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變蟲記》:兒童世界裡的「蟲殼」源於成人世界裡的自我

2020-12-11 青鳥九歌

勞倫斯.大衛的《卡夫卡變蟲記》繪本改編於卡夫卡的《變形記》。相較於《變形記》,這本繪本少了成人世界中無情的拋棄和疏離,它的結局更加地美好和溫情,帶給人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當我們要求孩子學習,指責孩子不懂事,嫌棄孩子磨磨唧唧時關注更多的是否是自身的付出和情緒從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我們是否把自身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那些「全都為了你」「我是為你好」只是一廂情願的單向灌輸,而從未問過孩子:「你是不是喜歡?你是不是願意?」

我想這是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常態:強調付出和結果的產出比,在表面的付出中刻意強調成果的取得,而從未關注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內心需求的世界。

《卡夫卡變蟲記》從卡夫卡變成甲蟲之後一系列的行為舉動以及外界的態度開始,描繪出一個逼真而現實的兒童成長環境,這個環境裡少有人理解並發現卡夫卡外在行為特徵的變化。

這個沒有人「看見」的世界,孩子和成人就是兩條平行線,在各自的軌道中前行和奔跑。成人只要求孩子跟上他們的速度,卻從未停下來看一下,孩子是不是願意走這個方向。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的到來都帶著各自的使命,我們的使命則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角度分析《卡夫卡變蟲記》中關於「看見」的主題,從而更好地在為人父母的路上「看見」孩子內心的渴望,付出愛與包容,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長。

1、寓言深刻的繪本中孩子的變化和成人的自我

從兒童視角看到卡夫卡在變化中保持本心,尋求自我。繪本中,卡夫卡一覺醒來變成了甲蟲,剛開始超級不適和驚訝。在驚訝中,卡夫卡拖著甲蟲的身子洗臉刷牙,再次確認後,發現自己還是一隻甲蟲。

在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後,卡夫卡在穿衣吃飯、上學中慢慢用四隻腳拿盒飯,用六條腿做算術題,享受著新身份帶來的好處。與此同時,卡夫卡在圖書館看百科全書,試圖在書中找到自己所變成甲蟲的樣子。

在這個丟失自我和找尋自我的過程中,卡夫卡依然保持著本心,從未放棄自己,亦從未在新的甲蟲身份中自怨自艾,相反地,他依然樂觀而陽光。這正是兒童世界裡的自然純粹和對美好的嚮往。大人的世界複雜多變,兒童的心性簡單明朗。

成人視角中的無視和自我我們看到成人在卡夫卡變成甲蟲時的態度:

爸爸蓋上飯盒,笑著說:「是啊,我還是一頭大河馬呢。」媽媽:「你一直都是我們家的小麻煩蟲。」

在卡夫卡變成甲蟲之後,大人的態度如出一轍:「看不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無視。這種無視是維護成人世界的權威,保持著成人在孩子心中的崇高感。父母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視角,俯視孩子的世界。

成人在貌似付出的自我感知裡索取著更多來自孩子的慰藉:父母付出金錢,收穫外界的榮譽,父母付出辛勞,收穫別人的讚許。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在管教與服從的過程裡,在成人的付出和兒童的回報裡,雙方永遠是不平等的關係。

那些「我想要」「我渴望」「我夢想」統統埋在兒童的心裡,不被提起,不被看見。這不僅僅是兒童的遺憾,還是成人的禁忌。

自我的成人和迷失的兒童,一個家庭,卻造就兩個世界。明明血緣牽絆,彼此內心卻少有交集。

2、生活化的細節更加襯託出兒童內心的無助

《卡夫卡變蟲記》將一個個生活中的場景融入到繪本中,從起床刷牙穿衣、吃早飯,下樓梯,到出門上學、坐公交車,課堂上學習、圖書館看書、操場上踢球。生活場景的繪畫和描寫,讓卡夫卡在變成甲蟲後的細節得以一一呈現。他的內心的慌亂和無助也被一點一點放大。

刷牙時的尖牙,穿衣服的四隻腳,下樓梯時六腳朝天的無法起身,都能看到卡夫卡在變成甲蟲後的驚慌和無助。這種無助是孤身一人的作戰,無人看見,無人支持,無人理解。

也正是細節中的種種描寫,才讓我們得以在繪本中慢慢體會兒童內心不被理解的無助感和失落感。

那些「為你好」「全是為了你」在繪本的影射下,慢慢地變得微不足道,作為父母大概只想在合上繪本的那一刻,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給他一個大大的無言的擁抱。

