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這群上海人坐上去雲南的飛機,機長突然說:「歡迎回家!」究竟發生了啥?》
「歡迎回家!」
在飛往雲南的航班上,隨著客艙內響起的這句問候,20年來的一個個瞬間,不斷在這些上海來的志願者們腦中閃現。20年,意味著什麼?它是一段青春的長度;它是一個時代的浮沉;它,也見證了一代代上海青年,在雲南大地上的志願奉獻。
1998年,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對口幫扶雲南工作的總體部署,團市委、市文明辦啟動「滬滇志願服務接力計劃」,對雲南省部分貧困地區進行定點長期幫扶。
20年來,一支支平均年齡僅32歲的志願者隊伍前赴後繼,先後有479名青年志願者赴雲南開展志願服務。
20年後,這些志願者回到「夢開始的地方」,重拾起一段段散落在雲南大地的青春記憶。
在滬滇志願服務接力計劃20周年紀念活動上,志願者們回到「夢開始的地方」,與當地兒童相聚「小農女」踏破鐵鞋打造「黑土地」趙芸是第12批赴滇志願者,2009年,時年28歲,尚在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的她,毅然背上行囊,坐上了飛往雲南的飛機。
趙芸對口的區域是開遠市小龍潭鎮,初到當地,惡劣的地質環境給了她這個「農科專家」一個下馬威。「山地較多,土地貧瘠,農業也缺乏精細化管理。」要想在這樣的土地上發展農業,首先得給土壤「治病」。簡單來說,就是測量土壤成分,「缺啥補啥」,把貧瘠的土地改造成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黑土地」。
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趙芸跑遍了全鎮數百個取樣點採集土樣,遇到車輛無法進入的採樣點,步行兩三公裡是常事。農作物的生長並非一朝一夕,改變也無法立竿見影,但包括趙芸在內的志願者給當地「播種」下的農業理念卻悄然生根發芽。
2013年再次回到雲南時,她驚喜地發現,田間出現了不少用塑料杯罩著的木棒,木棒上貼的小紙條記錄著農作物的生長數據。
「返鄉」志願者填補特殊教育空白第21批赴滇志願者李晶晶今年5月剛抵達雲南省普洱市,此行她的主要目標是培訓當地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擺在她面前的任務同樣艱巨。「當地特殊教育和醫療缺乏聯動,很多殘疾孩子得不到適合的課程教育。」身為知青子女,她從小在普洱長大,獲悉當地缺乏特殊教育培訓後,她決心為自己的故鄉做點什麼。
在過去的3個月裡,李晶晶一邊聯繫同行的醫療領域志願者,為不同程度殘疾的孩子進行鑑定並擬定對應的課程,一邊在特殊教育學校「跟課」,並剪輯上課視頻作為培訓課件,「根據視頻內容告訴當地老師,授課時哪些行為是不合適的,哪些行為會刺激到孩子。」
通過走訪,她發現當地不少家庭沒有及時意識到孩子身患殘疾,未對孩子進行「早期康復」,導致其殘疾程度加劇。為此,她還擔負起半個醫生的職責,向當地的家長發放疾病預防手冊,讓「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印刻在每個家長心中。
志願者李晶晶(左)和葉斌(右)「標準答案並非唯一」葉斌是第2批赴滇志願者,1999年來到墨江一中後,他發現農村孩子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有學生問過我,自己是不是比上海學生笨,我說不是笨不笨的問題,只是見識多見識少的問題。」
支教期間,他一改當地原先「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通過上海的教學資源優勢,採取演課本劇、表演猜字遊戲、模擬記者招待會等新穎的授課模式,迅速在學生中收穫一大片粉絲。
更難能可貴的是,葉斌的到來讓孩子們第一次知道了,很多事沒有標準答案。「葉老師就像中藥的藥引子,他鼓勵我們每個人去尋找課堂上各自的感受,而非凡事都要求統一的答案。」葉斌曾經的學生劉宇這樣回憶他與恩師的交往點滴。
首位婦科男醫生被贊「送子觀音」如果說葉斌是墨江的「名人」,那趙勇峰則是在孟連縣家喻戶曉。作為當地第一位男婦產科醫生,周邊幾個縣的孕婦都需要他來接生,而他在半年的時間裡就憑藉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能成了老百姓口中的「送子觀音」。
2011年國慶節前,醫院一名孕婦身體情況突發異常,血壓急劇升高,作為當時在院的唯一婦產科醫生,儘管尚未到預產期,但趙勇峰敏銳察覺到孕婦可能即將生產。他立即為孕婦做了B超,並呼叫同事到場進行手術。最終,一對雙胞胎平安出生。「我們應該做到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國慶節孕婦抽筋了再亡羊補牢。」
在為期半年的工作中,趙勇峰為所在醫院提供大量技術指導,不斷更新醫護觀念和操作水平,並堅持在雲南開展大規模義診活動,受益人數九百餘人。
「人來了心沒走,服務雲南一次,感悟一世。」趙勇峰的這句話已成了每一位赴滇志願者的心聲。
赴滇志願者為當地居民進行義診滬滇情誼隨時間流淌從未消散在開展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業科技、社會工作等脫貧幫困志願服務之餘,20年來,老志願者的奉獻精神也不斷在雲南土地上流淌,影響著當地居民,對於老志願者們而言,他們與雲南的情誼從未消散。
