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

2020-11-09 鐵木君
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榮格

01.
糾正別人的後果

往往是兩個人都受傷

你好,我是鐵木君。

我們都討厭被強迫。

即使我們知道TA是對的,對方是為我們好。

牙膏為什麼非得從中間擠?
胡蘿蔔對身體好,可我就是不喜歡吃;

我覺得中醫特別管用,你憑什麼說它是偽科學?

但是,我們也同樣害怕被拒絕。

當別人不能領情的時候,我們感到受傷和委屈:

說了多少次了,為什麼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機呢?
聽我的,一定要把錢放在餘額寶……

你可不可以為了我和你自己,把煙戒掉?

這樣的場面,在我們的人生中不斷上演,讓我們苦惱不已卻又習以為常。


大多數人,都有喜歡糾正彼此的傾向,尤其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

但事實上,對我們來說,很多「糾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

沒有人願意被說服。

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

當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時,邏輯和事實變得不再重要,情緒最終佔了上風。

這導致了問題的擴大化,最終從觀點層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擊上。

「我怎麼會認識了你?」、「從來沒見過你這種人」……

我們花光了力氣,不僅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還帶來了痛苦和敵對——

雙方都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進而導致了關係的疏離。

02.

為什麼人們總是想糾正別人?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人性上有一個弱點:

因為注意力的有限,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個實驗,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地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鬥牛場面。

結果是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鬥牛的場面。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選擇性注意


這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行為和認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動駕駛一樣省時省力,一方面卻也帶來了認知上的局限:

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進而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

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認為別人錯了。

因此,我們認為的不容置辯的事實,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實

當我們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場上,你會發現他一直堅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沒有錯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比的就是誰更有辯論技巧,誰的氣勢足、嗓門大、體力好。

有效溝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03.

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人
更喜歡說服和控制別人

我們在家庭關係或者親密關係中,常常碰見控制欲很強的一方。

一個嚴要求的媽媽,一個高標準的男友/女友。 

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咄咄逼人,主導了關係的支配。

但事實上,這些關係中看起來強勢、施壓的一方,其實依賴於弱勢、承壓的一方。


正是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會施加給對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別人的改變,來讓自己心情變好。

因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得控制你。
我不允許你拒絕,因為我會生氣。

只有你變好了,我才會感覺良好。

他們需要從對方的回應裡,獲得情緒的穩定和人格上的認可。

他/她一邊要求你,一邊關懷備至地對你好,正是如此。

不僅是親密關係中。

在很多關係和場景裡,人們都會通過去說服他人,來收穫安全感和信任,維持住自己的情緒。

這是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表現。

這裡要提及,一個個人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概念——「穩固的自我」

它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就像同樣是失戀被甩,有的人會久久地處於情緒的低谷,不斷地否定自己「不夠好」、「配不上」;而有穩固的自我的人,知道只是因為不合適,更容易走出失戀的陰霾。

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

別人將不再是維持情緒穩定的「工具」,我們也獲得了情緒獨立

04.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
每個人都想按自己的意願生活

人都是討厭被外力改變和強迫的。

因為他的內部,有自己的價值觀,需要去捍衛。

價值觀,是一個人賴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讓我們可以活得有尊嚴、有安全感。

假設一下:

有個人突然衝過來,對你說: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險,我幫你把撞倒,不用謝我。

你會怎麼想?

是不是會覺得他是個神經病?你感受到了威脅和恐懼,於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屋子。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人際關係都不相同,影響了這個屋子的外觀和內飾。

強迫別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隻青蛙,想要邀請一條魚到陸地上做客一樣。

即使陸地上的世界,比河裡精彩百倍,這也是這條魚承受不起的。

他只想逃離。求救。封閉自己。守住自己的領地。

他要保護住內心的那個自我,只有這裡,才能感覺到安全。


讓一個人活在自己的價值觀裡,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

即使它有對也有錯。

你不需要認同,但你得接受這個現實。

一味想控制結果和關係的人,就像抓著一把沙子,抓得越緊,只會流走的越多。

就像叔本華說的:

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衝動,儘管我們這樣做出於好心。

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別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改變,並非是不可發生的。

只能這個過程,只能從內部開始,無法從外部強行打破。

他人不想改變,你越用力,只會讓別人越反感。只會讓人感受到牴觸和難堪,修建起更高的心牆,抵禦你可能的侵犯。

如果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有較強的控制欲,總是因為無法改變環境和他人,而帶來壞情緒,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

可以利用史蒂芬·科維的「擔心圈和影響圈」理論,來為我們所用。

這種理論提到,我們會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擔心,但是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只會帶來無謂的擔心。

這時,我們畫出一個擔心圈,把我們無法實際控制的事情(別人的情緒、早高峰堵車)丟進裡面,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

我們再畫出一個影響圈,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能力上的短板、起床時間),放在裡面。

踐行後你會發現,你對他人和環境期待的越少,你的自由和快樂就越多。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生活真的會明朗很多很多。


05.

