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畢竟你是現實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2020-12-11 陪你路過世界

卡夫卡

村上的卡夫卡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自我成長,最終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的故事。《海邊的卡夫卡》的故事情節分兩條線索展開,以二元世界的存在分奇偶篇講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的故事。卡夫卡為尋找失散多年的母親和姐姐而離家出走,老人中田在一次教師毆打事件後喪失記憶,成了一個目不識丁、智障的人,無法與人交流卻能與貓對話,作為一個同樣遊走在世界邊緣的邊緣人物,他離真實和虛幻更加接近。兩人各自尋找、各自解脫,各自成為最頑強的人,走進屬於自己的森林。通過人的精神成長,尋找靈魂與尊嚴的自由。

林少華先生在翻譯村上的書時,對村上進行了一段採訪。問道,是什麼讓村上一直筆耕不輟,村上回答說:「我已經寫了二十多年了。寫的時候我始終有一個想使自己變得自由的念頭。在社會上我們都不是自由的,背負著種種樣樣的責任和義務,受到這個必須那個不許等各種限制。但同時又想方設法爭取自由。即使身體自由不了,也想讓靈魂獲得自由——這是貫穿我整個寫作過程的念頭,我想讀的人大概也會懷有同樣的心情。實際做到的卻很難。但至少心、心情是可以自由的,或者讀那本書的時候能夠自由。我所追求的歸根結底大約便是這樣一種東西。」

和林先生一樣,我對村上提出的靈魂自由這一點尤為敬佩和欣賞,但又覺得不僅僅止於此,讀書的時候我其實並不能感覺百分百的自由,我會好奇,故事為什麼要這樣發展?為什麼不能按照另一個方向也就是我想的方向去發展呢?看來只有自己寫,才是完完全全的自由,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我不用顧及任何人的感受,我隨心所欲就好,我暢所欲言就好,怎麼想的真的就可以怎麼說。去講述一個讓自己相信的故事,能夠託住自己的所有信念,讓所有的情感找到存放的地方,這就是作家追尋的自由,村上,也是這麼做的。

《海邊的卡夫卡》精選語句

百年之後,置身此處的人們(也包括我)應該從地上蕩然無存,化為塵埃化為灰燼。如此一想,我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心情。這裡所有的人或物都顯得虛無縹緲,仿佛即將被風吹散消失。我伸開自己雙手定定地細看。我到底為了什麼如此東奔西竄呢?何必這麼苦苦掙扎求生呢?但我搖搖頭,不再往外看,不再想百年之後的事。要想現在的事。圖書館有該看的書,體育館有要對付的器材。考慮那麼遠的事又有什麼用呢?

你有按自己意願生活的權利,十五歲也罷,五十一歲也罷,都跟這個無關。但遺憾的是,這同世間的一般想法很可能不一致。再說,假設你在這裡選擇「不想向任何人做任何解釋,放開別管」這一條路,那麼從今往後你勢必不斷逃避警察和社會的追查,而這應當是相當艱難的人生。你才十五歲,來日方長。這也不要緊的。

我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否正確,但當時我下決心不再勉強判斷什麼,假如哪裡有河流,我隨波逐流好了。我必須趁現在挽回,哪怕挽回一點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總是與另一個世界為鄰。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踏入其中,也可以平安無事地返回,只要多加小心。可是一旦越過某個地點,就休想重新回來。

對我來說,人生在二十歲就已經終止了,後面的人生不過是延綿不斷的後日談而已,好比哪裡也通不出去的彎彎曲曲若明若暗的長廊。然而我必須延續那樣的人生。無非日復一日接受空虛的每一天又把它原封不動地送出去。可是一切都毫無意義,一切都稍縱即逝,什麼也沒留下,留下的唯有我所貶損的事物的幾處傷痕。

我把那些事情詳詳細細寫了下來,是為清理我自身寫的。我想徹頭徹尾得重新確認自己是什麼、度過的是怎樣的人生。當然我不能責怪除我以外的任何人,但那是切膚般難以忍受的作業。好在作業總算結束了,我寫完了一切。這樣的東西對我已不再有用,也不希望別人看到。如果被別人看到,說不定又要損毀什麼。所以,想求人在哪裡把它徹底燒掉,痕跡也別留下。

