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悄悄來臨,又是孩子一年一度的「補鈣」 狂歡節!各大鈣劑商家也是牟足了力量,宣傳春季補鈣!
「春天不補鈣,錯失一整年,要想長得早,全靠鈣來帶」」,在各種文案的轟炸之下,很多媽媽覺得,仿佛春天不給孩子補鈣,就會使得孩子生長落後,自己也會覺得對不起孩子一般。作為老母親的你沒有這種感覺呢?反正小編是有的!
寶寶缺鈣症狀那麼多?哪些是真的?
經常有媽媽在後臺留言問,自己寶寶晚上愛哭鬧,睡不安穩、或者愛出汗、枕禿,這到底是不是缺鈣?
嬰幼兒缺鈣的表現,根據月齡有所不同,媽媽不要再稀裡糊塗,干著急啦!
6個月尤其3個月以內,由於神經興奮性過高,主要表現出神經精神症狀:
1)寶寶常常不明原因哭泣,不容易入睡,就算入睡了也容易驚醒;夜間睡覺時易出現夜驚、夜啼、即使室內溫度不高,孩子夜間易多汗。
2)白天煩躁、哭鬧不安;
3)甚至有些不便會 手足搐搦、喉痙攣、腸痙攣、驚厥等反應。
4)枕禿也較常見
6個月以後至2歲:影響骨骼發育
1)方顱、囟門遲閉、桌球頭顱;
2)出牙遲(在十個月後開始長牙)、牙齒參差不齊或增加齲齒風險
3)缺鈣嚴重的甚至還可能引起雞胸駝背、手腳鐲,雞胸、漏鬥胸、串珠肋、肋緣外翻,出現「O」形腿等等、O型腿、X型腿。
左圖:肋緣外翻;右圖「雞胸」
4)長期缺鈣導致骨骼出現生長性酸痛,生長遲緩、身高不增,易發佝僂病。
如果說寶寶已經出現了枕禿,其實也不一定是缺鈣,要也可能是寶寶後腦勺與枕頭不斷摩擦所致;寶寶夜間愛出汗,也可能是室內溫度太高所致;寶寶夜間啼哭,可能是孩子正在經歷腸絞痛或者其餘身體不舒服所致!
當寶寶出現以上症狀,只能說孩子是疑似缺鈣,不能僅僅根據上述表現來判定,不要莽然補鈣!
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準確的方法是帶孩子去醫院就診,進行微量元素檢測,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需要補鈣,避免錯過寶寶補鈣黃金期!醫學界把嬰幼兒期稱為「補鈣的臨界期」,過了臨界期,即使補充再多的鈣,也不能使嬰幼兒已經落後的機體組織重新發育至正常水平。
寶寶過量補鈣,限制孩子身高及腦部發育!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在《兒童微量營養素缺乏防治建議》中指出:「鈣補充劑量以補足食物攝入不足部分為宜」,即缺鈣才補,不缺不補,缺多少補多少。不建議家長沒事給孩子隨便補鈣!
寶寶短期內口服過多的鈣
多餘的鈣大多會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增加寶寶胃腸的負擔,可能會導致厭食、便秘、消化不良等較輕微的症狀。寶寶長期過度補鈣,將會產生以下危害:
導致寶寶骨骼過早鈣化,骨骺提前閉合,寶寶骨骼發育停止,使孩子生長生長受到限制,適得其反,限制孩子長高!導致寶寶軟骨過早鈣化,前滷門過早閉合,形成小頭畸形,甚至影響孩子大腦發育。腸道中過多的鈣會抑制鐵、鋅等二價離子的吸收,造成繼發性的 缺鋅和卻鐵,並導致寶寶免疫力下降、厭食、生長緩慢、貧血、疲乏等。
微量元素檢測,國家不是叫停了嗎?
有些媽媽看到這裡,也會會問,不是說2013年國家便禁止孩子進行微量元素檢測了嗎?而且據說並不準確啊?
這裡家長要明確一個概念,診斷性檢測跟體檢性檢測的區別!
早在2013年,國家衛計委就已經下發通知,對於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做出了指導和建議。文件的態度很明確:微量元素檢測不宜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我們知道寶寶在3歲前要進行8次體檢,而6月齡的體檢時,很多醫院之前會給孩子進行微量元素檢測,經有一段時間,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存在過多、過濫的問題。
各種不負責任的宣傳,使家長甚至許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都把微量元素檢測當成常規項目,當成是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的依據和標準。因此2013年國家禁止的是此類微量元素檢測!