3、繪本的寓意,在看見中給予愛與包容才是人生的主題

父母的態度:無視與看不見當卡夫卡變成甲蟲後,問媽媽:「你知道怎麼讓我變回去麼?」媽媽說:「放學後再說好麼?」他又問爸爸,「蟲子能當太空人麼?」爸爸只是笑了笑,拍了拍兒子的甲殼。

在我們小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我們表達悲傷難過時,父母會說:「別煩我,小小的孩子,知道什麼叫難過?」

當我們想要迫切地與父母分享喜悅時,父母會不耐煩地說:「回來再說,好嗎,沒看見我在忙著?」

是的,就是這樣的不理解和不耐煩把無數個「卡夫卡」推得更遠,遠到卡夫卡異化成為「蟲」,可是忙碌中的父母依然看不到眼前的孩子不再是原來那個孩子。

我們都是卡夫卡,在無視中迷失,找尋,卻又不是卡夫卡,因為很少有父母能夠在這場成長的對峙中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

朋友的態度:我理解你,因為我也是「你」在卡夫卡坐車的路上,上學的路上,課堂上,沒有人發現他變成了甲蟲。只有他最好的朋友麥可發現了他的變化:「怎麼會這樣?」「疼麼?」

在圖書館,卡夫卡找到了那個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蟲子。麥可說,「當然了,我就是幫你找的。」

麥可之所以能夠發現卡夫卡變成了蟲子,是因為麥可也是另一個卡夫卡。相似的人總能夠相互理解,因為我也是「你」,所以我能夠感同身受。看到變異為蟲的卡夫卡的迷茫和悲傷,看到他的無助和彷徨。

在兒童世界裡,只有用孩子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上,才會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

你永遠不懂我的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父母態度的轉變當卡夫卡回到家,媽媽還是沒有發現他變成一隻蟲子,卡夫卡想哭卻又哭不出來。卡夫卡無助又無奈。在太陽慢慢落下去的過程裡,卡夫卡倒過來看,卻好像是日出。

日出是新一天的開始和希望,也暗示著卡夫卡父母在面對卡夫卡變成蟲子的態度中的峰迴路轉。

最終,他們發現了在天花板上變成甲蟲的卡夫卡,卡夫卡從天花板上爬下來,全家人緊緊地抱住他。

一瞬間的理解和支持就像一道光芒融化了卡夫卡一天的沮喪和悲傷。

爸爸對卡夫卡說:「對不起,我之前一直沒發現」

媽媽說:「對不起,我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大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匆忙,當你慢下來,仔細觀察和傾聽,你會看到那個真實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小世界。作為父母,你只需要走進他,發現他,愛他,無論他是男孩還是蟲子。

我們不難發現那個蟲殼是卡夫卡在「無愛」與「無視」中的異變,那何嘗不是生活成長中的孩子每一個人內心的寫照和煎熬。

結語:勞倫斯.大衛將卡夫卡的《變形記》完美地融合到兒童繪本中,寓言式的故事情節像一面鏡子照出成人的內心世界,那些所謂的愛和「為你好」在鏡子裡,成為欲望的貪婪寫照。

曾經看《變形記》只覺得,我們都是卡夫卡,善良而單純,在無助中付出,在期盼中成長。如今再看《卡夫卡變蟲記》,發現我們都是那個視而不見的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和無視中,忘了初心,忘了原始的愛的模樣。

《卡夫卡變蟲記》是兒童繪本頗具警示寓意的故事,它像一口警鐘,在成人的考場上敲擊在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心房,從兒童世界到成人世界的轉換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尋,需要愛,需要一雙「看得見」的眼睛。繪本的意義在於,父母能夠在兒童的世界裡看見自己的影子,兒童能夠在繪本裡看到未來。但願,我們在作為父母的考試中都能合格,拿到優秀的入場券。

