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石雕:顛覆我們認知的發現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考古上的每一次新發現,不是驗證便是顛覆已有的認識。陝西神木石峁古城址新發現的石雕,就屬於顛覆性的重要發現(圖①)。這一次發現甚至會引發重構區域考古學文化體系,重新書寫補寫歷史迷失的一些片斷。本文是基於發掘者已經披露新材料的初步思考,得到一些新認識,對於石雕的特點、性質與文化歸屬,提出一些初步判斷。

  石峁石雕的藝術傳統,在夏商銅器和玉器紋飾中能看到它的影子,都屬於同一體系。究竟是中原夏商文化繼承了石峁石雕藝術傳統,抑或是它本來就是生長在中原而影響到石峁的藝術傳統,這也許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石峁石雕是大藝術體系,大藝術體系的背後有大歷史支撐,虛幻藝術的背後是真實的歷史。

  ①

  廢棄雕件 均非原生遺蹟

  石峁這次的發現非常重要,提出了許多新問題,由石構遺蹟觀察,可以判斷它們並非是最初的原生堆積。雖然石料整治規整,牆體壘砌得也比較整齊,但那些帶有雕刻畫面的石塊,並沒有按應當有的規律出現在牆面上,若干件石雕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還有畫面倒置現象。尤其是神面雕像也被倒置,也都並不是壘砌在視線可能的優選位置(圖②)。

  ②

  對於這些非常理現象,初步判斷石雕應是由他處拆解搬運而來,而不是原生位置狀態。石雕多表現的是神靈雕像,理應慎重處置,可是它們並沒有受到敬重,而是被隨意安放。這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是一種褻瀆,說明它們也許是前代的神靈,與考古揭露的現存石峁主體建築遺存無幹。如此將石雕神面隨意擺放甚至倒置,似乎還表達出一種仇視心態。

  ③

  如此看來,在建築中發現的石雕構件,與現存主體建築不屬於同一時間段,兩者之間應當有一個時間差距。這些神像應當是先前居民崇拜的偶像,是早期文化遺存,與現在所見的「宮城」沒有關係。

  ④

  龍虎之辨 還龍形為虎形

  神面與對獸圖像,是石峁石雕上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我近年較為關注的考古圖像目標,因此這次的發現令我震撼。

  石峁稍早出土的一方石雕上見到明確的對虎圖形,兩隻虎形側面相對而立,中間有神人面。後來新發現的一塊石雕圖像比較複雜,中間是一個正視神面像,兩端是兩個側視神面像,在神面之間是兩隻俯視的虎形。此外還發現一方石雕的圖像也有雙虎,雙虎相向而立,中間是牛首,卻不是神人面像(圖③)。

  ⑤

  另外在單塊石面上,還見到兩尾反向的一對大頭長條形動物圖像,初看容易讓人想到這是雙大耳雙大眼但沒有角的神物,由於帶著一條長蛇狀身軀,容易聯想到是龍形。我覺得這應是虎的俯視之形,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綠松石虎構形相同——大方頭,長身條。兩處的發現雖材質不同,但表現的屬同類神物無疑。那件綠松石製品自發現以後一直被認作是龍形,我已作過探討,將它還原為虎形。

  石峁所見虎圖有俯視也有側視,有的比較具象也有的比較抽象,對我們理解三代銅玉陶器上的龍虎圖形,有重要的參照意義,也算找到了三代龍虎藝術一個更接近的來源。

  石峁東門遺址(王煒林供圖)

  人虎關聯 細說雙虎對擁

  石峁先後發現幾例人虎共構石雕,兩虎之間出現一個人頭像,虎大張著嘴,大瞪著眼。這讓人很自然地想起商代銅器上人與虎主題的圖像。

  關於商代青銅器人與虎圖像的解釋,很多研究者為了說明饕餮食人,最常用的證據就是:這類被稱為「虎食人」造型的尊和卣,一般是半蹲的虎張著大嘴,虎口下立一人形,這被解釋為虎食人且是「食人未咽」之意。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人穿著齊整,且作雙手抱虎親近之狀,虎與人如此和諧,真不能相信這是食人的情景。

