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顧箏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在上海,每一名「吃瓜群眾」都能感覺它的名字如雷貫耳。
它的名字僅僅是一串數字代號;它來自萬裡之外;它是農產品,也是高科技產品;它的身世是個超級機密,它就是——
8424!
今天,同樣吃了幾十年8424的本號,力圖解決兩個重大課題:
一,「正宗8424」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二,8424到底從哪裡來的。
一
「你們賣的8424正宗嗎?」每一年西瓜銷售季,每一個賣瓜的都要無數次被「靈魂拷問」。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問得一點都不專業。
其實,8424是種子代號,只要用的是8424的種子,不管你在哪裡種出來的都是8424西瓜。
但是在上海人的西瓜世界裡,正宗8424的指向性非常明確,那就是「南匯8424」。
上海的水果攤,賣西瓜的標牌上大多會註明「南匯8424」。
而在叮咚、盒馬等電商平臺,標註「南匯8424」的西瓜比其他產地的「8424」都要貴上不少。
水果店裡的8424
大都寫著
來自南匯
每年南匯8424西瓜上市,基本上是和陽澄湖大閘蟹上市一樣的頭等吃貨新聞。
上海市政府官微「上海發布」也會專門發布關於它的新聞:
「今年,『頭茬』浦東品牌南匯8424是在5月1日上市銷售的,由於今年冬春晴好天氣多,8424西瓜集中上市期提早了7-10天。」
南匯8424能拿下8424界頭牌,不僅因為它是上海最早引進8424的地區,還在於它和8424天然相配。
這一點,就連它的出生地都比不上(8424的出生地在哪裡,我們下文會提到)。
1990年
全國西甜瓜專家、科技人員
在南匯考察8424種植情況
邵雲龍今年74歲,作為一名高級農藝師和當年南匯農業局的領導,他可能是最熟悉8424的人。
「南匯8424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和。」
邵雲龍說的天時地利,是完全有科學根據的:
南匯三面環水,空氣溼度較高,溫差大,無霜季也比較長,平均可達240多天,這些都是適合西瓜生長的氣候;
南匯的土地很特別,是鹽鹼地,PH值在7以上。土地含鹽量高,西瓜糖度也會增高。
至於人和,就有點傳奇色彩了。
南匯一直有種西瓜的傳統,所以農民種瓜經驗都很豐富。
按專業種了三十年西瓜的上海田博瓜果專業合作社的驗瓜師康國標說:
「真要我講道理講不出來的,但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移苗,都有感覺的,這應該就是經驗。」
翻譯一下就是:種西瓜,是南匯人與生俱來的特殊技能。
南匯書院的8424
在等待
分揀裝箱
看到這裡,你已經產生了下單南匯8424的衝動了吧?
稍等一下哈,在8424西瓜宇宙中心的南匯,還有一個小宇宙,吃貨世界的歧視鏈是無窮盡且多維模式的。
在南匯,關於8424,還有兩個維度的歧視鏈。
第一個維度,還是地域。
「在上海,人們賣瓜都會打出『南匯8424』的名號,而在南匯賣瓜,人們會特意說自己是『書院8424』或者『祝橋8424』。」邵雲龍透露了這個秘密。
在這裡,是以南匯欽公塘(清代上海市東部、南部沿海修築的海塘,1972年被夷平放寬,成為川南奉公路的一部分)做了劃分。
南匯欽公塘以東的8424產地在這一層層的比拼中,笑到了最後。
邵雲龍曾帶著南匯8424參加了多次西瓜評選,「欽公塘以東地區,像書院、三墩、祝橋、東海等地種的西瓜得獎率明顯高於欽公塘以西地區」。
如圖所示
乃地域上
8424鄙視鏈頂端
這其中的原因,又要回到之前所提到的「地利」上。由於更靠近大海,欽公塘以東地區土地的PH值都在7.2以上,高於西面地區。
南匯8424內部歧視鏈的第二個維度,是種植方法。
只有「實生8424」才是西瓜宇宙真理。實生的瞧不上嫁接的,而如果使用了植物激素,那更是低到了塵埃裡。
這一層歧視鏈太隱秘,不種西瓜的人自然是不懂的。
「8424的牌子差點倒掉。」有一陣,8424面臨了嚴峻的信譽危機。
那是1990年代後期,瓜農為了省成本省人工,不再採用人工授粉的方式,而是使用一種植物激素——坐果靈。
使用了坐果靈的西瓜,全是白籽,口感比較硬。
剛開始,懂經的人還能從外表上來挑一挑:噴了坐果靈後西瓜的柄會變粗。
瓜柄這樣粗的8424
可能使用了