相關焦點

  • 《卡夫卡變蟲記》:兒童世界裡的「蟲殼」源於成人世界裡的自我
    勞倫斯.大衛的《卡夫卡變蟲記》繪本改編於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相較於《變形記》,這本繪本少了成人世界中無情的拋棄和疏離,它的結局更加地美好和溫情,帶給人更多的啟發和思考。我想這是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常態:強調付出和結果的產出比,在表面的付出中刻意強調成果的取得,而從未關注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內心需求的世界。《卡夫卡變蟲記》從卡夫卡變成甲蟲之後一系列的行為舉動以及外界的態度開始,描繪出一個逼真而現實的兒童成長環境,這個環境裡少有人理解並發現卡夫卡外在行為特徵的變化。
  • 那些年陪兒子讀的繪本——卡夫卡變蟲記、七號夢工廠等
    [胡瓜]《卡夫卡變蟲記》一個叫卡夫卡的男孩,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超級甲蟲。更糟糕的是除了他的好朋友邁克,竟然沒人注意到這一點。老父親視角:這是一部關於愛與忽略的作品,真正的愛從來都會讓忽略走開。>​[胡瓜]《七號夢工廠》萬物皆有定,唯「想像力」可天馬行空,孩子的想像打破了成人世界的刻板和單調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在《飢餓藝術家》中,講述的了一位藝術家以飢餓作為表演手段,曾經名噪一時,但隨著觀眾興趣的改變,被徹底遺忘,但仍堅持自己的表演藝術,最後孤獨地餓死在籠子裡。實際上,即使反抗充滿荒誕性,這也是人對自我荒誕存在的一種清醒認識,正是在反抗中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本質是超越荒誕的。在《變形記》中,格裡高爾的外在變形是充滿荒誕性的,然而他並沒有自我放棄,一直為自己能恢復如初做努力。哪怕他意識到自己的變形使家人倍感厭惡,他仍然試圖以蟲子的外形做家人的支柱。
  • 知點好遊|孤獨者的遊戲與詩——卡夫卡的冒險世界
    如果你因為設備或硬體等原因不能夠遊玩當下的時新大作——比如switch的健身環或朋友們用來一再排擠你的動物森友會——那麼《卡夫卡的冒險世界》這款輕鬆的解謎遊戲就不要錯過了。卡夫卡不僅深刻懂得你生活裡的孤獨,而且能夠給你一個後勁十足的夢境世界。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今天小創講一些關於卡夫卡世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卡夫卡,可是大家對卡夫卡了解嗎?一個時代的偉大的作家。下面跟隨小創一起走進卡夫卡。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
  • 跟著《海邊的卡夫卡》裡「世界最頑強少年」走進四國島高松縣
    剛讀完《海邊的卡夫卡》書中奇幻與寫實兩條平行線交織在一起,最後相遇在高松縣的甲村圖書館。先生的隱喻層疊在書中各個角落從最初「卡夫卡」取名中就可窺之一二一來,象徵著日本佔卜吉兇的靈鳥烏鴉,雖然聲聒噪但是無人捕殺。烏鴉在日本的境遇就和卡夫卡本人的人生經歷不謀而合。二來,卡夫卡也疊印了奧地利籍猶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面影。
  • 展覽裡的卡夫卡:內心深處我是中國人
    沒想到卡夫卡出生的房子和博物館都在今日人潮最旺的布拉格中心。故居在遊客與街頭藝人如織的舊城中心,博物館在隔了一道伏爾塔瓦河的街巷裡。那道街巷內,三三兩兩開著卡夫卡主題的商鋪,賣精美的T恤、筆記本、咖啡杯。故居的房子,如果不是今年作家125年誕辰,房子窗門上有展覽的海報,不留神就走過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在成人的世界裡'壞'是隱秘的,但在小朋友的世界裡'壞'卻簡單直接
    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衡量孩子,也不要隨意給孩子下定義或者根據孩子的一些行為就片面地認為他好或是不好。可在養育這條道路上走的越久越發現:"在成人的世界裡'壞'往往是隱秘的,但在小朋友的世界裡'壞'卻很簡單直接。
  • 「我們仍然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說裡」
    1923年,39歲的卡夫卡肺病復發,在波羅的海海濱療養期間,結識了在猶太兒童度假村工作的女廚——25歲的多拉·迪亞曼特,兩人一見鍾情,之後來到柏林,在一戰後惡性通貨膨脹肆意、世道混亂的柏林,這對棲身於貧民聚居區的戀人「仿佛茫茫人海中兩個相互找到的人,懷著驚喜度過了最後的幾個月」。
  • 《海邊的卡夫卡》:十五歲少年在追尋自我救贖之路上的離奇故事
    他們像一道微光,在各自故事裡主人公的黑暗時刻,化作一顆火種,為他們,點亮整片星空。他就像一個逃離不掉的陰霾,一直籠罩在卡夫卡的身上,這樣的狀態讓這個少年從小就對周圍的一切自我屏蔽,也是這種原因,卡夫卡具備了其他這個年紀的少年所不具備的心理情感波動。從小就立志一個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並很努力鍛鍊身體,要成為世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 成人世界裡的3條社交潛規則