  還有一些銅器上也見到類似人虎共存圖形。如三星堆銅尊腹紋和殷墟后母戊大鼎之耳飾,有雙身虎,也有雙形虎,虎頭下有人首或人形。安徽阜南出土龍虎尊上,飾有一單首雙身虎口銜一蹲踞人形的畫面;日本住友氏泉屋博物館藏有類似的所謂虎食人卣。過去對這樣的圖形一般也是定義為「虎食人」,認為這個主題符合傳說中饕餮吃人的定性。

  張光直先生認為,虎卣大張的虎嘴並沒有咀嚼吞食的舉動,因而不贊成虎食人意義的判斷。我也認為這有可能表現的是馴虎或戲虎的情景,或者表現的是人假虎威的意境,抑或即《尚書·舜典》中所說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一個縮影。

  石峁還有一件石雕採用浮雕手法,半立體雕出牛虎共在的主題,中間是牛首,兩邊相向站立著兩虎形。商周銅器上的牛紋圖並不罕見,無論是牛居中心還是虎居中心的構圖均有發現。

  我認為,石峁幾例表現人虎和牛虎主題的圖像,應當與食人食牛都沒有關係,它只是假借虎威的一種藝術表現構圖,而且對稱的圖形體現出一種沉穩之感,這樣的構圖為商代藝術所繼承。

  神面神冠 三維共見一石

  在兩塊保存完整的長條石邊側面上,分別雕刻有三個戴神冠的神面,三神同現,讓人覺得既新奇又意外,是三世之神還是一神三面,引發許多思考。

  細審兩塊石雕畫面,中間神面為端正的正視之形,雙耳雙目對稱刻畫。它的兩側,是一左一右兩個側視神面,它們的構圖相同,只有左右側的區別。這其實可能是一種三維表現方式,同一主題由左中右三個視角表現。

  以往在商周銅器上見到的雙身龍虎構圖,其實就是這種三維表現方式的延續,中間是正視的龍虎首面,兩邊連著的身尾是它們左右的側面。

  再向前追溯,可以發現這種多維藝術的發端,是紮根於彩陶藝術的。在屬於半坡文化的一件陶瓶上,繪有一個帶獠牙的大頭神面,它的左右和上方都繪有尖狀的尾巴,那其實是同一條尾巴三個維度的表現。再加上正視的神面,這就是一個四維構圖了。

  闊嘴人神 不見獠牙之形

  石峁發掘出土了一些人面石雕,見得較多的是單體石雕。最新發現的石條側面上的幾例神人面像,整體風格與以往的有很大不同。如果說那些單體人面偏於寫實,新發現的神面則更偏於圖案化。

  這樣的構圖一時找不出資料來對比,以至讓人想起瑪雅的雕塑,目前資料並不系統,還不便進一步討論。不過構圖的特徵還是非常鮮明的,特別是這些神面都戴著華冠,這倒是與過去見到的玉雕神面有近似之處(圖④)。

  此外,神面多是闊嘴形,有的見到明確的牙齒刻畫,但都沒見到獠牙。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一例獠牙圖像也不存在,也許將來會有發現的,目前所見資料畢竟有限。

  史前中國在距今8000~4000年之間盛行獠牙神崇拜,南北大範圍認同的藝術神面在這之後不再風行,暗示發生過一次非常深刻的宗教變革,這也許就是文獻上記述的黃帝之後顓頊時代「絕地天通」事件的折射影像。

  兩面神柱 傳導古老信仰

  媒體新近披露石峁發現神面石柱。石柱是在正反各採用浮雕技法雕刻一個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形、嘴形和齒形上都有區別,不過都沒有發現明確的獠牙出現。這無疑是雙神石柱,屬於雙神崇拜的另一種藝術造型,它以大體量的造型帶來視覺與心靈衝擊(圖⑤)。

  石峁的發現非常重要,雙面石柱承襲了早先的兩面神崇拜傳統,也向後來的三代傳遞了這個傳統。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梳理,兩面神崇拜的形成應當早於石家河文化階段,在年代相當的龍山文化中也能發現一些線索。如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的一件玉圭,正反都刻畫著神面,神面眼形與嘴形互有區別,這就是一件兩面神玉圭。更早的證據還可以前溯至長江中遊地區的大溪文化:重慶巫山大溪遺址出土過一件大溪文化兩面神石雕像,是在一片長圓形石片的正反面雕刻出相似的神面。

