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獻君 社科文獻
編者按:
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徐勇教授的多卷本著作《關係中的國家》(第二卷)。《關係中的國家》從社會關係疊加式變遷的角度,對中國的國家和國家治理進行長時段探討,布局宏大、視野開闊、體系完整,是建構中國話語,闡釋中國理論的重要嘗試和探索。
本次出版的第二卷主題為「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制國家」,徐勇教授在本卷中闡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的國家和國家治理超越了血緣關係主導,轉變為地域關係主導,形成超大規模的地域領土國家。維繫這一國家的帝制體系包括以皇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郡縣官僚、行政城市、家戶合體、國法規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因素。與久遠的血緣關係相伴隨的因素在帝制體系中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帝制國家再生產出國家與官吏、士人、農民、商人、軍人之間的關係,並在互動中演化。本卷共十五章,以專題形式探討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晚清王朝時期國家和國家治理進程及內在支配關係。
據悉,《關係中的國家》(第三卷)以「中國的民族與國家的歷史演進」為主題,目前已完成。前三卷約百萬字,第四卷正在準備之中。
作者介紹
徐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田野政治學研究。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中國農村村民自治》《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現代國家、鄉土社會與制度建構》《國家治理的中國底色與路徑》《鄉村治理的中國根基與變遷》《國家化、農民性與鄉村整合》《關係中的國家》(第一卷) 等。
圖書目錄
向上滑動查看
第一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制國家
一 血緣主導地域的王制國家
二 地域主導血緣的帝制國家
三 政治共同體與帝制體系
四 文明共同體與帝制體系
五 民族共同體與帝制體系
第二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皇帝與家長
一 家國同構中的君父
二 家長獨攬式皇權體制
三 家長專斷性皇權運行
四 家族世襲制皇權傳遞
五 終身制皇帝的起源與命運
六 國家與皇室的統分
第三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君臣與皇親
一 孤家寡人與關係權勢群體
二 能做事亦需謹慎的人
三 最貼近亦最危險的人
四 庇護者亦實當家的人
五 同權貴亦有異心的人
六 有合作更有衝突的博弈
第四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法家與儒家
一 秩序建構:專斷性與基礎性
二 以君為主與以民為本
三 以法治國與依禮治國
四 獨尊儒術與法家儒家化
五 天理人慾與儒家生活化
六 血緣關係與政治統治的剝離
第五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郡縣與封建
一 大規模國家的政治聯結難題
二 郡縣制與半封建制的政治聯結
三 帝制體系下的封建困境
四 郡縣體制中的地方自封建
五 與縱橫集權相協調的郡縣體系
六 以封建為名的分權分治
第六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城市與鄉村
一 城市:國家聯結與治理的節點
二 城市社會:等級身份制
三 官府主導的管制型治理
四 鄉村:血緣、地域與農業
五 鄉村社會:扁平化結構
六 鄉村社會的自我治理
七 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與影響
第七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政權與族權
一 政權他組織與血族自組織
二 政權與族權的一體與分離
三 政權與經濟權力互動的豪族
四 政權中固化出身血統的世族
五 與政權體系若即若離的宗族
六 作為政權體系基礎的家族
第八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編戶與齊家
一 分家立戶:國家縱橫治理的基點
二 戶籍:國家身份的平等與差等
三 治之基在戶:戶籍功能
四 編戶:以戶為基點的官治
五 家庭功能:國之本在家
六 家庭制度:上下尊卑關係
七 家庭精神:百善孝為先
八 齊家:以家為基點的民治
第九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國法與親情
一 規範:國法對宗法的超越
二 以皇權為中心的國法
三 家族親情滲透的國法
四 國法對家族親情的維護與利用
五 國「有法」與民「無訟」
六 基於鄉裡鄉親的民間法