    成人世界裡的社交潛規則之一就是,你選擇朋友的品味很重要。選擇朋友時,擇善從之,不僅可以指引你往好的方向成長,還會影響外界對你的評價,甚至信任感。02之前逛知乎看到了一個問題:成人世界的人際交往中成人世界裡的社交潛規則之二就是,人情往來是件重要的事。即使是好友之間的求助,也需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308:無效社交》裡提到: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
  • 《海邊的卡夫卡》:「你將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你將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作者簡介村上春樹(1949—),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1979年以處女作《且聽風吟》獲取新人文學獎。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等。內容簡介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的十五歲少年。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卡夫卡聖誕樹上的節日彩燈把布拉格廣場的夜晚裝點得喜氣洋洋,聖誕市集裡摩肩接踵怕被熱紅酒燙了嘴的遊客們急著趕走身上僅靠羽絨服抵擋不了的寒冷,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完美聖誕假期中簡短的一章,但對弗蘭茲·卡夫卡來說,布拉格廣場幾乎擁有他的全部生命。
  • 兒童插畫在孩子的世界裡重新長大
    孩子的世界裡有巨人出沒雲朵的城堡和影子的深淵哪彩虹在那兒站著它的雙腳其實小朋友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創作者。兒童插畫中的故事往往是醉心於自然和宇宙,花火和魚蟲,我跟著故事一起感受,那些丟在成年路上的童年記憶,在插畫中一點點撿了回來。讓我重新回到了孩子的世界,重新長大,兒童插畫是可以治癒我的一劑良藥。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畢竟你是現實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卡夫卡村上的卡夫卡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自我成長,最終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的故事。《海邊的卡夫卡》的故事情節分兩條線索展開,以二元世界的存在分奇偶篇講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的故事。卡夫卡為尋找失散多年的母親和姐姐而離家出走,老人中田在一次教師毆打事件後喪失記憶,成了一個目不識丁、智障的人,無法與人交流卻能與貓對話,作為一個同樣遊走在世界邊緣的邊緣人物,他離真實和虛幻更加接近。兩人各自尋找、各自解脫,各自成為最頑強的人,走進屬於自己的森林。通過人的精神成長,尋找靈魂與尊嚴的自由。
  • 受虐兒童的日記本,是成人世界失守的證據
    暴力、性侵和殺害的矛頭無時無刻不在瞄準著兒童。家庭、社會和學校三道防範關口的失守則是誘發問題的關鍵,所以兒童問題其實是成人問題,由成人建構的社會決定了兒童是否能得到兒童憲章中的「作為人的對待」。「痛痛痛痛痛痛,想要消失,想死,無論如何都想活下去,幫幫我。」
  • 兒童教育,方法不同於成人世界,究竟有什麼差別?
    大家都知道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有很大差別的,但是具體差別在哪你知道麼?一,不教不考兒童教育,考核的不是孩子學到了什麼,不是孩子學的怎麼樣。考核的是你家長教了什麼,教的怎麼樣,教會了沒有。這一點請務必搞清楚,方向性不能錯:考核的是作為家長的你,不是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指責考核不達標的孩子,教與學都是相互的。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兒童遊戲裡的大世界
    16世紀尼德蘭著名畫家彼得·勃魯蓋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兒童遊戲》,因刻畫了超過230名兒童、80多種兒童遊戲而成為一部「兒童遊戲的百科全書」。看到這幅畫,人們的第一反應似乎都是尋找自己所熟悉的遊戲。讓人驚訝的是,無論東西方有多麼大的文化差異,人們都能在這幅畫中找到共同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