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小心求證、仔細調查,只有大膽設想、妄自判斷。自新冠疫情在美國大面積傳播以來,隨著一些外媒想當然地猜測「病毒源於吃野味」、一些政客粗暴地尋找公共衛生危機「替罪羊」,攻擊中國、歧視亞裔之現象愈演愈烈,無數亞裔美國人深陷「永遠是外國人」的偏見和失望之中。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數亞裔美國人倍感無助。從美國東西海岸到內陸地區,都發生過亞裔和亞洲留學生在公共場所遭口頭騷擾乃至踢打推搡等攻擊事件;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反亞裔話題。據美聯社20日報導,疫情期間,亞洲食物和亞裔商人遭受經濟衰退、種族歧視雙重打擊。中國人被美國網友描繪為「野味吃客」,沉寂已久的「亞洲食物骯髒說」捲土重來,很多餐館倒閉關門。在洛杉磯唐人街,倖存下來的商戶仍是四面楚歌:有的外牆總有擦不完的「抹黑」塗鴉;有的總是接到騷擾電話,胡亂訂餐,只是為了浪費老闆的時間和金錢;有的送餐員直接遭客戶吐口水……
亞裔的種種遭遇並不太讓人意外。回望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種族關係向來脆弱,種族主義從未消失。在流行病期間或危機時刻,美國當局把移民當成替罪羊,煽動仇外、排外言論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19世紀50年代,德國和愛爾蘭移民曾因黃熱病橫遭指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俄國猶太人和墨西哥人先後因斑疹傷寒遭遇歧視;20世紀初,華人因舊金山鼠疫遭當局驅逐;20世紀80年代,海地移民因愛滋病病毒受到汙名化。而今,疫情之年,川普政府的應對失誤一覽無遺。於是,他們故技重施。
自3月以來,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無視世衛組織警告,不斷歪曲事實,屢屢給病毒貼上中國標籤,甚至炮製「實驗室洩毒說」。3月7日,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福克斯採訪時提到「中國病毒」。隨後,推特上「中國病毒」一語的轉發量增加了650%。3月9日,美國保守派媒體上的此類用語增加了800%……而正是這些與病毒一樣危險的措辭,對美國人如何看待亞裔產生了深遠影響。
「儘管過去十多年,美國社會反亞裔的偏見一直在穩步下降,但在歧視性言論煽動下,這一趨勢在幾天內逆轉。」美國《健康教育與行為》雜誌的一份報告指出,人們潛意識中的刻板印象被點燃,更相信亞裔美國人「永遠都是外國人」,更容易對亞裔表達敵意,甚至訴諸暴力。
病毒究竟從哪來?這似乎是問題的本源。研究人員發現,美國的大多數病例是從歐洲而不是亞洲輸入的。本月中旬,美國疾控和預防中心的新報告指出,早在去年11月,新冠病毒就在義大利傳播。當時一名4歲男孩出現呼吸困難和皮疹等症狀,專家的回顧性分析發現,其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此外,今年6月,義大利國家衛生研究所發表報告稱,米蘭和都靈的汙水系統去年12月中旬就存在這種病毒,比中國報告的首批病例早了兩周。
然而,對於這些逐步揭開的科學判斷,美國一些政客和保守派媒體不願等、也不想聽。他們一心想的是,如何利用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的長期偏見,如何借題發揮,火上澆油,以轉移抗疫失誤的指責。他們讓一部分美國人不假思索地將疫情歸咎於中國,讓種族主義這棵古老毒株從地窖中重新崛起。
幸好,美國亞裔因疫情遭遇的種族歧視迄今仍是零散的,未形成規模或「浪潮」。與此同時,反對疫情種族主義的行動也在進行中。美國國會眾議院9月通過一項決議,譴責「所有形式的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反亞裔情緒」,包括「中國病毒」提法。《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刊登了大量譴責亞裔歧視的文章。在紐約等地,地方政府開通熱線電話或發布公告,鼓勵民眾舉報種族仇恨犯罪線索。
與此形成對比,川普政府仍無動於衷。美國疾控與預防中心曾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暴發期間成立打擊歧視行為的工作組,但它尚未宣布針對新冠疫情的類似行動;美國司法部也沒有表態,是否會像2001年「9·11」恐襲後保護南亞和中東裔那樣,作出快速反應。又或者說,這屆即將卸任的政府已無心修補不斷撕開的社會裂痕,更無力扭轉急轉直下的兇險疫情。
「我們生活在一個失敗的國家。」美國《大西洋月刊》曾這樣評價疫情肆虐中的美國,「不是病毒擊垮了美國,是它揭示了早已垮掉的美國。」如今,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拜登——這位舉著反種族歧視旗幟上臺的總統,他能否扭轉美國的「失敗」?能否將赤裸裸的種族主義重新壓回黑暗地窖?能否讓生活在美國的無數少數族裔走出無力、無助的漩渦?可能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