第十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忠君與敬祖
一 整合:忠君與報國
二 忠臣出於孝子與盡忠在先
三 忠君報國的政治塑造
四 敬祖如敬神:家國信仰
五 敬祖的層次與儀式活動
六 敬祖的核心價值與其他信仰
第十一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國與官吏
一 官員的特性:事親與事君
二 官員的入職:才能與出身
三 官員的升職:唯賢與唯親
四 官員的行為:秉公與徇私
五 官員的貪腐:報酬與報恩
六 官員的監督:可用與可疑
七 官民間的吏:地方與家族
八 官吏與帝國:支柱與蛀蟲
第十二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國與士人
一 先知先覺者與政治使命
二 士人的底色與政治參與
三 個體主義者與政治逃避
四 知識性團體與政治派別
五 體制性吸納與政治反叛
六 紳士化教養與政治基礎
七 文化傳承人與政治文明
八 士人與帝國:衛道與異見
第十三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國與農民
一 從宗族隸屬農到個體家戶農
二 家戶農的自由與農業文明
三 脆弱的小農與沉重的壓力
四 不得不反與政治行動者
五 造反有理與理的生成
六 放棄「自由」與尋求依附
七 土地稅役制度與農民命運
八 農民與帝國:根基與土崩
第十四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國與商人
一 超越血緣局限:商人的崛起
二 以異己看待商人:抑商賤商
三 以交換看待權力:官商一體
四 以自我看待天下:政治冷漠
五 以行動看待利益:政治表達
六 商人與帝國:突破與依附
第十五章 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國與軍人
一 暴力的正當性:國之大事
二 暴力的壟斷性:君主專屬
三 暴力的功利性:工具主義
四 暴力的制度性:政治效能
五 暴力的私人化:地方家族
六 暴力的民間性:社會武裝
七 軍人與帝國:保衛與傾覆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導讀
文丨徐勇
《關係中的國家》第一卷問世後,引起學界的關注,也有讀者對本書還不太了解。為此,在第二卷出版時,我有必要對本書的構思和貢獻做一個簡單介紹。
01
本書的中心議題
政治學的中心議題是國家。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恩格斯將國家與人類文明進程密切聯繫在一起,認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國家因人而生,而存,而續。而人是有意識的活生生的人,是通過各種關係聯結起來的社會的人,是處於歷史與社會關係中的具體的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為了獲得美好生活,需要善治,因此人們有了對「理想國」的追求。只是這種追求必須從歷史和現實出發,從歷史和現實構成的關係出發,「理想國」的實現建立在對歷史和現實中的關係的深刻洞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由歷史和現實的人聯結而成的「關係國」決定著「理想國」的構造和走向。正是基於此,我專門撰文提出了建構以人為中心的政治學,形成以歷史與社會關係中的具體的人為對象,從事實出發的政治學「田野學派」!
國家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十分困難的問題,是「一個最複雜最難弄清的問題」。國家與國家治理的研究著作已是汗牛充棟。本書的主要貢獻,或者是獨特貢獻,是提供了一個理論和方法,這就是「關係疊加」。其核心觀點是:國家是在人類社會關係中生長、發展和演化的。隨著人類社會關係的不斷擴展豐富,形塑和改變著國家和國家治理;在中國的文明進程中,依次出現的社會關係不是簡單的斷裂和重建,而是長期延續、不斷擴展和相互疊加,由此造成制度的重疊式變遷和政治現象的反覆性出現,並通過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而不斷再生產出新的關係模式。簡而言之:關係構造國家,國家再造關係。
02
本書的主要目的
本書的主要目的便是運用「關係疊加」的分析框架,解釋中國的國家和國家治理是如何長期發展、漸進改變和內生演化的,尋求國家現象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理論和方法的源泉在於事實。人類文明和國家的進程有共同的基點和規律,也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這一結論基於歷史事實。要科學地解釋事實現象,歷史的視角是任何一門科學不可或缺的。恩格斯在談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時特別指出:「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政治學也是如此,以歷史和社會關係中的具體的人為對象的田野政治學更是如此,田野政治學本質上與歷史政治學是一體的。
03
田野政治學暨歷史政治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何重要?