而像是很多嬰童店的微量元素自測儀,更是不靠譜的!不科學的!
家長尤其不能相信那些以賣產品為目的的「免費檢測」。小編隨便一搜,網上幾百元就可以買到這樣的機器,同一臺機器竟稱可以檢測心腦血管、多動症、乳腺、男科等300多個項目,開什麼玩笑?!要查也不是這樣查的。
但是如果孩子存在缺鈣的疑似表現,經專業兒科醫生評估後,才有可能需要進行微量元素檢測。此時進行的是診斷性檢測,檢測數據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化驗結果作為輔助參考,所以診斷性檢測是有必要的!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微量元素檢測,也不要過度排斥,需要分情況來看待!若孩子確實存在疑似缺鈣症狀,就要及時就醫檢查!結合寶寶的餵養情況,身體狀況多方面進行判斷。
寶寶常見缺鈣的原因有哪些?
1、母親妊娠期鈣攝入不足:
孕期很多媽媽由於過度控制體重,導致飲食不均衡,易出現胎兒缺鈣的情況,寶寶如果從媽媽體內無法獲得充足的鈣,容易出現先天性缺鈣,進而出現先天性佝僂病,或者早產/低出生體重、雙胎/多胎等,致使胎兒期鈣儲存不足,造成嬰兒出生早期鈣缺乏。
2、寶寶飲食中鈣不足:
母乳鈣磷比例合適,吸收率高,當母乳不足及離斷母乳後未用配方奶或其他奶製品替代,幼兒期膳食中缺乏奶類等高鈣食物,孩子偏食、挑食,則是導致孩子鈣缺乏的重要因素。
3、嬰幼兒時期鈣需求較大:
2歲以下嬰幼兒、青春期少年,因生長快速,骨量迅速增加,對鈣的需要量相對較高,是鈣缺乏的高危人群。
孩子在長個期間,如果攝取的鈣只能滿足骨長長的需要,就無法滿足骨長粗的需要,其結果只會使孩子加入「豆芽菜」的行列,四肢細長,弱不禁風。因此,生長發育快的個子高的孩子更需要補充足夠的鈣,才能充分滿足骨骼長長和長粗的雙重需要。
4、維生素D攝入不足:
維生素D是影響鈣吸收的主要因素,它能促進腸黏膜細胞中鈣結合蛋白的合成,從而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當缺乏或任何原因影響活性維生素D形成時,都可導致小腸對鈣的吸收降低,造成缺鈣。
嬰兒期由於母乳中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無法通過乳汁傳遞給孩子,因此孩子若不及時補充維生素D製劑或者曬太陽不足,則容易導致嬰兒缺乏維生素D,從而降低鈣的吸收,導致缺鈣!
2歲以內寶寶很多情況下出現缺鈣的症狀,並不是缺鈣,主要是維生素D攝入不足。因此有的媽媽也會發現為何給孩子補充鈣劑,孩子依舊缺鈣,其實主要就是沒有及時補充維生素D。
5、寶寶患腹瀉、胃腸道疾病時,腸道鈣吸收利用不良,也容易引起鈣缺乏。
6、食物搭配不合理,降低鈣吸收。
很多媽媽發現,為何給孩子補了鈣劑,但是孩子依舊缺鈣,很有可能是媽媽的打開方式不對!
有的媽媽將鈣劑與牛奶或米粥、米湯混在一起給孩子補充,原以為此方法可以增加吸收,但是牛奶或米粥、米湯中漢語大量植酸,因此與鈣劑同時服用時會形成不溶性植酸鈣,降低鈣吸收。
有的時候媽媽在給孩子補鈣時,誤將蝦肉、豆腐等含鈣豐富的食物與菠菜、雪菜、莧菜、空心菜、竹筍、洋蔥、茭白、毛豆搭配在一起,這些食物中都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容易與鈣元素結合而影響吸收。
不同月齡寶寶對鈣的需求:
鈣對於寶寶成長非常重要,但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補鈣。因此,家長們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寶寶需要補鈣嗎?需要補多少鈣?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中,需要的鈣攝入量是不同的。
0~6 個月的寶寶,每天需要鈣 200 毫克;6~12 個月,每天需要 250 毫克;1~3 歲每天需要 600 毫克;4~10 歲,每天需要800 毫克。如果從日常飲食中不能獲取足夠的鈣,就需要補鈣。孩子1歲以後的兒童每天攝入的鈣不足300毫克,就會導致佝僂病,無論機體維生素D是否缺乏。
不同月齡嬰幼兒如何科學補鈣?
