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國家赴湖北醫療隊員從武漢發回給中國青年報的日記,記錄了一線真實的工作狀態。在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艙」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他們穿上尿不溼、加絨加厚的秋衣褲,再穿上手術衣。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讓他們心生敬佩,一位醫生連續上班22天,3天一個夜班,下夜班就自我隔離。
每次「進艙」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
2月11日
今天又「進艙」了。凌晨6點準時起床,做準備工作:穿上尿不溼,穿上加絨加厚的秋衣秋褲,因為方艙醫院沒有暖氣,再穿上手術衣。
在餐廳吃了一個雞蛋,喝了一杯奶,每次「進艙」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因為一工作就是6到8個小時,甚至更久。
護理部李星副主任帶領我們一行8名護士負責全艙1500餘名患者的藥品、醫療器材、生活物資的供應和門診篩選統計工作,不停地發放統計、協調、申請搬運,工作量之大已經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我們盡一切可能保障患者在艙內所有需要,因為他們已經不易。
重重的隔離裝置讓我們呼吸困難,護目鏡也早已被霧氣所籠罩,汗水順著臉頰不停地淌下來,一眨眼、一張嘴就是鹹鹹的汗液。我只能把步伐、語速稍稍放慢,但仍不敢停下工作。我們咬牙堅持,因為進入方艙的我們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從進入武漢開始,我們代表的就是河南人民,要為急需幫助的武漢人民貢獻力量。
作者:赴湖北醫療隊員、鄭大一附院護士長周紀妹
連續22天每天上班,3天一個夜班
2月11日
累嗎?身體累,心也累。我是一個幹不來家務的人,現在每天要洗澡30分鐘以上,洗手洗成強迫症,衣服天天換天天洗,房間每天擦拭表面消毒……
但是說起累,我們比武漢當地的醫生差遠了。他們可是從1月底到現在持續工作的。第一次夜班,我跟一起上班的丁醫生閒聊幾句,他個子不高,話不多,雙眼布滿血絲。他說自己是廣西人,武漢大學畢業,連續22天每天上班,3天一個夜班,下夜班就自我隔離。
我們當然有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在前線認真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我覺得最值得欽佩和愛護的醫療崗位,必須是護士。我們醫生查看完病人做完操作可以在隔離區以外處理醫囑記錄病程,護士是24小時不間斷持續待在病房照顧患者的人。縱使要輪班更換,但是因為隔離病房設置的原因,各種崗位都在急劇縮減,所以護士身兼數職:發開水,發飯,打針,輸液,做床旁心電圖,做血氣分析,測生命體徵……
在這裡的人要叫戰友了,每天穿脫防護服互幫互助,上下級或者醫護間的距離被顯著淡化。拍個照片,做個視頻,在防護服上寫上加油鼓勵的字,這些珍貴的時刻,不管將來何時回想起,都會是難得又美好的回憶吧。
作者:赴湖北醫療隊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ICU醫生基鵬
一個小時內收完14個病人
2月11日
在武漢的第四天,天氣仍然溼冷。
2月10日是我們首次實戰,姐妹們互相檢查防護服、護目鏡,進入病區。離下班還有一個小時的時候,發熱門診送來32個病人,我們小組5個人加上協和醫院本院兩位老師,互相合作一個小時內收完14個病人,但由於工作模式和電腦系統和中山一院有不一樣的地方,再加上穿防護服缺氧,所以需要繼續學習適應。
2月11日,我們已經迅速整理出工作流程,各自分管病人,有團結有合作,給病人餵飯,協助床上大小便,輸液,監測生命體徵。一位病人說,「你們護士都很好,你比我女兒才大4歲,辛苦了」。我心裡暖暖的,價值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偉花上班一個小時後想吐,但是自己還想堅持。後來憋得臉色發紫,後來下樓梯的時候吐在了口罩裡。小姑娘還在內疚沒能繼續上班,給同事們增加工作量了。組長說我們這組平均年齡最小,但個個敬業。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作者:赴武漢醫療隊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陳園園
脫下隔離服時,都像剛從水裡出來
2月8日
今天是我來武漢協和醫院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也是我37歲生日。
昨天下午班的醫生收了十餘位病人。6個醫生脫下隔離服時,都像剛從水裡出來,全身溼透了。我們一接班就陸續來了7個病人。我們這一組根據先前的經驗,接班時分成兩組,第一組醫生先進去收治病人,第二組在樓下清潔區寫病歷,等4個小時後第一組結束,就換我們上,彼此之間溝通只能靠一部座機。
我之前還擔心防護服悶,護目鏡起霧會看不清,可沒想到,一上「戰場」我便馬上適應了那種「朦朦朧朧」的視野,還開始學著在水霧中找一個稍微清楚的角度辨路。
一進病房,便看到護士忙個不停。協和醫院本院護士真厲害,穿著防護服還能跑來跑去。病人們都是危重症患者,咳得特別厲害,大部分是中老年男性,還有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在隔離病房忙得昏天暗地,抬頭一看已經到了早晨7點多。站在昏暗的走廊,透過模糊的視野,能看到走廊盡頭的大片陽光照進來,就好像一片混沌中的希望。武漢,今天是個豔陽天呢……希望這場戰「疫」早日結束吧!
作者:赴武漢醫療隊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腎內科醫生彭張哲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