要求孩子跟上他們的速度,卻從未停下來看一下,孩子是不是願意走這個方向。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的到來都帶著各自的使命,我們的使命則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角度分析《卡夫卡變蟲記》中關於「看見」的主題,從而更好地在為人父母的路上「看見」孩子內心的渴望,付出愛與包容,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長。
1、寓言深刻的繪本中孩子的變化和成人的自我
從兒童視角看到卡夫卡在變化中保持本心,尋求自我。繪本中,卡夫卡一覺醒來變成了甲蟲,剛開始超級不適和驚訝。在驚訝中,卡夫卡拖著甲蟲的身子洗臉刷牙,再次確認後,發現自己還是一隻甲蟲。
在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後,卡夫卡在穿衣吃飯、上學中慢慢用四隻腳拿盒飯,用六條腿做算術題,享受著新身份帶來的好處。與此同時,卡夫卡在圖書館看百科全書,試圖在書中找到自己所變成甲蟲的樣子。
在這個丟失自我和找尋自我的過程中,卡夫卡依然保持著本心,從未放棄自己,亦從未在新的甲蟲身份中自怨自艾,相反地,他依然樂觀而陽光。這正是兒童世界裡的自然純粹和對美好的嚮往。大人的世界複雜多變,兒童的心性簡單明朗。
成人視角中的無視和自我我們看到成人在卡夫卡變成甲蟲時的態度:
爸爸蓋上飯盒,笑著說:「是啊,我還是一頭大河馬呢。」媽媽:「你一直都是我們家的小麻煩蟲。」
在卡夫卡變成甲蟲之後,大人的態度如出一轍:「看不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無視。這種無視是維護成人世界的權威,保持著成人在孩子心中的崇高感。父母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視角,俯視孩子的世界。
成人在貌似付出的自我感知裡索取著更多來自孩子的慰藉:父母付出金錢,收穫外界的榮譽,父母付出辛勞,收穫別人的讚許。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在管教與服從的過程裡,在成人的付出和兒童的回報裡,雙方永遠是不平等的關係。
那些「我想要」「我渴望」「我夢想」統統埋在兒童的心裡,不被提起,不被看見。這不僅僅是兒童的遺憾,還是成人的禁忌。
自我的成人和迷失的兒童,一個家庭,卻造就兩個世界。明明血緣牽絆,彼此內心卻少有交集。
2、生活化的細節更加襯託出兒童內心的無助
《卡夫卡變蟲記》將一個個生活中的場景融入到繪本中,從起床刷牙穿衣、吃早飯,下樓梯,到出門上學、坐公交車,課堂上學習、圖書館看書、操場上踢球。生活場景的繪畫和描寫,讓卡夫卡在變成甲蟲後的細節得以一一呈現。他的內心的慌亂和無助也被一點一點放大。
刷牙時的尖牙,穿衣服的四隻腳,下樓梯時六腳朝天的無法起身,都能看到卡夫卡在變成甲蟲後的驚慌和無助。這種無助是孤身一人的作戰,無人看見,無人支持,無人理解。
也正是細節中的種種描寫,才讓我們得以在繪本中慢慢體會兒童內心不被理解的無助感和失落感。
那些「為你好」「全是為了你」在繪本的影射下,慢慢地變得微不足道,作為父母大概只想在合上繪本的那一刻,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給他一個大大的無言的擁抱。
3、繪本的寓意,在看見中給予愛與包容才是人生的主題
父母的態度:無視與看不見當卡夫卡變成甲蟲後,問媽媽:「你知道怎麼讓我變回去麼?」媽媽說:「放學後再說好麼?」他又問爸爸,「蟲子能當太空人麼?」爸爸只是笑了笑,拍了拍兒子的甲殼。
在我們小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我們表達悲傷難過時,父母會說:「別煩我,小小的孩子,知道什麼叫難過?」
當我們想要迫切地與父母分享喜悅時,父母會不耐煩地說:「回來再說,好嗎,沒看見我在忙著?」
是的,就是這樣的不理解和不耐煩把無數個「卡夫卡」推得更遠,遠到卡夫卡異化成為「蟲」,可是忙碌中的父母依然看不到眼前的孩子不再是原來那個孩子。
我們都是卡夫卡,在無視中迷失,找尋,卻又不是卡夫卡,因為很少有父母能夠在這場成長的對峙中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
朋友的態度:我理解你,因為我也是「你」在卡夫卡坐車的路上,上學的路上,課堂上,沒有人發現他變成了甲蟲。只有他最好的朋友麥可發現了他的變化:「怎麼會這樣?」「疼麼?」
在圖書館,卡夫卡找到了那個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蟲子。麥可說,「當然了,我就是幫你找的。」
麥可之所以能夠發現卡夫卡變成了蟲子,是因為麥可也是另一個卡夫卡。相似的人總能夠相互理解,因為我也是「你」,所以我能夠感同身受。看到變異為蟲的卡夫卡的迷茫和悲傷,看到他的無助和彷徨。
在兒童世界裡,只有用孩子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上,才會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
你永遠不懂我的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父母態度的轉變當卡夫卡回到家,媽媽還是沒有發現他變成一隻蟲子,卡夫卡想哭卻又哭不出來。卡夫卡無助又無奈。在太陽慢慢落下去的過程裡,卡夫卡倒過來看,卻好像是日出。
日出是新一天的開始和希望,也暗示著卡夫卡父母在面對卡夫卡變成蟲子的態度中的峰迴路轉。
最終,他們發現了在天花板上變成甲蟲的卡夫卡,卡夫卡從天花板上爬下來,全家人緊緊地抱住他。
一瞬間的理解和支持就像一道光芒融化了卡夫卡一天的沮喪和悲傷。
爸爸對卡夫卡說:「對不起,我之前一直沒發現」
媽媽說:「對不起,我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大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匆忙,當你慢下來,仔細觀察和傾聽,你會看到那個真實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小世界。作為父母,你只需要走進他,發現他,愛他,無論他是男孩還是蟲子。
我們不難發現那個蟲殼是卡夫卡在「無愛」與「無視」中的異變,那何嘗不是生活成長中的孩子每一個人內心的寫照和煎熬。
結語:勞倫斯.大衛將卡夫卡的《變形記》完美地融合到兒童繪本中,寓言式的故事情節像一面鏡子照出成人的內心世界,那些所謂的愛和「為你好」在鏡子裡,成為欲望的貪婪寫照。
曾經看《變形記》只覺得,我們都是卡夫卡,善良而單純,在無助中付出,在期盼中成長。如今再看《卡夫卡變蟲記》,發現我們都是那個視而不見的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和無視中,忘了初心,忘了原始的愛的模樣。
《卡夫卡變蟲記》是兒童繪本頗具警示寓意的故事,它像一口警鐘,在成人的考場上敲擊在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心房,從兒童世界到成人世界的轉換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尋,需要愛,需要一雙「看得見」的眼睛。繪本的意義在於,父母能夠在兒童的世界裡看見自己的影子,兒童能夠在繪本裡看到未來。但願,我們在作為父母的考試中都能合格,拿到優秀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