胎兒期補鈣:強調食物補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南》推薦孕媽媽每天應攝入 1200 毫克的鈣質。如果此時孕媽媽體內鈣質不足,腹中寶寶會本能地從媽媽骨骼中吸收足夠的鈣質,這樣可能會造成孕媽媽骨質疏鬆。
因此,孕期應該多吃含鈣豐富的食品,尤其是孕晚期更要注意補鈣,吃一些牛奶、酸奶、豆製品等含鈣豐富的食品,同時也要兼顧到維生素 D 的補充,因為維生素 D 可以促進鈣的吸收。
0-6月齡:保證奶液量充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嬰幼兒營養指南》,嬰幼兒0~6個月時,純母乳餵養能為嬰兒提供充足的膳食鈣,無需額外補鈣,此時重點是補充維生素D。
研究發現,每1000ml母乳中含鈣約340 mg,此時寶寶每天鈣僅僅需要250mg,此時寶寶只要每天喝母乳600ml左右或配方奶600-800毫升,便可滿足身體對鈣的需要。
中國營養學會指出嬰兒生後2周應攝入VitD 400U/d至2歲。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後即應補充VitD 800~1000U/d,3個月後改為 400U/d。
VitD補充應包括奶粉、日光照射、VitD製劑、VitD強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
由於維生素D無法通過母乳傳遞給寶寶,因此母乳餵養寶寶出生後2周開始每日攝入 400IU/d的維生素D製劑;
奶粉餵養嬰兒如果每日攝入1000ml配方奶,可攝取VitD約400IU,滿足寶寶機體所需,奶量不足1000ml嬰幼兒,若不經常曬太陽,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製劑;
若嬰兒每日攝入500ml配方奶,可攝取VitD約200U,加之適當的戶外曬太陽(尤其是夏季戶外活動較多時),可不必另外補充VitD製劑。
戶外曬太陽指導家長攜帶嬰兒儘早戶外活動,照射的時間要逐漸延長,可由十幾分鐘逐漸增加至l小時,最好曬一會兒到蔭涼處休息一會兒,逐漸達1~2h/d,儘量暴露嬰兒身體部位如頭面部、手足等。
6-12月齡:及時添加輔食
1)每天保證大約600毫升的母乳或配方奶攝入
2)六個月後合理添加輔食,應注意合理搭配米糊或嬰兒麥片、蔬菜、豆類、肉類、奶製品(酸奶、奶酪)等,六個月到九個月時,每天2-3次輔食,九個月到十二個月時,每天3-4次輔食。
3)依舊強調維生素D的攝入,每日保證400IU單位!
母乳餵養的嬰兒建議每日攝入 400IU/d的維生素D製劑;奶粉餵養嬰兒此時奶量約為600-800ml,可獲得200IU維生素D, 建議多曬太陽,多進行會外運動,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製劑。選擇適當的曬太陽時間段。一般來說,時間以上午6時~10N為宜,此時陽光中的紅外線強,紫外線偏弱,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下午4時~5N紫外線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增強體質,促進骨骼正常鈣化。
1-4歲寶寶:保證牛奶供給+合理飲食搭配,無需額外補鈣
100ml配方奶可提供100~120mg鈣,1-2歲的孩子的鈣需求大約為每天到600毫克,保證孩子每天有2杯奶,約500ml奶液,足以滿足幾乎所有孩子的鈣需求。
多給寶寶安排豆製品、魚類、蝦肉、芝麻醬等富鈣食物;每天要保食物證種類豐富, 營養均衡,即可滿足鈣的營養需求,不必另外補鈣。
但是若是孩子出現了挑食、偏食或者不愛喝奶,就要警惕孩子鈣質攝入不足,可結合孩子身體變化,判斷是否需要補鈣!1歲以後是孩子最易出現缺鈣的時間!
補鈣期間最好把蔬菜放到熱水中燙一下,或是在飯前2小時或飯後1—2個小時服用鈣製品或鈣劑,這樣可使鈣被體內更好利用!睡眠時寶寶對鈣吸收較力最佳,因此補鈣可以放在睡覺前。
鈣劑五花八門,如何選擇更安全?