坐果靈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瓜農會戴上手套遮住瓜柄噴坐果靈,瓜柄不受影響,但一切開,全是白籽。
所以人們買瓜之後漸漸失望:「怎麼8424沒以前好吃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常買到白籽瓜的市民知道要選擇黑籽西瓜,瓜農也發現投機並不能創造更多利益(因為白籽瓜賣不高價格)。
「坐果靈」被市場行為無情碾碎。
和使用坐果靈的西瓜不同,採用嫁接手段的8424西瓜和實生的西瓜差別沒有那麼大,所以這條歧視鏈是隱秘中的隱秘。
為什麼要使用嫁接苗?這和西瓜種植的一個「冷知識」有關。
種慣西瓜的瓜農知道,今年種了西瓜後,一定要換種水稻,水旱輪作,讓土地休養至少三年後,才能繼續種西瓜。
這個經驗來自於教訓,如果不換地,土地裡的菌會讓西瓜染上枯萎病。
前幾年,地多還能輪換得過來。近幾年的現實是南匯的地越來越捉襟見肘。
所以嫁接苗作為一項科技技術出現,來解決「地差」問題。下面種上葫蘆科的苗,比如南瓜、葫蘆,上面再嫁接上8424。
這種方法種出來的8424西瓜口感和實生的有些許差別。
書院田頭
實生的8424
站在鄙視鏈的頂端
「嫁接苗質量還可以,但口感偏硬,沒有那種鬆脆之感。」浦東農業協會秘書長厲建飛說。
「能進入我們農協認定的品牌名錄的,必須是南匯地產的實生8424。」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才能認真負責地告訴各位讀者,一定要講「正宗8424」,那麼它的嚴謹說法應該是——
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轄區欽公塘以東地區以實生方式種植的8424西瓜種子結成的成熟果實。
二
解決了「正宗8424」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解決另一個問題,8424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按照這些年各種「舌尖」的洗腦,大地裡長出來8424這種人間美味,一定是「大自然的饋贈」。
然而,事實卻完全不是這樣,8424從誕生到現在的種植模式,是不折不扣的現代農業的產物。
8424的特點是
質地鬆脆
鮮甜汁多
5月開始的西瓜季,上海的「吃瓜群眾」買瓜時會忍不住嘟囔一聲:「現在西瓜哪能噶『巨』(貴)?」
丁連妹是南匯的瓜農,每年她種兩大棚8424。
今年的頭茬瓜在5月5日開賣,每斤5元,很快就賣完了。
「現在,我稻都插好了。」她只種一茬,賣完鏟掉瓜藤種水稻。
她的同行有的趕在5月1日前開賣,每斤賣到了7元。
而品牌8424的零售指導價也在7元左右,一隻裝西瓜(9斤以上)70元,二隻裝(8斤以上)130元,四隻裝(6.5斤以上)190元。
一家雜貨店門口的8424
如此低廉的價格
讓人存疑
雖然現在南匯8424西瓜動輒幾十元一隻,但它的金貴程度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是無法相提並論,那時西瓜可是「奢侈品」。
當年的西瓜需要憑卡限量供應,只有拿到醫生證明的高燒病人才能買到一隻「福利瓜」。
當年的吃貨,也就是沒發燒又想吃西瓜的那種人怎麼辦?
還有一種辦法:排長隊到堂吃店裡吃。
吃了西瓜必須把瓜籽留在桌上,營業員收齊之後交到果品公司,作為來年的種子。
太難了,西瓜當成「南瓜」吃。
這個「難」到了1983年似乎到達了頂峰。
那一年,氣候反常,西瓜生長季節雨水偏多,氣溫偏低。上海郊區西瓜嚴重減產,到上市季節,馬路上幾乎看不到西瓜。
酷暑天吃不到西瓜讓人煩躁,當年有「吃瓜前浪」一氣之下,把買不到西瓜的苦惱寫信給了上海市長汪道涵。
收到來信,汪道涵給分管商業的市政府財貿辦領導打電話,要求重視人民來信反映的問題,從政策調整、財政扶持、交通優先等方面著手,徹底改變十來年每年盛夏買西瓜排長隊的西瓜緊缺狀態。
1998年
上海街頭西瓜現切現賣
一元一塊
/劉傑 攝
這事對負責種瓜的南匯農業部門來說,更難了。
在邵雲龍當年的工作手冊上,記錄著那一年西瓜的慘澹收成。
「1983年梅雨季節,南匯降雨量超過400多毫米。全縣西瓜畝產量平均只有286斤,最差的生產隊只有48斤8兩,賣了7元68。」
講道理,解決緊缺狀態,首要方案就是擴大種植面積。
當時上海的西瓜界「多雄爭霸」,有浙蜜、湘蜜、解放、新紅寶、平湖瓜、浜瓜等等。
但是邵雲龍作為上海西瓜種植大區南匯農業部門的管理人員,卻有點犯愁。
西瓜雖然品種多,但質量不穩定,有的皮厚,有的味淡,有時一個品種口感還不錯,但種子容易分離,無法傳承下去。
所以,「天選之瓜」到底在哪裡呢?
