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號,騎行第六天
從西陽鎮出發,鎮政府旁邊一條鄉道之後就是S223,那是我騎行走過最美的一條省道,比高速公路還要寬敞漂亮。騎行25公裡後到了雁洋鎮,這裡是我騎行路線上的一個節點,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公園就在這裡,我想去看看。只可惜疫情期間這兩個地方都關閉了,又留下遺憾等到下次再來。
繼續前行,沿梅江順流而下,17公裡後來到了鬆口古鎮。
鬆口古鎮,也是這次騎行必來景點。
松口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遊,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繁榮之地,屬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梅州千年古鎮鬆口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之一。鬆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口,交通便利,順梅江而下至韓江可到潮州,汕頭,再乘海輪便可去往世界各地。
跟著導航,我直接就來到了移民廣場
梅江岸邊,一片長條形的廣場靜靜地展現在眼前,廣場的另一邊,是一排古建築,還保留著以前的樣子
移民紀念碑,2013年建成,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修建
鬆口港務所,還有它身邊的枯樹,透露出的是懷舊情感
而這些路牌,表示的是當年遠走海外的客家人離開家鄉的距離
穿過老街,前面就是鬆口火輪碼頭
「松口鎮」是嶺南地區四大古鎮之一,這裡的鬆口港曾是廣東省內河第二大港口,是粵東、閩粵贛交匯地各縣客家先民揮淚下南洋的第一站,客籍華僑根繫於此, 枝遍四海,這個「火船碼頭」(即蒸汽船)因此成為海外華僑記憶中的起點,千年古鎮鬆口現擁有海外華僑8萬多人,歷史上的客籍華僑漂洋過海多由火船碼頭登船,沿韓江轉汕頭直下南洋謀生, 「一條江水向東流,送郎送到火船頭,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站在這個昔日人來船往,如今卻顯得寧靜滄桑的破舊碼頭,聽著江邊婦女隨口唱出的客家山歌,眼前不禁浮現出當年碼頭上客家人即將漂洋過海,惜別親人的場景。
在鬆口的鼎盛時期,火船碼頭附近擁有1000多家商鋪,每天多達300多條船停泊於此,6000多名旅客在這裡登船,正對碼頭的是鬆口老街上的「 松江旅社」,五層高的洋樓樓面上松江旅社,它曾是梅州地區最早、最大的旅店,昔日梅州地區的華僑出洋謀生或歸國返鄉多在此投宿,與火船碼頭共同見證了華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的悲歡離合
碼頭上的雕像,送別的妻子眼裡,都是期盼和憂傷
從明末到20世紀,從鬆口碼頭走向世界各地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有700多萬,而最終能回到家鄉的有幾許?
鬆口古鎮是僑鄉中的僑鄉,至今還有8萬多人旅居海外
華僑們把在國外辛苦賺取的財富帶回或郵寄回家鄉,建起了一棟棟中西合璧的住宅和店鋪,使家鄉稱為富甲一方的樂土
在嶺南四大古鎮中,鬆口古鎮是保護最完好的
走在老街裡,時光會靜止,思緒會悠長
站在梅東橋上,古鎮與江水一色,寫滿了鄉愁
告別鬆口,沿X072往三河壩鎮走,正好遇到修路,還好沒有塵土飛揚,也幾乎沒有車輛,只我一人一車,沿著梅江,看湖光山色,心情好得不得了。
三河壩是紅色旅遊區,當年朱老總領導紅軍在這裡打了一場阻擊戰,為主力紅軍的轉移爭取了時間,後來才有了「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的說法
梅江風光
三河壩,梅江,汀江,梅潭河在這裡匯流後,便是韓江了,順江而下可以到潮州,汕頭
再往上走,有紀念碑。只是我騎自行車無法上去
過大埔縣城,時間尚早,直接去了百侯鎮,那裡也是景區,很多古建築,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