  史前中國兩面神信仰與崇拜的形成,應當不會晚於距今6000年前。分析推斷古代傳說中的伏羲與女媧、西王母與東王公這樣的對偶神崇拜,當與更早的兩面神崇拜存在關聯,這種關聯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兩面神崇拜的起因、起源及傳承,中西兩面神崇拜是否存在關聯,兩面神信仰在探索古代宇宙觀認知體系完善過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從石峁石雕表現出的多重屬性,可看出這是一個多文化的複合體,南北西東風格兼收並蓄,它所包含的意義非常深遠。當然文化的複合現象,並不能推導確定存在複合政體,但至少證明不同文化的交融共生。

  還有一層意義也非常重要:這個存在過的高度發達的文化複合體,呈現出被徹底摧毀的狀態。也即是說,它與石峁主體遺存之間,可能存在一段時間差,它的相對年代應當要稍早一些。而在這個時間差裡,一定隱含著一段重要的史實,它體現了異文化的對抗。

  從藝術和信仰,我們可以判斷這批石雕展示出的文明高度。我相信:在石峁曾經屹立有一座大型石構神廟。分析相應年代古史上的重大事件,石峁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是什麼人建立了神廟,又是什麼人摧毀了它,這樣的答案一定會找到。

  任何一種藝術傳統,有它的來由,也有它的去路。藝術的發展,材料與技術是前提,藝術原理與思維法則是決定因素。石峁成熟的石雕藝術,是年代很早的藝術形式,可能借鑑了同期的琢玉藝術,也影響了後來的鑄銅藝術,是北方繼彩陶之後拓展的又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