寫在最後

我們都可以在自己設定的世界觀裡活得很好,但人與人相處總會有分歧。

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終將明白:

「成熟的一個標誌,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成長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時,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說個三天三夜。

現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頭而走。」

尊重永遠比控制容易。

而改變自己,是改變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

改變他人的途中,遍布荒漠和苦海;改變自己的路上,收穫的是幸福和豐盛。

-END-

鐵木君說:

文章的每個字,都是我用心敲出來的,只希望對得起每位關注我的人。

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們也在為人生「拼盡全力」。

相關焦點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
    其實,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02 人之所以區別動物就在於自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學會克制自己?因為,人是有欲望的,而人類所有的艱辛努力都是靠克制和管束才能成就的。我們很多人會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別人,毫無克制的表達「我這是為你好」的想法。其實,這種近似控制欲的行為就是一種欲望。而在這些欲望的背後,是我們缺乏共情能力的體現。
  • 【英語訓練】: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We all hate being forced.Even if we know TA is right, the other side is for our good.Why does toothpaste have to squeeze from the middle?
  •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
    作 者:劉潤 來 源:劉潤(ID:runliu-pub) 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向下兼容,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
  • 自律,也許成為了現在最常見的詞了,那麼成年人的自律又是什麼呢
    我想今年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最常見的詞語就是自律了。好像只有你自律了,你的學習就不再是問題了,那麼成年人的世界,自律又代表著什麼?其實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終究還是不同的,不要強行的融入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圈子,不要強行給別人灌輸自己思想,不要強行去勸誡一個和自己認知不同的人,不然最後的結果你不僅會懷疑人生,還會惹上一身騷。只要你經歷些了什麼,你就會發現,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這種欲望。
  • 最高級的自律,是從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開始的
    最頂級的自律者,不會過分去糾正他人的欲望;正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向下兼容。朋友A常年習慣了不運動,面對他人的質疑聲,她總能委屈地說自己是因為「年紀大了」才淪為此。面對這樣的自圓其說,常年在外企上班的朋友B實在看不下去了,說:「運不運動和年紀無關,長期的懶散不運動,導致大腦已經對這一習慣產生標籤,想要改變,不是沒可能。
  • 成年人的自律,是克制住想要改變他人的衝動
    本想著她也是好意,我不去的確怪不給面子,正在猶豫時,她說了句:「你怎麼這麼嬌氣,你不來以後你結婚的時候,我也不來。」我這暴脾氣突然就上來了,直接回懟:「就是這麼嬌氣,你愛來不來。」後來想想或許她也只是隨口一說,本意還是好的。只是她越強行改變我,潛意識就越支配著我:偏不。
  • 最頂級的自律,就是這樣……
    成年人煩惱極多,生活想要過得去,還是靠自律。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別人的觀點是基於自身認知延伸出來的,很多時候是無法改變的,在不同觀點、角度甚至思維模式中都是不同的。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認知,每個人看到的都是真實世界很少的一部分。井底的青蛙認為井就是整個世界,天空就只有井口這麼大,你和他說,世界很大,出來看看吧。
  • 這樣真的很沒禮貌,成年人在喝茶時的大忌是什麼?
    而有句話叫做: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欲望。年輕人最煩長者,煩的是長者總是要對年輕人的生活指指點點,以過來人的姿態,憂心忡忡,說教沒完。那麼這跟喝茶時大的大忌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跟當下情緒有關。貿然中途插話去糾正主泡人,很容易打亂主泡人的一個完整的情緒。特別影響整個品茶的進程。其次喝茶本就是清心雅淡之事,欲望太盛,克制不住自己要糾正別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禮貌的時候,何況喝茶本就是講究「和、敬、清、寂」。茶桌禮儀才是成年人喝茶時的大忌。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會克制欲望,原因是父母沒進行格物教育
    有一句成語叫格物致知,意思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但是這個格物教育用在教育上就不是這個意思,格物的意思就是不會克制自己的欲望,格也有去掉的意思,就是不會把物品去掉,什麼都想要擁有。
  • 克制欲望。