答案不在風中飄揚,而是在距離上海萬裡之外的新疆。
邵雲龍的一位同事陳生彬立功了。
陳生彬之前在新疆工作。作為農藝師,陳生彬調回南匯後,發現西瓜大多是黑皮瓜,一隻有十幾斤,而且並不太甜。
於是他將科研目光鎖在選育更小、更甜的西瓜上。
一天,他興奮地對邵雲龍說:「邵工,新疆有隻『伊選』西瓜,贊得不得了。」
在找到8424(左)之前
科研人員曾把目光
投向伊選(右)
這句話是一道曙光,上海西瓜的黑暗中世紀史即將翻篇。
「伊選」的種子很快被引進到南匯試點種植,西瓜成熟時,口感果然令人稱讚,鮮嫩多汁,鮮甜可口。
邵雲龍記得它曾經在華東六省一市的西瓜質量展示展評會上得到過第一名。
但,「伊選」是一隻「玻璃瓜」。
下陣雨,西瓜就會碎掉一片。運輸一路顛簸又碎掉一大批。伊選從田頭到變成商品賣,破碎率要達30%左右。
「對這個西瓜的評價是質量性狀好,但農業性狀不來事(不行)。」邵雲龍總結說。
陳生彬繼續搜尋,這一次,他了解到有一個名叫8424的西瓜品種,它完美地彌補了「伊選」的缺點,皮比「伊選」堅韌,但口感和伊選一樣好。
8424的出生很高貴,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科院育種專家吳明珠女士培育的西瓜品種。
1990年
「8424之母」吳明珠教授(右一)在南匯
那時西瓜棚都是小棚
吳明珠和袁隆平是大學同學,這兩位,一位讓中國人「吃飽了」,一位讓「吃飽了」的中國人「吃上好西瓜」。
8424這串神秘的代號,是指在1984年幾十組試驗配比組合中,表現最為出色和優秀的第24組配比。
那麼,這個配比是怎麼配的呢?對不起,我們今天只知道,第24組這個配比,它的「母親」是伊選,但「父親」不明。
8424「父親」不明這件事,其實講起來也不難理解。
8424種子的培育涵蓋了遺傳學、生態、生理、生化等多學科知識,這顆種子是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
1993年的8424種子
「早佳」並沒人記住
8424恆久遠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也是一項重大科研機密。
邵雲龍只知道它有個神秘的代號B6,他記得有一年去新疆考察,在園子裡看到了父本和母本的苗。
考察隊裡有一名金山小夥,看到父本上結了一個黑皮小瓜,偷偷地採下藏起來。
考察隊的領導發現後,勒令他把果子交出來,這牽涉到科研保密,是很嚴重的問題。
而如果這一神秘的「父本」流落出去,那上海西瓜史跟現在完全是兩個版本了。
有了這兩層身份,8424的種子,不再像當年一樣,用堂吃留種方式傳宗接代了。
因為這種雜交一代,如果自行留種,會出現分離和重組,果實質量很差,必須得有專業的育種公司進行育種。
瓜農種的每一茬瓜,都需要到育種公司購種。
8424在南匯落地之後,很快就顯示出了它的「天選之瓜」的本性。它站上上海西瓜歧視鏈的頂端,只用了,一個種植季。
1988年,8424剛開始在南匯較大面積地引進,1989年6月成熟之時,就參加了由市農業局、市供銷合作總社聯袂主辦的「上海市優質早熟西瓜展評會」。
在接受瓜果專家們對西瓜外觀、剖面、皮厚等指標的考核後,它被評選為早熟西瓜的特優類佳品。
之後,它就開始拿獎拿到手軟。
1990年
南匯承辦全國南方西瓜早熟品種評比
來自全國的西甜瓜專家、科技人員在田頭考察
除了在上海市優質西瓜評比中屢奪金獎,它還走出上海,拿到過全國南方西瓜早熟品種評比一等獎、第二屆中國農博會金獎等獎項。
當然了,作為「高科技產品」的8424剛「進駐」南匯的時候,走的是「上層路線」,對於植根土地的瓜農,還是有人不服。
有一位種「新紅寶」很拿手的瓜農堅持不換種,且自信自己的瓜能打敗8424。
那一年的西瓜評選上,這位瓜農種的「新紅寶」斬獲第六名,他再一看,霸佔前五名席位的是南匯不同鄉種的8424。
從此,這隻個頭很圓、大小適中、帶深墨綠色清晰花紋的瓜,在上海的瓜王地位,32年不曾動搖。
- END -
寫稿子:顧 箏/ 拍照片:顧 箏/
編稿子:拿摩溫 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原標題:《我們研究了一下8424,沒想到它是謎一樣的西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