任何人的一生恐怕都並不具有明確的意義。對於人來說,真正要緊真正有重量的,肯定在於死法上,同死法相比,活法也許並不那麼重要,話雖這麼說,但決定一個人的死法的,應該還是活法。

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這是生存的第一個意義。但我們的腦袋裡——我想應該是腦袋裡——有一個將這些作為記憶保存下來的小房間。肯定是類似圖書館書架的房間。而我們為了解自己的心的正確狀態,必須不斷製作那個房間的用的檢索卡。也需要清掃、換空氣、給花瓶換水。換言之,你勢必永遠活在自己自身的圖書館裡。人是需要自己所屬的場所的,多多少少。不知道她在這裡寫了什麼,但有一點可以斷言,她是心裡深藏著各種各樣的秘密離開這個世界的。深藏著各種各樣的假說。世界是隱喻。

你在世界邊緣的時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門後邊的

是失去文字的話語

睡著時月光照在門後

空中掉下小魚

窗外的士兵們

把一顆心繃緊

海邊椅子上坐著卡夫卡

想著驅動世界的鐘擺

當心扉關閉的時候

無處可去的斯芬克司

把身影化為利劍

刺穿你的夢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頭

張開藍色的裙裾

注視海邊的卡夫卡

我做了正確的事情麼?

「你做了正確的事情。」叫烏鴉的少年說,「你做了最為正確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像你那麼好。畢竟你是現實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著的意義。」我說。

「看畫。」他說,「聽風的聲音。」

我點頭。

「這你能辦到。」

我點頭。

「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

不久,你睡了。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

卡夫卡與我

近十四頁A4紙的讀書筆記摘抄,零零碎碎地擺出了極少的一部分。說不上是讀書筆記,畢竟只是選擇性地摘抄,沒有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入自己的情感進去。只是這一個句子在那一個瞬間讓我覺得有感覺了,有體會了。我捨不得,我必須要留下來。

世界萬物都是隱喻,對這句話的印象極為深刻。想起前幾天的反省,常說有深度的人、有感情的人,能在一草一木中看到深意。我現在走路越來越快,漸漸地看到了越來越少的深意。我確實慚愧。於是想著一個人走慢點,人多走得快必然覺得鬧騰,以為這樣就能看到深意,卻忽略了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將急於求成上演的淋漓盡致,還想看到深意?深意總是不經意間的,跟所有美好的東西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呀。

在這部作品裡,村上先生把生命的無力感寫的淋漓盡致,我至今沒有讀過更好的表達。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著自己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己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或者承受。我們不過是鐘錶的擺按著規定的軌跡去行進,無力左右什麼。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想放棄生命或者以一種遺忘的形式來達到逃避生活。生命是一種累,生命也許怎麼樣都是亂七八糟,但生命的意義在於此。若是生命以白開水似的狀態行進,只是吃著活著,及時可以永遠十五歲,也無異於死亡。命運就像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地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書中還有許多出色點:村上寫了整本書的吃的,他所寫的每一頓簡餐,我都覺得好吃無比。有機會一定要去日本,去村上生活的地方好好走一遭。我心想,村上到底是沐浴著怎樣的環境,才在作品中不斷給人投射力量,就好像悲痛的故事從來沒有發生一樣。如果世界有一天崩塌了、毀滅了,那文學一定是人們最後的庇護所,文學帶給我們的美好和一定是解救人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人會來就會離開,但你總得相信點什麼,好讓你回想起來的時候,你從沒想過後悔。

