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西瓜已經供不應求了,老客戶主動發來微信要買,各大生鮮平臺也來基地『搶』瓜。」上海德昕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徐莉萍喜上眉梢,因為合作社種植的「鑫品美」牌小皇冠西瓜在5月20日舉辦的「2020上海地產優質西瓜品鑑評優活動」中,同時獲得「小型瓜金獎」和「最受市民歡迎獎」兩個獎項,消費者和經銷商慕名而來。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葉軍平為金獎獲得單位頒獎(陳佳晨 攝)
這場西瓜品鑑評優會由市農業農村委主辦,32家合作社或企業將各自最好的西瓜切開來,現場打擂臺。其中,中型瓜以8424瓜種為主,小型瓜有小皇冠、早春紅玉等。因種植方式差異,即便是同一品種的西瓜,口感上仍有差別。農業專家評委對此並不陌生,但很多市民是第一次一口氣嘗試32種西瓜後,大感意外:「原來上海除了8424西瓜,其他品種也那麼好吃!」
2020上海地產優質西瓜品鑑評優活動獲獎名單
市農業農村委表示,舉辦西瓜品鑑評優活動既是鼓勵農民多種好瓜,又能幫助農民推廣品牌。幾十年來,8424西瓜憑藉皮薄、肉脆、汁多的特點,經受住一代代上海市民的味蕾考驗,成為上海獨有的夏日味道。不過,在科研人員和農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不僅有8424這一西瓜品種,而且選育出很多新品種,進一步提升上海的西瓜經濟。
以獲獎的小皇冠為例,這個品種的西瓜果形端正、條紋清晰、黃色瓜瓤,最小的在1.5千克上下,大的不過2.5千克,比動輒4千克以上的8424西瓜小很多,所以很受小家庭歡迎。在品鑑品優現場,農業專家還陳列了很多有特色品種:「黃鶯」從開花至採收25至28天,成熟期很短;「黃晶」通身金黃,瓜肉鬆脆細嫩,多汁爽口,色香味俱佳……
人稱「西瓜媽媽」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顧衛紅說,要提升西瓜的附加值,品種選育非常重要,上海這些年不斷根據實際生產和市場需求選育新品種。
比如,8424西瓜雖然口味好,但有不能連續座果的缺點,即一片瓜地只能種一年8424西瓜,第二年再種8424得換土地。上海市郊土地資源有限,農民每年換地種瓜不經濟。所以,市農科院近年成功選育了新瓜種「申抗988」,既保留了8424的特色,又增加了抗病、能連續座果等新特點,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向農民推廣。
同時,上海推進工廠化育苗,培育出上海源怡種苗有限公司、上海越輝種苗有限公司等規模育苗企業,健康種苗集約化生產佔郊區西甜瓜種苗生產量52%以上,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優化上海西瓜種植環境。很多科學種瓜技術也向農民推廣:採用蜜蜂授粉技術,畸形果減少,品質更佳;通過專用配方肥、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控水控肥,西瓜有了量身定製的生長方案……
除了幫助農民種出好瓜,政府部門、農業專家還通過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打造品牌等,進一步提升西瓜的附加值:南匯8424西瓜要求生產者實現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商標、統一包裝標誌、統一零售指導價等「六個統一」,打響區域公共品牌;金山小皇冠施行統一供種,利用標準化栽培模式、綠色化生產技術種植……為了保護品牌,很多農民還用上了「二維碼」追溯系統。如今,以南匯8424西瓜、金山小皇冠為代表的區域公用品牌,以越亞、多利升、田博、桃詠為代表的企業品牌脫穎而出,成為上海西瓜消費市場的新寵。
這些探索的最直接結果是農民「種瓜得瓜」,口袋鼓起來。徐莉萍告訴記者,有了好瓜、有了好品牌,又有了多元的銷售渠道,農民能感受到「優質優價」,「一來與經銷商議價的能力提高了,因為好瓜大家搶著要;二來農民即使不通過經銷商,也能『微信賣瓜』『微店賣瓜』,把最好的瓜從田頭直發消費者。」今年,在德昕合作社150畝瓜地中,規格最高的優質瓜產量約為2.2噸,她對銷售充滿信心:「一點都不愁賣。」
延伸信息:8424西瓜如何得名?
1984年,新疆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在其培育的幾十個瓜種配比組合中,選出最為出色的品種,編號為「84-24」。1988年上海引入「84-24」,很快成為上海南匯西瓜的當家品種,定名為「早佳8424」。但「8424」更為朗朗上口,由此流傳開來,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