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重視每個人的血緣身份,這一點從中國人親緣稱謂的無比發達上就可以看出來。
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從他出生到死一般處在這樣一個關係網中:
上有:
直系長輩: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多妻制下還有好幾個媽)
旁系長輩:伯父、伯母、叔叔、嬸嬸、姑姑、姑父
母家長輩:姥爺、姥姥、舅舅、舅媽、姨媽、姨夫
中有:
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姐夫、妹夫等
堂兄弟、堂姐妹、堂嫂子、堂弟妹、堂姐夫、堂妹夫等
表兄弟、表姐妹、表嫂子、表弟妹、表姐夫、表妹夫等.
下有: ·
兒子、兒媳婦、女兒、女婿
侄子、侄子媳婦、侄女、侄女婿
外甥、外甥媳婦、外甥女、外甥女婿
孫子、孫子媳婦、孫女、孫女婿
另外,男的結婚上有:嶽父、嶽母等;中有:大小舅子、大小姨子等;下有:大小舅子、大小姨子的晚輩等。女的結婚上有:公公、婆婆(古稱公婆為舅姑)等;中有:大伯子、小叔子、大小姑子等;下有大伯、小叔子、大小姑子的晚輩等。
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的親屬關係錯綜繁亂,複雜無比,讓今天的獨生子們幾乎無法想像。而外國人對親屬關係的稱謂較之中國人來說要簡單多了,比如「uncle」一詞是英語中一個很籠統的稱謂,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夫等郡用它來代指,但是在中國這是絕對行不通,中國人必須用不同的稱渭來識別一個人的血緣身份,確定與自己的親疏關係。比如,伯父、叔叔是本家親屬,最親;舅舅是母親的兄弟,男尊女卑,所以關係稍遠些;姑父、姨夫更遠些,他們與本身沒有血緣關係。
正因為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所以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無不對此警覺萬分,不敢有半點馬虎。而且越是權重位高的人越是重視。比如,皇帝是封建時代天下第一號人物,對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無所畏懼,都敢把它們踩在腳下,然而對血緣問題,他卻從來都不敢馬虎大意,他的後宮是絕對不讓其他男人進去的,只允許那些被閹割了要害的太監(宦官)在後宮中活動。為了保證自己家族血脈的純潔,不惜把別人閹割成畸形人,這是專制制度殘酷性的突出體現之一。這項殘忍的制度別的國家也有,但沒有像中國這樣持續時間如此之久,範圍如此之廣的。最多的時候,例如清朝,僅皇宮中的太監就有近萬人,這還不包括親王家的太監。
中國文化強調親緣關係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識別親屬之間地位的尊卑親疏,更重要的是把具有共同血緣的人納入到同一個宗法家族的共同體之中。在這個共同體之中,人們具有基本一致的經濟利益和政治需要,皇帝利用它可以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各級官吏利用它可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平民百姓利用它可以維持生計(靠家族的力量來謀生)和保護本家族成員等等。
中國人的血親關係不僅把所有具有共同血親的人都凝聚在一起,而且還通過其他關係壯大家族的勢力,比如:姻親、同事、同學、朋友、師生、同鄉、上下級關係等等。所以一個中國人在社會上往往是關係套關係,感情浸感情,層層纏繞,理不清,剪不斷。似乎只有中國人說「血濃於水」,沒聽說美國人、英國人說這句話。由於所有的中國人都被一張龐大的關係網罩住,所以任何人要想辦成—件事情都必須得通過這張網,不在這張關係網之內,事情都很可以說,中國的親屬稱謂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中國人的輩分劃分是最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