相關焦點

  • 《海邊的卡夫卡》:十五歲少年在追尋自我救贖之路上的離奇故事
    《海邊的卡夫卡》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卡夫卡,他自己稱呼自己為田村卡夫卡,因為他的真名是什麼,直到書結束也沒有告訴我們。有人說,村上春樹的小說只適合去感受,如同側耳傾聽優美的樂曲一樣;若是妄圖去「理智」地分析它們,就好像焚琴煮鶴一般煞風景不識趣。
  • 人文|《海邊的卡夫卡》與村上春樹:正因不能稱心如意才有意思
    對這部小說的源起,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自序中寫道:「《海邊的卡夫卡》這部長篇小說的基本構思浮現出來的時候,我腦袋裡的念頭最先是寫一個以十五歲少年為主人公的故事。至於故事如何發展則完全心中無數(我總是在不預想故事發展的情況下動筆寫小說),總之就是要把一個少年設定為主人公。這是之於我這部小說的最根本性的主題。」
  • 《海邊的卡夫卡》:「你將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你將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等。內容簡介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的十五歲少年。他幼年時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下了俄狄浦斯的詛咒,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中,默默鍛鍊身體,輟學離家,一個人奔赴陌生的遠方,以孤立無援的狀態投入到成年人世界的驚濤駭浪之中。最終通過自我的思考和朋友的幫助,一步步認同和返回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社會體制之內。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文本解讀
    正如列維·史特勞斯所說:「認為有必要退回到人類社會的最原始階段,在最原始的和最簡單的原始文化中,找出人類文化的真正原型。」村上即是以這種回歸的意識書寫他的物語。  村上的文本也演繹著佛理,在《海邊的卡夫卡》第37章大島向卡夫卡講了這樣一段話:「是的。互為隱喻。你外部的東西是你內部的投影。你內部的東西是你外部東西的投影。
  • 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先生的一本著名小說。小說兩條主線,一條寫15歲的少年卡夫卡離家出走,一路承擔著「殺父奸母」的俄狄浦斯式詛咒,遇見不同的人,與叫烏鴉的少年頻頻相遇,並一步步實現了當初的語言;另一條主線寫叫中田的智障老人精通貓語,為救一隻貓殺掉獵貓人,此時卡夫卡的父親也離奇死亡,兩臺主線在此相遇。後中田逃出一輩子生活的處所,逃到一個圖書館,與卡夫卡項羽,找到了入口石,最終每個人各自找到歸所。
  • 書評| 《海邊的卡夫卡》有關我眼中的村上春樹
    涉世未深,固然是最重要的一點。可20歲了還看不太懂村上春樹,到底算不算一種值得被嘲笑的愚鈍呢?最頑強的15歲少年,預言、詛咒,被損毀的,無法成為你自己。還有戰爭,資本家,投降的天皇,困頓的社會。無論哪一種狀況或感情,都實在無法感同身受。
  • 村上春樹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雖然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但並未影響村上春樹繼續在其他文學獎上攻城拔寨。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
    今天,小編要推薦的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一書,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下面,讓小編來簡略地介紹下《海邊地卡夫卡》地大概內容:《小說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平行推進,這有點像《1Q84》奇數章講天吾,偶數章講青豆,但是兩個故事是平行卻又相交的。奇數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開始,他獨自坐上了開往四國的巴士。
  • 村上春樹的舒伯特:談《海邊的卡夫卡》
    就記憶所及,在村上的小說中,論世界觀之奇詭與穿插音樂的手法之精湛,二者兼顧的話,《海邊的卡夫卡》可稱為首席代表。這本書所呈現的世界,用來描繪這一世界的篇章結構,真是既不能完全解釋得通,又每每那樣富有魅力,讓人手不釋卷。《海邊的卡夫卡》由兩個人物彼此平行,又相互滲透的故事組成,其中每一條線索都有村上精心安排的音樂。
  • 《海邊的卡夫卡》:一位十五歲少年的靈魂救贖之旅
    這篇文章一共1108個字,相信讀完你會有所收穫。1、說起村上春樹,大家可能並不陌生。這位日本當代作家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他發表了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由此引發了「村上現象」。
  • 《海邊的卡夫卡》:一場直面未來的巡禮