此番老志願者們前往雲南所乘飛機的機長和超,正是第8批志願者韓琦曾經教授過的學生,途中客艙內那句「歡迎回家」便來自他的口中。對他而言,韓琦的名字再熟悉不過。12年前韓老師為這個淘氣男孩打開了大山外世界的窗戶,如今已成為東方航空雲南有限責任公司飛行員的和超,則用自己駕駛的飛機將老志願者們帶回雲南。
和超(中)和韓琦(右)趙芸在離開雲南後,積極對接上海蔬果收購商,向服務地種植大戶提供農產品購銷信息,為之後的「愛心石榴微店」線上服務平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幫助雲南當地農戶拓寬了銷售渠道,實現增收、創收。趙勇峰也在回訪期間收穫了一段7年前接生的一對雙胞胎為他錄製的感謝視頻。
曾經的雙胞胎長大了受葉斌啟蒙決心「到外面看看」的劉宇2004年考入上海財經大學,大一那年,家境貧困的他用葉斌資助的2000元購買了人生第一臺電腦,這臺電腦也成了劉宇後來進軍商界的鑰匙。因為葉斌的老婆是雲南當地人,每年葉斌和當年的學生都會找機會聚聚,在一個名為「葉老師的家人群」的微信群內,三十七八位學生和葉斌始終保持著聯繫。這樣的故事在赴滇志願者中還有很多很多。
此次回雲南,趙芸特意帶上了6歲的女兒,「孩子像我,從小也對種子、植物感興趣。」她希望,自己當年的經歷能影響孩子,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筆財富。也許在十多年後,小女孩也會接過媽媽的接力棒,奔赴雲南大地,揮灑屬於他們那代人的青春。
8月28日,在滬滇志願服務接力計劃二十周年之際,曾經在雲南揮灑過青春汗水的志願者們兵分多路,分別前往迪慶、文山、紅河、普洱四地,帶著自己的資源和經驗回到曾經服務過的地方。開展義診、為孩子們上公開課、培訓教師,在開展多樣活動的同時,故地的快速發展也讓老志願者們難掩激動。
第2批赴滇志願者馮強(右一)為文山當地教師開展職業發展講座滬滇志願服務接力計劃開展20年以來,在鼓勵年輕人參與脫貧攻堅的國家建設、推動當地社會發展上始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0年過去了,一起再來看看他們的模樣吧!這青春的樣子,太美!
21批志願者合照而這些照片,記錄了20年裡的點點滴滴,畫面定格成永恆。
1998年上海啟動實施青年志願者赴滇扶貧接力計劃,赴滇志願者們第一次踏上了雲南的土地。
1999年赴滇志願者魏軍平在服務地下鄉與當地農技人員一起研究早稻栽種技術,兩地人的汗水在同一片土地上融匯!
2004年赴滇志願者中有很多教師志願者,他們持續為當地孩子送去智慧,傳遞知識的力量。
2005年赴滇志願者隊伍中最多的就是醫務工作者。那一年,王曄和同隊的夥伴們在紅河州建水縣義診時發現了畸肢女孩石金玲後第一時間向上海團市委求助,在上海各方的幫助和支持下,11月底石金玲就被接到上海中山醫院進行免費治療,成功截除「第三條腿」,圓了她重新站立起來的夢想。
2007年眼科志願者想方設法幫助迪慶州醫院首次獨立開展了「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復明工程,志願者郭濤在半年內僅個人開展的眼科手術就達340例。
2011年赴滇志願者趙勇鋒,服務於普洱市孟連縣醫院婦產科,那時,他剛接生了一對雙胞胎。因醫術高超,被當地受助群眾戲稱為「送子觀音」。
2016年赴滇志願者隊長蘇徵佳,服務於蒙自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她帶領隊員們,利用各自的社會資源,徵集到了許多愛心物資,在當地開展了公益捐贈活動。
2017年赴滇志願者崔順榮(圖中後排左一)先後兩次參加赴滇接力項目,他和他的隊員們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在當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
如今,第二十一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正在雲南大地上揮灑青春,奉獻大愛。
而為了突破每批赴滇青年志願者隊伍在雲南當地的時間等限制,滬滇兩地已於今年8月在迪慶、普洱、紅河、文山四州市建設「
滬滇青年志願者服務基地」。未來各類志願服務項目將儘可能進行歸口到服務基地,更好地推動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
例如,由第21批赴滇志願者普洱分隊發起的公益系列活動「夢想教室接力計劃」,通過籌建「夢想教室——音樂教室和繪本角」,用繪本閱讀、奧爾夫音樂、積木教學、心理輔導等形式,對普洱特校學生進行語言治療、注意力訓練、精細動作訓練等,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未來,各式各樣的幫扶項目都將被納入該基地中,持續為滬滇志願服務發光發熱。建設志願者服務基地後,未來將有序地推進後續項目在醫療、教育和農技方面的共建,突破每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在雲南當地的時間限制、人員限制和資源限制,更好地推動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在脫貧攻堅決勝階段,為積極響應國家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對口幫扶雲南地區做出積極的貢獻。
那一年,正青春
下一年,更青春
文字: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鍾雷、塔哥
現場攝影:常鑫
責任編輯:唐昱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