田野政治學暨歷史政治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何重要?從根本上說,是基於人類思想進程及其學術自覺。
在世界文明與國家進程中,中國是在原點上不斷擴展,自我演化,並與外部形成互動的大規模國家。這種歷史的獨特性吸引著無數學人的關注。早在人類思想的第一次大突破的軸心文明時代,中國的先賢們是參與者,他們貢獻出的獨特思想,迄今還熠熠生輝。沒有中國先賢的貢獻,就無所謂軸心文明時代。人類思想的第二次大突破是17~19世紀的思想啟蒙,主題是重新設計一個現代世界。只是這次突破是歐洲國家執牛耳,甚至一方獨大。中國是這次思想突破的缺席者,也失落為消費者。正是因此,那位典型的歐洲中心論者——黑格爾先生以不屑的口吻表達了他對東方中國人缺乏理論建樹的不屑:「在中國人中間,歷史僅僅包含純粹確定的事實,並不對於事實表示任何意見或者理解。他們的法理學也是如此,僅僅把規定的法律告訴人;他們的倫理學也僅僅講到決定的義務,而不探索關於他們的一種內在的基礎。」
毫無疑問,黑格爾充滿了西方的傲慢,但我們也不能不痛苦地接受,這並不完全是偏見。述而不作長期主宰著中國人的思維。第二次思想突破的消費者角色限制著國人的思維,使國人太關注事實現象的描述,而缺乏對事實現象背後的內在基礎和支配邏輯的探索。本書希望在這一方面有所作為!
有所作為首先要去魅。學術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毫無疑問,後人要吸收前人的成果,但先佔原則也會將後人的思維限定在既有的規範之中。那些思想的先行者會以其一個個概念建構起一個「規範的世界」,並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後來者也由於思想的規訓而匍伏在前人思想面前。這種神化很容易造成思想和認識的停滯。而現實世界的腳步一天都未曾停歇過,過往的理論從未曾窮盡對真理的探索。第二次思想突破面臨最大的危機:現實世界並非如「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之所願;思想啟蒙的結果是被啟蒙人的自我覺醒和主體重構,於是有了去魅化和理論的自覺。
恩格斯在講到歷史的進步時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只有野蠻人才能使一個在垂死的文明中掙扎的世界年輕起來。」文明是歷史成就的積累。但是,一種形態的文明長久積累,也會生長出「文明之苔」,覆蓋和抑制著生命活力。非文明的方式或許是激活垂死文明形態的最好方法。學術進步也是如此。學術的訓練是絕對必要的前提,但學術訓練的負效應是受到規制,將人的思維規範在既定的框架內。當一種學術形態陷入不可自拔的貧乏狀態時,或許需要藉助於超越既定規範之外的思維和事實來激活學術生態的活力。
04
關係、關係擴展和關係疊加的理論和方法的源泉來自田野調查
我們這一代人因為歷史原因,沒有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學術積累存在先天不足,但也成就了無拘無束的思維方式。我進入學術殿堂不久,就一腳踏入田野,做極具本土性的農村研究,並以田野調查作為基本方法。最初的調查是不自覺的,只知田野調查是必要的,不知為何調查。只是隨著調查的深入,才有了調查自覺和理論自覺,這就是:一方面要有問題導向,通過田野調查發現事實;另一方面要有理論構建,尋找理論和方法解釋事實。2015年,在之前近20年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我發起「深度中國調查」,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傳統農村形態,之後又擴展到世界農村形態調查。我參與了這一大型調查工程,並在調查中發現歷史的真實的「自然的世界」與人為的建構的「規範的世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從真實的「自然的世界」出發,是學術研究的第一要義,從而也可以實現與原有的「規範的世界」對話。正是基於此,我提出了田野政治學的主張,並獲得了本書理論與方法的來源。
田野調查的對象是人,是佔中國人數最多的農民。農民是活生生的人,儘管長期被人視為「愚昧無知」,但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行為邏輯,或者說是「農民的理性」。田野調查的第一要求,不是高居他們之上,而是從他們的境況出發,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在深度的田野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生活在一個「關係的世界」裡。長期以來,農民被定義為「原子化」,似乎他們生活在真空中。事實是:各種關係將孤立分散的農民聯結起來,並構成農民的行為邏輯。調查中,問農民最願意與誰合作?通常的回答是,「關係」好的人,包括親戚、朋友。當問及生活態度時,不約而同地回答是搞好「關係」。農村社會簡直就是一個關係社會。正是基於此,我們及時調整了調查提綱,將關係作為調查的重點。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我指導博士生寫的數篇博士學位論文,均是研究村莊社會關係的。關係因此進入研究的視野。我為此撰寫了專門的理論與方法的論文《「關係權」:關係與權力的雙重視角——源於實證調查的政治社會學分析》,提出「關係即權力,權力在關係中」的命題。
