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考古與中醫藥

2020-08-28 小金藥師說藥事

前段時間,高考分數出爐了,一些高分考生的故事也逐漸報導出來。其中有這樣兩個例子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一位湖南的高分考生選擇了北大的考古系,另一位江蘇的高分考生因為歷史選修成績不夠好而沒能進入清北。這兩位高分考生引起關注的原因,在於她們的選擇和境遇,與人們的「經驗認知與期待」不符。但實際上,這種表象背後,反映出全社會長期以來對歷史與考古的嚴重低估。

高考很重要


首先,本人不是歷史學和考古學專業,初高中時期的歷史成績也不太好,甚至我曾經一度認為,記住那些已經發生的過去的事真的有用嗎?當然,一個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並不算錯,關鍵在於歷史老師們,可能也只是把這些過去的事當成是一個考試需要用到的知識,而並沒有告訴學生,理解這些過去的事,究竟有什麼用。

《舊唐書》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大概是最能解釋學歷史目的的一句話,學習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知什麼興替呢?上到國家興替,小到某個行業、某種工藝技術的興衰,大概都可以了解吧。不過光憑這句話,還是不能說服一個懵懂的學生。

歷史與考古


直到我從研究生開始正式學習中醫中藥,我才對歷史和考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也真正懂得了,讀歷史是讀什麼,學歷史是為什麼,其實並不是為了記住那些王侯將相的名字,而是要努力去理解歷史的推動力。而這一切,對於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地球上最需要學習和了解的歷史,沒有之一。

在這樣的學習中,我才得以了解到為什麼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因為中國古代天文與人文是一一對應的,應天事人,順天應人,因為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在這樣的學習中,我才得以了解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普遍聯繫觀點,因為鬥柄東指,天下皆春,因為二月二,龍抬頭。在這樣的學習中,我才得以明白,原來「上帝」根本就是一個中國傳統詞彙(後來被宗教借用),原來農曆是地球上唯一的陰陽合曆,原來除了西遊三國,中國古代的《素書》、《黃帝陰符經》、《鬼谷子》、《道德經》才是真正的華夏經典。

中國傳統經典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歷史和考古的內容,對於未來發展有什麼用呢?其他領域咱們不了解,至少在中醫藥領域,傳承是發展的前提,只有先傳承,才能有發展,否則就是亂註解。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湖南女孩說,她受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影響。而就是這個敦煌莫高窟,雖然曾經被英法商人輪番盜搶,雖然曾經長期無人看管,但仍然輾轉傳出了能夠解開仲景經方配伍之謎的遺書,並且有望還原古中醫組方配伍之理,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這本書叫做《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這個理就是「湯液經法圖」。而不學習歷史,不了解考古,只從現代成分論和實驗論的角度,能得到這些傳承幾千年的寶貝嗎?

所以,歷史與考古是很重要的,了解我們的祖先,了解我們的過去,才能更好的把握我們即將踏入的未來。工具先進了,不代表思想就先進,更落後也說不定。而且歷史是容易被粉飾和篡改的,為了還原真相,我們需要歷史學和考古學的不斷發展和不斷壯大。

