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 北鬥方略會診諮詢 ,關注學校發展的保健醫!
前不久,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發了全臺對補教狼師的控訴,同時也讓補習班的話題再度受到輿論關注。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臺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夥伴」。從小忙補習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俗稱「補習一條街」,那裡的建築外掛著各種關於補習的廣告招牌。
小學生補習投入大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學時,國小(臺灣對小學的稱呼)二年級的林詠盛都會在校門口等待爸爸。不過,爸爸沒有帶他回家,而是直接帶他來到補習班,之後一直忙到7點多才回家。語文、數學、英語,一門課都不會少。
林詠盛的情況不是個例。根據臺灣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學年臺灣小學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參加校外學習活動,學生校外學習支出總額為601.1億元(新臺幣,下同),平均每人花費約6萬元。例如國小課後的英語補習班,一學期花費就在7萬元到14萬元之間。
進一步以公私立學校區分,臺灣公立學校學生在校外參加補習班、課後輔導的比例高於私立學校學生,金額達465.8億元。同時,私立小學學生的校外學習支出則以文藝體育類為主,約12.1億元,佔私校學生校外學習支出54%。但總體而言,小學生參與補習仍以學業為主,其花費金額約是文藝和體育項目的2.2倍。
從補習渠道來看,國小生校外輔導仍以補習班為主,費用約564億元,用在家教的費用約36.4億元。
臺灣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招牌。
為上私校天天惡補
為何剛上小學補習就那麼多?
為什麼私立小學的學生會更有機會接觸文藝和體育類的輔導,而不僅僅是參加學科補習班?
臺灣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表示,高補習率與家長希望孩子能順利上私立中學的風氣有關。
張旭政說,由於臺灣12年的基礎教育制度紊亂,導致很多家長一窩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屬國中(初中)部,這樣可以不用通過中考,一路往上讀到高中畢業。因此,很多小學生被迫補習,為的是考上私中。
許多家長表示,看到每個孩子都在補,互相比較下,大家難免都會焦慮、緊張,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兒子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劉姓家長說,原本只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美術等才藝,但孩子的多數同學都有補習或請家教,有人每周上5天家教班、或有人從小一起在全英語輔導班上課,當學科成績一出來,同學間也會產生競爭心態及焦慮感。「不補行嗎?」
不過,也有家長安排孩子補習主要是為了解決託管問題。臺灣的勞工處於高工時環境,多數家長沒有辦法準時下班去接孩子。因此上課後的託管班(臺灣稱為「安親班」)有助於解決家長接送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負擔。
補教業成為「搖錢樹」
儘管臺灣人從國小開始就要接觸補習,但臺灣的補習並不僅限於國小階段。從國中到高中到大學,直到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國企招聘、資格證書考試等等,都有對應的補習班。甚至連美容、按摩、算命等,也都有補習班。
在臺北,最出名的補習班集中在臺北火車站附近的南陽街,整條街都掛著補習班的廣告牌,或者街邊的招牌上會有補習名師的照片,並附上他的宣言口號。從街頭路過,你也會經常看到有人發傳單,傳單上列著某某補習班誰誰誰又考上哪所名校,以彰顯該補習班教學水平高。
臺灣的補習班如此發達,是有歷史原因的。從1954年到2001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一直實行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能通過者寥寥無幾。為了防止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一些專門針對升學惡補的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風氣也愈演愈濃。
發展到後來,到2002年,臺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課,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但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節」和「升學至上」在社會上仍有一定的市場。
臺灣作家廖信忠在《我們臺灣這些年》裡曾提到,早在20多年前(1996年),臺灣的補習風氣就很盛行。在南陽街的大樓裡,各種補習班坐落於內。這些補習班有的能裝下三四百人,因而需要多臺電視來方便後排同學觀看老師的板書。
之所以補習班能有那麼多學生追捧,廖信忠認為,原因在於他們都有所謂的「名師」。這些名師不管學術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說會道。因為可能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在名師們手上就會化繁為簡,清晰易懂。如教數學的名師一般都會掌握口訣、速算方法等等。同時,他們也在講課的同時也會講笑話、說段子,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動性。
今晚八點,僅需十元就能聽到來自臺灣實地的分享,機會難得請與王月月老師聯絡加入!
8月21-30日第六屆澳洲教育考察團即將訪澳。到南半球看北半球,從發達國家看發展中國家,從西方教育看東方教育,從澳洲看大英國協!—有意的請喊王月月15201043132!
行程連結:第六期赴澳教育考察團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