    別人比高低」,最後把自己氣的夠嗆。有一些欲望,心底裡我們會覺得不好,阻礙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因此就需要去克制和糾正它,欲望的產生,本質是一種「調解狀態」,維持心裡的「內平衡」的過程。當自己在某個時刻堅持不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欲望會不會驅使自己前行呢?這就是全局角度的思考。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
    就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到最後卻發現「什麼都做不好」,這本就是「欲望」在作怪。有一些欲望,心底裡我們會覺得不好,阻礙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因此就需要去克制和糾正它,欲望的產生,當自己在某個時刻堅持不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欲望會不會驅使自己前行呢?這就是全局角度的思考。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人人都應該學會,用需求分析法去拆解欲望,用假設法來疏通欲望。在感情,事業,生活消費方面,每個人都有欲望,只是欲望的大小不同,克制欲望的場景不同,所以才有了我們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邊見過多數的女生:看到別人背著名牌的包包,自己也想要,最後發現如果拿出一筆費用去購買,這個月就會過得拮据。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也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從人的角度來看是「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它是一切動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愛與不滿足」。欲望過於「膨脹」會減少個人的幸福感,比如在農村鄉下,我們經常看到的鄰居之間「常與別人比高低」,最後把自己氣的夠嗆。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遠離槓精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要和槓精爭輸贏。— 1 —為什麼不要和槓精爭輸贏?通過這2件事,我得到最深刻的一個體會就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要和槓精爭輸贏。這就是立場。不要和有位置和利益相關的立場辯論。這就是為什麼說: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為什麼?因為小孩子沒有位置和利益。
  •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戰勝別人更重要
    克己復禮,是一個成語,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還是很容易的,克,就是克制,復,就是實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這個禮,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禮貌、禮儀,而是周代的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禮樂文化,是華夏民族重要的基礎,人們要通過禮來克制自己,使自己達到「仁」的境界。克己復禮原文出自於《論語·顏淵》顏淵問仁。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遠離槓精,遠離鍵盤俠
    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女孩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北大考古專業,卻沒想到被網友送上了熱搜:說什麼專業選虧了,孩子真傻,選這麼冷門的專業,白瞎了這麼高的分數。今年全江蘇省文科第一名,因為歷史選修的等級為B+,而與清北復交等名校無緣,被稱為「最慘高考狀元」的白湘菱,拿百萬獎學金去讀港大金融類專業
  • 自律的本質是壓抑欲望?心理學家淺析自律的真正意義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自律其實並非是從現代社會開始流行的,早在古代時期,人們便懂得自律的重要性,禮的出現便是最好的論證。在遠古時期,大家迫於生存的需要,沒有辦法考慮自身約束,只想著如何能生存下去。
  • 電臺FM:成年人在感情中最大自律就是及時止損
    【周讀書社】成年人在感情中最大自律就是及時止損04:11來自周讀書社文章丨聲音 來源:慄子聽說,成年人的離開都是悄無聲息的。如果你不幸被鱷魚咬住了一隻腳,而你試圖用手去抗爭以拯救你的腳。那麼,鱷魚便會同時將你的手腳都咬住。這個時候活命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一隻腳。感情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放棄身邊熟悉的那個人,可能比砍掉手腳還要痛。
  • 安慰別人時頭頭是道,克制自己時卻困難重重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無奈的事實,那就是:當我們安慰別人時,我們的思維就特別敏捷、睿智,上知天文、下談地理,我們犀利的言語能把一個消極受挫的失敗者安慰的鬥志昂揚,精神百倍,但是當自己遇到失敗、挫折變得消極、低沉時,我們自己卻總也說服不了自己,勸說別人的滿腹經綸在自己身上全部失去了作用
  • 成年人最大的無奈,就是「沒錢」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忽然發現,自己越活越庸俗,甚至俗不可耐,別人要你做什麼,你首先關心的是錢,而不是有什麼成績。工作,也要討價還價,不能總是講奉獻精神。買東西,也變得小氣,學會了和別人討價還價。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成年人最大的無奈,就是「沒錢」,即便使出了渾身解數,依舊無法改變窮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