相關焦點

  • 尼雅考古與精絕歷史
    取得這些成果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在於西域考古的突破、進步。持續一個世紀的西域考古,曾有過許多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大收穫,都曾為西域、中亞歷史文化研究一次又一次地揭開新的篇頁。其中,尼雅考古堪為重要典型之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北部、距約120公裡的沙漠中。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考古2019︱隋唐考古:從長安到邊陲,從考古走入隋唐歷史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一、中醫藥的歷史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6日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全文如下:中國的中醫藥(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中醫藥的歷史發展  二、中國發展中醫藥的政策措施  三、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  四、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一、中醫藥的歷史發展  1.中醫藥歷史發展脈絡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了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充分肯定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系統部署今後一段時期重點任務和前進方向,在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 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
    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讀《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作者:馮立君(陝西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教授)  拜佔庭、阿拉伯、粟特文獻中稱呼大唐都城長安為「胡姆丹」(Khumdan),這可能是這座享譽歐亞的帝國之都獨特地位的一種表現
  • 歷史是可以發明的麼?考古造假,帶你認識歷史上著名的歷史發明家
    歷史是可以發明的麼?考古造假,帶你認識歷史上著名的歷史發明家歷史是可以發明的麼?東亞某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宇宙第一強國」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但其實,還有很多著名的所謂「發明家」發明了許多所謂「歷史」矇騙世人。
  • 【範文】做好考古工作 傳承偉大歷史(文字+音頻)
    而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每一個考古發現都會促進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強。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考古學。考古學研究要以傳承文明為己任,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以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為契機,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 張海燕 | 中國醫學考古研究述要
    文章原刊:《考古》2018年第4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考古學開始傳入中國。經過100多年的蓬勃發展, 中國考古學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科學資料, 也引領和帶動了諸多新的研究課題, 為一系列新學科領域的興起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醫學考古即在此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與傳統醫學相關的考古遺蹟和遺物大量發現, 為中國醫學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 有力推動了相關研究的進展。
  • 張海燕 | 中國醫學考古研究述要
    文章原刊《考古》2018年第4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考古學開始傳入中國。經過100多年的蓬勃發展, 中國考古學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科學資料, 也引領和帶動了諸多新的研究課題, 為一系列新學科領域的興起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醫學考古即在此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 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觸摸3500年濟南城市歷史
    孫立成表示,濟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遺址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將優秀歷史文化和悠久城市記憶傳播開來、傳承下去,為打造「文化濟南」提供有力支撐。在各方關注之下,大辛莊遺址再次走入了濟南人的視野,也讓濟南的考古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及其建設再次進入濟南當代發展序列。為什麼大辛莊遺址被如此重視?
  • 考古造假系列,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造假事件?
    所以,水晶頭骨是近代珠寶匠的作品,典型的考古造假。但是,不管是不是造假,水晶頭骨已經成為了一個大IP,為很多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這樣的:1924年,英國探險家米歇爾·黑吉斯帶領團隊來到了中美洲,探尋神秘的瑪雅遺址。隨同他而來的,還有17歲的養女安娜。這個水晶頭骨長17釐米,寬和高12釐米,重達5公斤。
  • 回到現場親眼見證歷史,通過考古深度探索文明
    但作為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我們同時也面臨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歷史,如何接續傳統?(翻拍於插圖)該書給普通大眾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蹟,邀請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學者,講述考古現場的發掘經歷和文明背後的故事。
  •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2020年優秀大學生考古夏令營通知
    六十年來,經過四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歷史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得到發展,辦學水平也不斷得到提高,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點齊全,有博士後流動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養基地的功能齊全的二級辦學單位 。歷史學院現有歷史學(師範)、歷史學(基地班)、世界歷史、考古學、文化遺產等五個本科專業,其中世界歷史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歷史學(師範、基地)入選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
  • 文化名人訪談丨「為歷史破案」的考古學者陳國科
    從小喜歡歷史的他成績優異,高考時考取了四川大學考古系。記者問他為何會報考四川大學,他說:「我當時是想著去南方,主要是上高中時被凍怕了,但是又要考慮到上學開支,聽說四川消費低,所以四川大學成了首選。」在上川大之前,陳國科對考古這個專業是一無所知的。「當時我們班一共就13個人,其中還有好幾個是調劑過來的,當時這個專業還比較冷門,不像現在那麼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 《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
    現代研究者藉助多元的歷史典籍、考古資料、出土文獻而融會貫通,試圖復原長安的歷史全貌,不斷推動方興未艾的「長安學」研究。然而,近年來另外一種聚焦於長安意象的「文學考古」異軍突起,長安學由此或將挺進更為廣闊和縱深的地帶。
  •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留守女孩本人回應: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感謝考古界老師的鼓勵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留守女孩本人回應: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感謝考古界老師的鼓勵】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網友擔憂專業冷門難就業。對此,考古界大V紛紛對鍾芳蓉表示支持。8月2日,鍾芳蓉本人@契珩 回應說:「沒想到這麼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 中山大學2020年「歷史、考古與文明」研究生暑期學校
    >沈志忠:甲骨文與商代農業劉興林:先秦至漢代農田的考古學觀察王思明:中國食物的歷史變遷 主題五 帝國邊疆與中外交流劉文鎖:上古時期的新疆鄭君雷:帝國及其邊疆——考古材料所見漢帝國邊遠地區的社會文化整合姚崇新:絲綢之路上的中華文明:以漢地佛教藝術的西漸為例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現為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中國聖火》《從歷史中醒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