關於孩子補鈣的營養品真的是五花八門,從最初80年代無機鈣,到90年代的有機酸鈣;再到21世紀初的乳鈣和植物鈣(多為海藻鈣),鈣劑的發展也是經歷4代的革新,那麼問題來嘍,很多媽媽糾結於我到底該選擇哪一種?
其實鈣劑的選擇一般取決於含鈣量、吸收率、安全性、口味,最後是性價比!
無機鈣,主要有氯化鈣、碳酸鈣、碳酸氫鈣、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磷酸氫鈣等
優點是含鈣量高,但水溶性低,溶解需要消耗胃酸,所以當胃酸缺乏時,鈣解離不完全,影響腸對鈣的吸收,並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很多媽媽會發現,孩子補鈣後產生噯氣,便秘!對於胃腸道功能差小嬰兒,其實並不是很適合!更適合成年人或者老年人。
有機酸鈣,主要有葡萄糖酸鈣、乳酸鈣、胺基酸螯合鈣等,
其優點是水溶性好,胃腸刺激小,不受胃酸的影響,更適合胃酸缺乏或胃腸功能較弱的嬰幼兒;吸收率對比無機鈣要高,但是鈣的含量往往偏低,因此不適合鈣嚴重缺乏者。乳鈣是直接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純天然活性高乳蛋白鈣。
乳鈣中科學的鈣磷2:1,利於人體的吸收利用。由於牛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和蛋白,故其吸收率大大高於其它普通鈣,乳鈣吸收率高達62%~70%,是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的2.5倍,是乳酸鈣的1.75倍,是貝類鈣的5.5倍。食用乳鈣後不會導致氣脹、浮腫、便秘,所以乳鈣是目前嬰兒補鈣的較佳來源。
一般人會將乳鈣和乳酸鈣混淆,實則兩者屬於不同的概念,乳鈣是將天然牛乳通過物理提純而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檸檬酸鈣和磷酸三鈣。而乳酸鈣則是將兩分子乳酸與一分子鈣離子結合的純淨物,屬於有機酸鈣!乳酸鈣的吸收率遠低於乳鈣!
海藻鈣是一種天然植物鈣,100%源自海藻,從海水中吸收微量元素。
海藻鈣由紅海藻鈣化而成。紅海藻對環境的要求特別高,只有純淨無汙染的海域才能生長。天然海藻粉的鈣含量可高達30%-35%,被譽為理想的補鈣資源,吸收率高達96%,但是目前產品較少,價格昂貴!
其實綜上來看,嬰幼兒補鈣產品的發展,也是對於鈣質吸收率的不斷探索,不斷提高,在選擇鈣質產品上,保證鈣含量基礎上,優先吸收率高的乳鈣和海藻鈣,但是相對價格較貴,僅作為一種參考!
當然,寶寶補鈣,首先建議是食物補充,食物補充效果差的時候,建議購買鈣製劑!
補充維生素D,,首選魚肝油還是維生素D製劑?
關於給寶寶選擇營養補充劑,媽媽恨不得每樣都要給孩子補充一點!所以很多媽媽經常會在後天留言問,我家孩子補充維生素D,到底是用維生素D製劑好,還是要選擇魚肝油?能不能同時吃?吃多了會不會中毒?
其實關於維生素D補充的問題,建議分餵養方式來看!
如果以母乳餵養,建議選擇維生素D製劑;如果是奶粉餵養,可以選擇魚肝油來補充少量維生素D .
因為魚肝油中主要成分為DHA和維生素A, 維生素D含量太低啦,無論是食品級還是保健品,每日攝入量多數無法滿足母乳餵養應嬰兒每日需要。
而維生素D製劑,無論是OTC藥用標準或者食品級滴劑,維生素D含量多數基本可滿足寶寶每日400IU的需要,建議母乳餵養寶寶選用此類進行預防維生素D缺乏!
參考文獻:1.中國營養學會編著.第1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0.2.何宇納,翟鳳英,等.中國居民膳食鈣的攝入狀況.衛生研究.2007,36(5):601-602.3.王立華, 席文軍, 陳凱, 等.銀川市717名集居兒童鈣營養狀況分析. 寧夏醫學雜誌, 2002, 24(7): 427-428.4.王靜,沈紅,王瓊.兒童補鈣的意義及方法.中華醫學叢刊,2004,4(3):92-3.5.梁淑榮.缺鈣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2,9(4):936.陳偉主編.科學新「鈣」念-走出補鈣誤區.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小兒營養與營養性疾病.廣東科技出版社,2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