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丨如何理解佛教的「心、意、識」?

2021-02-16 慈航法炬

心意識的研究,是學者重要的課題。佛法以有情為本,談佛法是必談有情問題。而「心識」卻是有情問題的核心,「心識」是有情的特徵,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續,業果緣起,乃至一切活動的功能,其根本動力即在「心識」。所以佛法對「心識」的情狀,有特別精細的發揮。全部唯識學,都談心識問題。

《俱舍論》說:「集起為心,思量為意,了別為識。」同是有情精神主體的「情識」,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別上,就分為「心、意、識」三個名詞來說明。

「心」,義為「集起」,就是積集種種善業和不善業的「習氣」所在。「習氣」是種子的異名。我們的內心,平日受外來的「六塵」緣影所薰習,使遺留下來的「習氣」種子在心內,積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滅壞,將來遇到外緣的激發,又會生起現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識學上,把這心名「阿賴耶識」(藏識),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種子功能,永遠不會失壞,因此得名為「心」。

但是這心內的許多種子從何而來呢?是從前「六識」的攀緣外境而來的。所以從「六識」攀緣方面說,又把這心叫做「識」。「識」的主要意義是「了別」為性。「了別」有粗有細。粗的「了別」多在前「六識」,細的「了別」則在「七識」和「八識」。現在說的前「六識」是以「了別」為性的,因它善於攀緣外境,側重在所能對的境界。起內在的生起能「了別」的認識功能。如:「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法塵」。「塵」就是外境,因「識」是要依根緣境而生起的。由於能依有「六根」和所緣有「六境」,所以中間生起的「識」亦有「六識」。這好像生理學上說的視覺、聞覺、嗅覺、味覺、觸覺、知覺的道理一樣;只不過在心理學上是很抽象的名詞,在佛學上就把「六根」、「六塵」、「六識」的畛域,很具體很精細的分劃出來了。

「六根」雖為「六識」所依。使「識」生起「了別」的作用,但「眼根」等前「五根」是屬於生理的物質機構,只不過是有為「識」所依而有生「識」的作用,卻不是「生識」的源泉。產生「心識」活動的源泉,是潛在裡面的「意根」,也就是在「心、意、識」中獨得「意」名的「意」。

「意」華譯作「思量」,在唯識學上,說它從無始以來,常執第八「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恆審思量,沒有間斷,所以獨得「意」名。因它恆有審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識」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時,它對於所緣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別」的作用。所以經中說「依意生識」;可見「意」的特義,是能生「六識」,為「六識」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認識活動的樞紐。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務,向內是執取根身,向外是認識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這五種都是有形色可見的)。所以,我們人的身心自體,為「六根」的總和。前「五根」,是物質的生理機構;後之「意根」則為精神的,屬於心理的。為物質的生理機構的「五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棄執持的功能,生理的「五根」也即時變壞了,例如,「眼根」等「五根」能為「眼識」等「五識」生起的增上緣,就因為有「意根」的執持,如果「意根」放棄執持的任務,「眼根」等「五根」也失去活動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樣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靈活的作用,死人卻沒有。關鍵就在「意根」的存在與否。所以說,「意根」在內的功能,是執取在外的根身。同時,「意根」不但執取內面的根身,亦是由於「意根」的存在,「五根」就產生認識外界一切活動作用。如果沒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潰腐爛,更談不到發「識」而認識外界的活動了。

總之,有情生命的中樞是「意」處,而「意」處是從精神界統一性的「心」而來的,即由於「心」的集起「五識」外緣謝落的影像,承受「意識」內取根身的積習餘勢(習氣),引發業力而策動「意」處,而生起生命活動的作用;又由「意」的活動而引生「識」的向外攀緣六塵境界;由「識」的攀緣而又集起種種淨不淨界的種子,而充實於內心。這樣「識」從「意」生,而又生於「心」,「心」是種種的積集和統一,故說「識」是「了別」,「意」是動力,而「心」是精神界的總和。由外而內,從「識」到「心」,由內而外,從「意」到「識」。無始以來,這「心、意、識』就不斷地交流,成為一切有情心理活動的現象,世界生命不絕的源泉,和業力不滅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續,生生不已,業果緣起,循環無息,我們應不忽略現實行為的努力!(聖嚴法師)

