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網,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餓死不敲寡婦門,窮死不挖絕戶墳」。至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弄明白,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餓死不敲寡婦門
寡婦一語出自《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寡婦也稱遺孀、未亡人。一般指死了丈夫的婦人。
我們都知道男人是家庭的頂梁柱,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而一旦已婚婦女死了丈夫,那麼,家庭生活就會處於窘迫之中,僅靠一個婦女是很難讓家庭有豐厚的收入的。
那麼,既然寡婦家庭的生活很困難,還怎麼能夠去她們家裡討飯呢?即便她們有善心,但她們也無力施捨啊!因此,在古代的時候,當乞丐得知某個家庭是寡婦獨居時,寧肯自己餓死,也不會去寡婦家敲門討飯。
另外,農村還有一句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如果一個陌生人去敲寡婦家的門還有可能遭人誤會,從而引禍上身。
在漢朝的時候,就發生過一個乞丐不知就裡,去寡婦家討飯被打的事件。
據說,有個乞丐天黑時來到一個小山村裡乞討,因這個乞丐不知道村頭上的一戶家庭是寡婦獨居,便敲門討飯。可誰知乞丐敲門的一幕竟然被寡婦丈夫的弟弟看到了,而寡婦丈夫的弟弟誤以為這個乞丐是敲門調戲自己嫂嫂的,便不由分說對乞丐暴打了一頓。結果將乞丐打斷了一根肋骨。乞丐不但沒有討成飯,反而挨了一頓打,豈不是很慘嗎?儘管寡婦丈夫的弟弟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後對乞丐進行了賠償,但乞丐卻遭了大罪,受了皮肉之苦呢!因此,這也是「餓死不敲寡婦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元朝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中有這麼一段臺詞:「你既與了我休書,我和你便是各別世人。你知道嗎?疾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你若再上我門來,我掌摑你這廝的臉。」這句臺詞的意思是說,離過婚的丈夫因遭遇暴雨便來到前妻家避雨,但前妻卻堅決不讓前夫進門,前妻聲稱:你既然將我休了,咱們倆就成為了陌路了,你是不可以來我家避雨的。如果你再來我家,我一定會打你的臉。我們可以想想:離婚的前夫都不能夠登前妻的門,那別人就更不能隨意敲寡婦的門或進寡婦的門了。
二、窮死不挖絕戶墳
絕戶出自《北史·李孝伯傳》中,在這個傳記中有這麼一句話:「時人多絕戶為沙門。」所謂的「絕戶」就是指家庭已經沒有後人。
沒有後代的家庭是很悽慘的,恐怕連一個上墳的人都沒有,因此,會使所有人為之慨嘆。作為盜墓賊來說,也會動了惻隱之心,寧肯自己無墓可盜,寧肯自己窮死,也是不會去盜竊絕戶的墓葬的。這就是「窮死不挖絕戶墳」的由來。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俗語的大概意思。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明白了這句俗語的大概意思。由此看來,無論是乞丐還是盜墓賊,都需要有一定的規範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