  這些石雕才剛剛被發現,對於它的研究一定會大大開拓我們對古代藝術的認知,擴展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這些石雕所表現的內容,揭示了當時的信仰與崇拜體系,也同時揭示了古代文化遠程傳播與交融的事實,對於探討中華文明的形成又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石峁石雕的藝術傳統,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高度,在夏商銅器和玉器紋飾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究竟是中原夏商文化繼承了石峁石雕藝術傳統,還是它本來就是生長在中原而影響到石峁?這也許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原未來的發現值得期待,不要以為我們已經竭盡所能了,就像石峁的發現我們也不曾想到過一樣,中原一定還埋藏著許多未知的寶藏,我們還要耐心等待一些年,到那時再來論證石峁石雕藝術的歸屬,結論會可靠得多。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03日 12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南護牆上發現有30餘件石雕,大部分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仍有部分鑲嵌於牆面之上。(圖一五—圖二一)石雕多數為單面雕刻,技法以減地浮雕為主,內容可分為符號、神面、人面、動物、神獸等,最大者畫面長度近3米,以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對稱構圖,兩側為動物或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石峁遺址是1958年首次全國文物普查在陝西試點過程中發現的。「我們在檔案管理部門找到了1958年關於石峁的最原始記錄。當時的調查者對石峁遺址的範圍、年代都有一些比較準確的認識。比如知道石峁是有城的,比如當時的記載中說到了石峁遺址的年代大概是龍山時代。」邵晶說:「一般我們把夏商周之前都叫史前,不管是舊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不管是仰韶文化時期還是龍山文化時期。
  • 石峁遺址考古又有重大發現 皇城臺或是東亞規模最大的 早期宮城建築
    石峁遺址系統考古開始於2011年,被確認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面積逾400萬平方米。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內、外城共同拱衛皇城臺。2020年1月10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皇城臺區域考古發現大量骨器、陶器和精美石雕,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
  • 皇皇巨城 魏巍高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外甕城為平面呈折角「U」形,在其外側牆根處牆面發現兩件玉鉞,當系鋪設廣場地面時有意埋入。內甕城平面呈「L」形,下連南墩臺、上接主門道。主門道為橫「U」形的「迴廊」,由兩側石牆上發現的對稱分布的壁柱槽推測,主門道應系一覆頂的封閉空間,也是登上臺頂的最後一道「關卡」。門址一帶出土的遺物以陶、玉、石、骨器及壁畫殘片為主。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室,邀請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通過視頻直播為127萬人次網友講述了石峁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以及由此對中國史前文明的思考。A.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臺基上新發現的石雕,其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石峁遺址與中國史前其他地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複雜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層面,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 文明對比:公元前2000年以前,上古四大文明的石雕工藝
    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已出現了諸多璀璨的文明與文化遺址,留下了眾多精美的文物,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石雕,看看有何異同。一·、古埃及的石雕工藝古埃及的藝術正是為了永恆的來世,為了死者的生命繼續存在而創作,有著嚴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則。在雕刻藝術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則,人物雕像的頭部和軀幹都必須保持垂直,其面部、雙肩和胸部必須是正面展示。
  • 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陶鬹(新石器時代)陶甗(新石器時代)蛇紋鬲(新石器時代)雙人面石雕(新石器時代)韓建業教授以「石峁與二里頭」簡要開題,首先將石峁和二里頭置於歐亞大陸體系中進行了定位:石峁在早期東方文化圈、早期北方文化圈交界
  • 顛覆認知複利我們的人生
    而是講關於我們的人生許多人缺乏複利精神那些急於賺錢的人,急於求成的人,不但浪費了許多時間,最終也並沒有賺到更多的錢!這類人特別像那些在投資市場裡頻繁交易的人,一直在折騰,最終所獲甚少。人生是要折騰,但不能一直折騰,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選定一條路走下去。如果這條路自己沒有把握走到底,那何必要開始呢?
  •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魷魚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海鮮之一,由於的肉質Q彈緊實,還富含我們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深受我們的喜愛,不同種類的魷魚多達數百種,這些魷魚大小不等,小的不過拳頭大,但是最大的卻能長到十幾米,這些魷魚甚至還敢捕獵鯨魚,體型如此龐大的魷魚,是沒有辦法來到我們餐桌上的。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美國《考古》期刊評選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他們發現了失落的石峁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在過去的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因為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三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介紹:經實測發現,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門道與墩臺東北側外立面,均精確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東門前的奠基儀式中布置的4個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石峁遺址始建於4300年前是探索文明起源一座裡程碑這篇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呂宇斐,第二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第三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石峁遺址考古隊隊員邵晶,論文標題為《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天文考古學研究》。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02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皇皇巨城 巍巍高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其所帶給世人的新發現不斷刷新學術界的認識,改變了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 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
  • 顛覆認知!研究發現,兒童看電視並非有害無益
    但其實,我們都欠電視一個「公道」,兒童看電視並非有害無益。近年來的一些科學研究,卻顛覆了人們對電視的既往認知。 既往認知一:看電視影響兒童學習成績很多孩子存在成績不穩定的現象,忽高忽低的分數讓家長煩惱不已。於是家長們追根溯源,認為可能與孩子看電視有關。他們認為孩子看電視會分散注意力,導致孩子成績下降。
  • 顛覆認知:大規模研究發現,吃得越鹹,壽命越長?
    許多研究認為,過度攝入食鹽(NaCl)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它被發現與患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風險有很強的相關性。然而,每天究竟該吃多少鹽呢?目前尚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攝入1.5克鈉(相當於3.8克食鹽),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2克鈉(相當於5克食鹽),歐洲心臟病學會則建議2.3克鈉(相當於5.8克食鹽)。
  • 超級工程:文明起源的中國標準——從石峁說開去
    【守望家園】  作者:卜 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三十年前,紅山文化遼寧牛河梁祭祀聖地的發現與發掘,為文明起源「滿天星鬥說」的理論提供依據,拉開了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多樣性研究的帷幕;神木石峁古城的發現與研究,是否也能夠開啟新思路
  • [光明日報]「汲古論壇」研討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韓建業教授以「石峁與二里頭」簡要開題,首先將石峁和二里頭置於歐亞大陸體系中進行了定位:石峁在早期東方文化圈、早期北方文化圈交界,二里頭則在早期東方文化圈的核心區域。石峁遺址時間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屬於考古學上的老虎山文化,分布在內蒙古中南部、陝北、晉中北、冀西北。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文明之聲)
    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遠景。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簧成為研究人類遠古音樂的「活化石」   簧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