相關焦點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脫行,少欲知足,寧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是最成功的外來宗教,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佛教,甚至於佛教內部對佛教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各抒己見,佛教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虔誠的僧侶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吃透,本人非研究佛教的人,所以就更不敢妄言,只是整理歸納一下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 佛教常識:「無盡意菩薩」中三種無盡的含義
    因為這三種含義,無盡意菩薩,欲把這無量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欲將無盡的眾生,都教化成佛。所以無盡意菩薩,名為無盡意。若能清心寡欲,自淨其心,控制淫慾心,就離解脫進了一步。「愛河浪滔滔」沒有底,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沉,滔滔波浪是連綿不斷。眾生心裡有波浪,若真正有了智慧約束自己,所謂:「慧劍斬情絲」。沒有智慧的人,就掉在愛河裡,越掉越深,人生往下沉。 因為這三種意思,所以無盡意菩薩,欲把這無量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欲將無盡的眾生,都教化成佛。所以無盡意菩薩,名為無盡意。
  • 《佛教常識答問》:佛教常識大全
    摘自:趙樸初  著 《佛教常識答問》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本書是學習佛教知識的最通俗讀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選入門書。
  • 從佛教唯識觀點理解世界
    其實在上述兩大類觀點之外,還存在一種對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不作取捨的觀點,那就是佛教的唯識觀點。佛教認為物質和意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相同的存在,物質和意識可以相互作用,也可以相互轉化。按照佛教的理論,應該如何理解世界呢?佛教認為世界本質上是不存在的,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
  • 楊振寧:《物理學與佛教》
    參、佛教對有情生命的看法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 這些有知覺的(活的)識是源於自性,由於作用不同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賴耶共八識。 由於有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聽、嗅、味、觸、知的功用。 有『末那識』人的生命才有動的感覺。
  • 原來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都出自佛教
    ,隨著佛經的翻譯流傳,反映佛教概念的詞語也大量進入漢語語系,使漢語詞彙豐富了起來。(攝影:陳燕)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 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攝影:李穎)第三類成語來自佛經 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經云:「如我意者
  • 佛教並不是唯心主義
    佛教屬於唯心主義,這是不少人的誤解,甚至一些學習佛教的人也這麼認為,並且以唯識學作為證明。其實唯識學是大乘有宗的內容,與大乘有宗相對的是大乘空宗,這兩個宗派和龍樹的中觀同屬於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是印度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無論佛陀在世說法的不同時期,還是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佛教既有不同針對性的內容重點,又有教化方法的不同,出自《百喻經》的盲人摸象,就是用譬喻告訴人們不要執著一端以為全部。佛教的本質是教化。由於眾生的執著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教化的方法和教化的重點就不一樣。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以佛心為己心」,故一眼觀時千眼觀;能夠「以師志為己志」,故一手動時千手動,聞聲救苦,實時解難,何異於觀世音菩薩之千手千眼。作為信仰者來說,踐行菩薩道,不僅可確保信仰的終極目標,而且在過程中可以不斷體證信仰帶給自己身心的改變和對於義理的深化理解,所謂以解導行,以行化解,解行合一,終證菩提,從而增強對於終極目標的信心,對於社會大眾而言,踐行菩薩道的漢傳佛教,更加容易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和好感,從而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而作為承載信仰的佛教組織,踐行菩薩道,對於團體的凝聚力和純潔性,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佛教四大吉花
    行測中常識判斷要求公務員必須具備相對較廣的知識範圍,在這類試題中,所選素材從古到今,從無機物到人類,從自然界到社會……包羅萬象,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多學習、觀察、思考和積累。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佛教四大吉花」。
  •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六度(佛教解釋)趙樸初居士對「六度」的解釋(選自佛教常識問答):「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自業他業,各領其受。魔障業障,二向緣由。隨緣消業,莫造新秧。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知道,一切物質都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這個緣是什麼?按照佛教哲學,它就是眾生的心識。佛教哲學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各種動物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
  • 佛教常識:「福田」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又該如何種植「福田」?
    ——《優婆塞戒經》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之後知道的第一個詞就是「福田」,因為無論是寺院的師父,還是寺院常住的師兄,總是會說「福田」二字,總是跟我們說要廣種福田。但是,什麼是「福田」呢?福田又該如何去「種植」呢?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對「六字真言」的詮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人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倫敦佛光山舉辦歐洲「瑜伽焰口法會」佛教傳入英國,至今已一百多年了。早期的英國佛教團體主要側重於佛教學術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的佛教組織則開始注重於佛教的實踐。該會後因達摩波羅長老回斯裡蘭卡,更名佛教精舍(The Bddhist Lodg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影響,佛教在英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近幾十年來,英國的佛教漸有中興之勢,出現了不少新的佛教組織和寺院。目前英國佛教組織中,歷史最悠久的當推倫敦佛教會(The Buddhist Society,London)。
  • 佛教: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借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
  • 精神分析,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法丨尹立
    在此之前,經過了碩士階段三年學習後,我感到自己已經能夠在理論上把西方哲學、醫學與佛教、道教、中醫等貫通起來——以佛學為媒介,自己原來學習西方哲學、醫學時感到的疑團、不足在理性層面得到了澄清和彌補,同時一直似是而非、神秘莫測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得到了相應的理性理解和認同。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什麼是聲聞乘,聲聞就是通過聲音來聽聞,從而了解佛法是什麼,如何修行佛法,為什麼是聲聞而不是看佛經,我們現在好像都是在看佛經,原因在原始佛教中,比如在佛陀傳法的時代,佛陀傳法時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都是靠說的,所以佛法並沒有用任何文字的形式記錄保存和傳播。
  • 佛教常識丨信仰詐騙已全面滲透各個佛學群,除了不上當,我們還應做些什麼?
    行騙手段伎倆多樣,或直接推薦有佛學特徵的公眾號,或常識美文、心靈雞湯文帖等,其內參雜日行一善、放生籌款、建寺輕鬆籌、超度、祈福等誘惑行善積德內容,實際是在經濟詐騙眾善信的善款!眾位群內的法師、居士,只要不加關注,不加陌生私信,即可避免上當受騙,如有發心供養三寶、施財集功,可去當地熟悉的寺院施捨,或由可靠認識的法師、居士組織引領,切勿在網絡上隨意匯款,避免上當受騙!
  • 燒香拜佛時,需記住五點佛教常識,不懂的可以看看!
    眾所周知,我國佛教文化發展得十分繁榮。古時候,人們希望風調雨順,只要莊稼收成好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因此去到寺廟了祈求佛祖庇佑;如果家裡有人要遠行,也一定會去廟裡點上幾炷香,在心底默默請求佛祖保佑遠行的親人一路順利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