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腦甜鹹之爭未平息,那你知道這兩種豆腐腦,起源於哪裡嗎?
中國地大物博,廣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無數的美食,同一種食物身處在不同的城市的時候,會因為遭受的溫度以及氣候不同,幻化出不同的鮮美味道,而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豆腐腦。
關於這種食物的爭端想必上網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到底是甜的更美味是鹹的更鮮香。這個問題已經被人們討論了很多年,但是至今沒有定論,反正兩邊的人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就像是在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其實根本就沒有意義。
在漢朝之前,豆腐腦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劉安發明了豆腐,然後這種食物傳入了益州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當地的人十分喜歡這種食物,很快大街小巷就已經布滿了賣豆腐的店鋪。
有一家飯店菜餚的味道很不錯,每天店裡都是爆滿,而幾乎每一桌都要點一份豆腐,後廚要現場製作豆腐,然後再加工成菜餚端上桌。有一次有一桌的客人實在是等不及了,來到廚房看到還沒有完全凝結成豆腐的豆花,就說用這個做菜也行。
等抬上來之後他們品嘗了一下,發現這種新食物不僅具有豆腐的鮮美,而且口感更佳柔嫩,完全就是入口即化,於是這種食物就這樣出現了,智慧的人民群眾們又為後世的吃貨發現了一種新食物。
我們都知道,豆腐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它的味道更趨近於中性,嘗到嘴裡淡淡的。而人們對它施加的味道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的,像是上文提到的益州一帶的,從古至今就是喜歡吃辣,所以他們在吃這種食物的時候,一定要上吃麵條那樣,加鹽加蔥加辣椒。
而豆花傳入廣東廣西一帶之後也十分符合當地人的口味,而他們自然也不甘示弱,根據自己日常的飲食習慣,在裡面加入了紅糖水或者是冰糖。這樣做了之後,豆花的鮮甜得以提升,吃到嘴裡面再也不會覺得寡淡,所以當地人很是喜歡,自然認為自己的吃法才是最正宗的。
但其實口味不同本就不必強求, 豆花其實也跟其他的菜沒什麼區別,只是它恰好是能和兩種味道完美搭配的中性食材罷了。既然大家都是自己喜愛的食物的忠誠捍衛者,那麼就都算是偉大的吃貨,實在不必為了口味之爭大動幹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