在進一步調查中,我發現農民的行為不僅為私人性關係支配,還受制於更為豐富的關係。我們的調查分為七個區域,不同區域的村莊形態有著不同的關係構成。總的來說,村莊愈發達,關係愈豐富。在靠近中緬邊境的雲南的一個村莊,我們驚訝地發現,就在數十年前,那裡還是刀耕火種,根本不知道「國家為何物」,更遑論政治關係。而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不僅有了豐富的財產關係,而且「國家就在眼前」。社會發展進程也是關係不斷擴展的過程,由此有了關係擴展的概念。
而在對不同區域村莊調查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那些發達的村莊,也保留和殘存著非常古老的宗族傳統,儘管受到衝擊,但經常死灰復燃,綿延不絕。就在距離發達的廣州市不到100公裡的地方,人們還居住在以祖宗祠堂為中心的村莊裡,其成員資格和行為邏輯的來源是祖宗。我因此撰寫發表了《祖賦人權:源於血緣理性的本體建構原則》的論文。儘管這一論文對於長期為「天賦人權」影響的思維是極大的衝擊,並遭遇爭議,但它是基於歷史事實現象的提煉和概括,要揭示的是殘餘的血緣關係仍然在支配著人們。將人們聯結起來的關係猶如壘疊的土層,由此有了關係疊加的概念。
關係、關係擴展和關係疊加的理論和方法的源泉來自田野調查。當我將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作為研究對象時,很自然地將農村調查中形成的方法論提升為一種更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框架,並發現運用這一分析框架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的國家演化的連續性、突破性和反覆性問題。而在提升為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框架時,前人的著述,特別是馬克思的關係支配國家的思想給予了我極大的啟示,只是他還未提出「關係疊加」的明確概念。由此我將「關係疊加」作為整部著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希望以此提供一個研究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的認識視角、解釋框架和分析方法。
對於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已有諸多論述,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關係疊加」的理論和框架,以此將大量碎片化的、貌似互不相干的事實現象整合到這一分析框架中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明晰化,並從中尋求某種具有規律性的支配邏輯。這也是我最高興且最興奮的事情。我相信,如果黑格爾健在,他會發現,遙遠的東方,已經有人正在試圖超越現象,對事實現象背後的內在基礎和支配邏輯進行探索。儘管這只是初步的努力,但已經讓人有些許自我安慰!愈來愈多的人共同努力,或許正是黑格爾所期許的。
05
本書的結構
學術研究來自問題意識,尋求於學術對話。
本書的第一卷探討的是中國的國家起源和初生的國家形態。其直接的參照,便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在這本書裡,恩格斯以原始氏族社會為基點,確定了國家不同于氏族社會的兩個基本特徵,同時又指出了通往國家的三條不同道路,包括雅典、羅馬和德意志。恩格斯特別強調,「按照居住地組織國民的辦法是一切國家共同的」,但「當它在雅典和羅馬能夠代替按血族來組織的舊辦法以前,曾經需要進行多麼頑強而長久的鬥爭」。與恩格斯所述的三條道路相比,中國的特色更鮮明,這就是當地域性的國家產生之後,氏族血緣紐帶不僅沒有割斷,反而長期延續下來,並深深地滲透到初生國家之中,形成血緣關係與地域關係的雙重疊加。
本書的第二卷要探討的是經歷長期演化和積累,中國變遷為一個大規模的帝制國家,得以超越長期束縛自己的血緣關係,形成一個主要以地域關係為基礎的國家。為了將廣土眾民聯結為一體,產生了以帝制體系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的社會要素。其中的許多制度要素在西方一直到19世紀才出現。中國由此被後人定義為「早熟」國家。儘管「早熟」的概念帶有歐洲中心論的色彩,但它反映了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一度居於世界前列,並得以長期延續。清人惲敬表示:「自秦以後,所行者,皆秦之制也。」(《大雲山房文稿》卷1《三代因革論》)毛澤東認為,「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是血緣關係並沒有因為帝制國家的建立而消散。在馬克斯·韋伯看來,「氏族團體在中國從未崩解,不像在西方,氏族團體早因城市的發展和基督教的緣故而瓦解了」。百代皆行的「秦政法」,究竟有哪些?氏族團體在中國為何從未崩解,它對「秦政法」有何影響?這種地域關係主導下的血緣關係疊加,是如何形塑著中國的帝制國家及其治理的?