    這幾年來的諾獎陪跑,村上春樹大概是最出名的日本作家之一了,高考結束後終於久違地閒了下來,我和朋友列了一張書單,《海邊的卡夫卡》位列其中。平心而論,村上春樹的小說閱讀的感覺委實不是太好,拿《海邊的卡夫卡》來說,它在情節上的設計看起來相當武斷和隨意,有時又十分依賴敘事策略和巧合,在邏輯上有不小的斷層。
  • 村上春樹二度致敬卡夫卡《變形記》:《戀愛的薩姆沙》
    村上春樹在2003年時出版的《海邊的卡夫卡》,就直接用了這位現代主義大師的名字,並且還虛構出了一個叫「烏鴉」的角色,實際上,「卡夫卡」在捷克語中就是「烏鴉」之意。在這部被日本文學批評家黑古一夫認為在「介入」層面是倒退的小說中,村上春樹第一次將自己化身為少年,演繹了古典悲劇俄狄浦斯的當代版,表現了一個少年在精神和肉體層面的蛻變。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遊戲得才華橫溢
    說《挪威的森林》在玩孤獨,並玩得如此華麗,《海邊的卡夫卡》則在遊戲人生,並遊戲得才華橫溢。轉自搜狐  日本文學裡,多半有「情色」成分摻雜,「情色」的登臺又力追唯美。然而,很少有《海邊的卡夫卡》如此膽量,竟然將慾念對象先後設置成母親與姐姐。從世俗眼光看,犯了「亂倫」的天條。轉自搜狐  15歲的田村卡夫卡(捷克語卡夫卡意為「烏鴉」)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隻身逃離東京,在一陌生邊遠小城高松的私人圖書館棲身。因為他要逃遁命運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最終他又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仍然任血汙與罪孽伴隨一路同行。
  • 讀《海邊的卡夫卡》-十五歲時的你是怎樣的一個少年?
    最近在讀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這本書其實讀了好長時間。在新書還沒回來這個空白期,我便再次拿起了這本去年翻了幾頁的"海邊的卡夫卡"讀著讀著,便開始入戲太深…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不僅有著所有同齡人身上通有的叛逆、孤傲、天真卻又故作深沉的憂鬱,同時他還背負了一個詛咒,關於他親生父親對他的一個惡毒的詛咒
  • 讀書筆記大全: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 2013-08-21 16:17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雖然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但並未影響村上春樹繼續在其他文學獎上攻城拔寨。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 村上春樹:貓和書是朋友啊
    村上春樹。從村上寫的小說談起。不少讀者都知道,書、圖書館和音樂一樣,都是村上文學中的重要元素。例如《海邊的卡夫卡》。15歲的主人公、名叫烏鴉的田村卡夫卡在圖書館裡讀了很多書。小說幾次強調田村卡夫卡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他從小就經常在圖書館裡看書,即使看不太懂的書也堅持看到最後一頁。他說:「圖書館好比我的第二個家。或者不如說,對我來說圖書館才是真正的家。」
  • 村上春樹:如何與參與侵華的父親和解?
    01逃離我的父親1979年,村上春樹在發表處女座《且聽風吟》之前,他從未到過中國。但通過父親的講述,村上對中國懷有的愧疚感,使他在創作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對中國的關注。在村上春樹的世界裡,「中國」已經成為不可逃避的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錯過,而你卻不容錯過的村上春樹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錯過,而你卻不容錯過的村上春樹作品村上春樹,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儘管他骨子裡是日本式的,卻擅長從西方化的視角來詰問世事。曾連續幾年被排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預選名單上,可惜屢次插肩而過,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價值已遠非一個獎項所能表現的了。
  • 跟著《海邊的卡夫卡》裡「世界最頑強少年」走進四國島高松縣
    剛讀完《海邊的卡夫卡》書中奇幻與寫實兩條平行線交織在一起,最後相遇在高松縣的甲村圖書館。布拉格人習慣將荒謬的生活形容「卡夫卡式生活」,而卡夫卡本人的生活及其作品也確實是荒謬的集合體。《海邊的卡夫卡》也同樣荒誕:懷著對父親的憎惡而離家出走,卻最終返回了父親留下的居所;心理上保持著對男人的追求,而生理上卻偏偏只是一個女人;最愛母親而又報復母親的父親;出口與入口、貓能講人對話、魚從天而降,識字者不看書,看書者卻不識字……充滿了離奇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