本書的第三卷要探討的是帝制中國是如何由多個原生族群聯結為一體,並形成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族共同體。中國的國家起源與國家演化,是在一個多點和多個地域相近的族群基礎上發生的。大規模、多族群的帝制國家是基於兩種結構和原則的融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在這種融合中,民族和國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和一體多元的雙向互動,以族成國和國在族上是其基本特點。中國很早便成為一個大規模的政治統一體,「大一統」成為先賢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這在於民族和地域的多樣性太豐富和太複雜,在這一基礎上實現「大一統」太艱難和太漫長,也使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充滿著複雜性和曲折性。其背後的支配邏輯是民族關係和地域關係的疊加。
本書的第四卷和第五卷所要探討的是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古老中國所遭遇的危機、挑戰、應對和崛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進入一個全球關係時代。「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在以現代性為主導的全球關係時代,中國面臨著雙重危機和雙重使命,一是國家重建,由一個地域性的政治統一體向全球性的政治統一體轉化;二是以重建的國家進入全球關係時代。由此使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也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是這一大變局發生於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國家裡,且古老傳統並不只是大變局的負資產,當然它也會深刻制約著大變局的歷史進程。只有從全球關係和國族關係的疊加中才能深刻地認識這一變化的偉大性、艱難性和複雜性。
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著重於解釋。當將國家置於關係結構中分析時,我們的學術態度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種理解和解釋。人文社會科學不可能不受所處時代的影響。中國學者成為人類思想第二次大突破的缺席者,在於中國是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第二次大突破的遲到者和被動者。這一角色使許多中國學者更多的是學習者、模仿者,對中國的傳統更多的是批判者,甚至是一種「苛責」者。而隨著國力的翻轉,又有可能走向另一極,由自卑到自大,將對中國傳統的「溫情」放大。我們很幸運的是,見證了中國的崛起過程,切身體會到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深層結構,可以平心靜氣地了解中國和解釋中國。馬克思關於「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的觀點對後人的影響甚深。要改變世界必然會首先評價世界是否合理公正,價值問題不可規避。但馬克思並不否定「解釋世界」,而且只有科學地解釋世界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基于田野調查,基於客觀關係研究國家,可以更好地解釋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進程,可以使我們發現: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受制於各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關係;只有從客觀關係構成和變化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國家演化和國家治理的變化性、複雜性和曲折性;也才能深刻理解如恩格斯所說的,構成國家的人們在找到代替舊辦法,創建新的關係形態以前,「需要進行多麼頑強而長久的鬥爭!」
本來我是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而理解本書,只是為了讓讀者能更快和更明晰地了解本書的寫作意圖,所以在本卷做一說明。但願讀者在閱讀中有更多的自我認識!
策劃:夏文釗
編輯:路 紅
審校:黃金平
原標題:《徐勇丨關係中的國家(第2卷):地域—血緣關係中的帝制國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