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補習成「瘋」:每10個小學生就有7人參加校外學習

2021-02-08 蜜蜂網

前不久,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發了全臺對補教狼師的控訴,同時也讓補習班的話題再度受到輿論關注。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臺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夥伴」。從小忙補習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俗稱「補習一條街」,那裡的建築外掛著各種關於補習的廣告招牌。

小學生補習投入大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學時,國小(臺灣對小學的稱呼)二年級的林詠盛都會在校門口等待爸爸。不過,爸爸沒有帶他回家,而是直接帶他來到補習班,之後一直忙到7點多才回家。語文、數學、英語,一門課都不會少。

林詠盛的情況不是個例。根據臺灣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學年臺灣小學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參加校外學習活動,學生校外學習支出總額為601.1億元(新臺幣,下同),平均每人花費約6萬元。例如國小課後的英語補習班,一學期花費就在7萬元到14萬元之間。

進一步以公私立學校區分,臺灣公立學校學生在校外參加補習班、課後輔導的比例高於私立學校學生,金額達465.8億元。同時,私立小學學生的校外學習支出則以文藝體育類為主,約12.1億元,佔私校學生校外學習支出54%。但總體而言,小學生參與補習仍以學業為主,其花費金額約是文藝和體育項目的2.2倍。

從補習渠道來看,國小生校外輔導仍以補習班為主,費用約564億元,用在家教的費用約36.4億元。

臺灣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招牌。

為上私校天天惡補

為何剛上小學補習就那麼多?

為什麼私立小學的學生會更有機會接觸文藝和體育類的輔導,而不僅僅是參加學科補習班?

臺灣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表示,高補習率與家長希望孩子能順利上私立中學的風氣有關。

張旭政說,由於臺灣12年的基礎教育制度紊亂,導致很多家長一窩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屬國中(初中)部,這樣可以不用通過中考,一路往上讀到高中畢業。因此,很多小學生被迫補習,為的是考上私中。

許多家長表示,看到每個孩子都在補,互相比較下,大家難免都會焦慮、緊張,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兒子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劉姓家長說,原本只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美術等才藝,但孩子的多數同學都有補習或請家教,有人每周上5天家教班、或有人從小一起在全英語輔導班上課,當學科成績一出來,同學間也會產生競爭心態及焦慮感。「不補行嗎?」

不過,也有家長安排孩子補習主要是為了解決託管問題。臺灣的勞工處於高工時環境,多數家長沒有辦法準時下班去接孩子。因此上課後的託管班(臺灣稱為「安親班」)有助於解決家長接送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負擔。

補教業成為「搖錢樹」

儘管臺灣人從國小開始就要接觸補習,但臺灣的補習並不僅限於國小階段。從國中到高中到大學,直到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國企招聘、資格證書考試等等,都有對應的補習班。甚至連美容、按摩、算命等,也都有補習班。

在臺北,最出名的補習班集中在臺北火車站附近的南陽街,整條街都掛著補習班的廣告牌,或者街邊的招牌上會有補習名師的照片,並附上他的宣言口號。從街頭路過,你也會經常看到有人發傳單,傳單上列著某某補習班誰誰誰又考上哪所名校,以彰顯該補習班教學水平高。

臺灣的補習班如此發達,是有歷史原因的。從1954年到2001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一直實行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能通過者寥寥無幾。為了防止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一些專門針對升學惡補的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風氣也愈演愈濃。

發展到後來,到2002年,臺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課,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但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節」和「升學至上」在社會上仍有一定的市場。

臺灣作家廖信忠在《我們臺灣這些年》裡曾提到,早在20多年前(1996年),臺灣的補習風氣就很盛行。在南陽街的大樓裡,各種補習班坐落於內。這些補習班有的能裝下三四百人,因而需要多臺電視來方便後排同學觀看老師的板書。

之所以補習班能有那麼多學生追捧,廖信忠認為,原因在於他們都有所謂的「名師」。這些名師不管學術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說會道。因為可能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在名師們手上就會化繁為簡,清晰易懂。如教數學的名師一般都會掌握口訣、速算方法等等。同時,他們也在講課的同時也會講笑話、說段子,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動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臺灣學生補習成「瘋」?
    前不久,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發了全臺對補教狼師的控訴,同時也讓補習班的話題再度受到輿論關注。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臺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夥伴」。從小忙補習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 補習教育產業一年產值千億新臺幣,臺灣當局如何管理近兩萬家補習班?
    目前,整條街都掛著廣告,那裡至少有80家補習班。 學齡前補習班有504家 臺北的補習產業便是由這條補習街延伸而來。目前島內補習班近兩萬家的數量,接近臺灣三大便利店的總量,其中,文理類型補習班佔到六成,外語類佔到四分之一,技藝類的佔到16%。
  • 香港學生暑期補習熱度不減
    補習在香港普遍存在,除了商業化補習機構,近年來不少香港學校也針對學生升學需要開設「開學前補習」。   香港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的「準高三」學生何穎曈回顧假期生活時就表示,從7月底起,她每周有6天都在上補習班,上午在學校補習物理及地理,下午在校外機構補習中文、英文及數學。何穎曈說,補習的主要目的在於考前抓題、抓考點,「補得越多,貼題率會越高」。
  • 冷靜分析,慎重選擇,藝考結束是選擇校外機構補習還是回校學習
    【真實案例】2019年同事的小孩劉小陽參加完藝考後到校外高考培訓班學習衝刺文化分,藝考結束後參加省二模考試495分,在近八個月沒有學習文化的情況下,比在校的普通生考試的文化分還要高,達到當時省模考一本線,小陽原本藝考前是學校的重點班學生,文化基礎比較紮實
  • 最新調查:每10個臺灣人就有7個喜歡玩遊戲
    原標題:最新調查:每10個臺灣人就有7個喜歡玩遊戲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Google27日公布臺灣遊戲玩家調查,每10個臺灣人就有7個喜歡玩遊戲,有52%的玩家是女性,超過男生的48%,且有超過92%的玩家用行動裝置玩遊戲。
  • 大陸學生在臺灣參加核能安全校外教學活動
    大陸學生在臺灣參加核能安全校外教學活動 2012年10月29日 07:5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小學生需要補習嗎?補習班以及如何以及如何選擇補習班來消除焦慮
    隨著年級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我想介紹一下我的父母,他們認為這次最好把我的孩子送進補習班…… 關於數據的講座,例如小學生上補習班的原因,上補習班的人的百分比,以及小學生補習班的類型和選擇方法。無論您是當前正在將孩子送入補習班的父母,為什麼不為您的孩子再考慮補習班呢?小學補習班需要什麼?
  • 花7萬元多補數學還是不及格,校外補習不是「神」
    送子女參加校外補習,眾家長目的很明確,就是看重了「校外補習」的神奇,就要花錢「買」成績 的提高,從而讓自已的孩子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經濟社會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 作用,倍加重視子女的教育;或許正是這種重視,讓一些人看到了商機,各種校外「補習機構」,如雨後春筍,紛紛呈現在城鄉的大街小巷。
  • 小學生毀於手機遊戲,中學生毀於校外補習,大學生毀於校園貸款
    如果說成年人階段是「普通人困於房貸,中產死於P2P,富人栽在區塊鏈」,那麼教育階段相對應的就是「小學生毀於手機遊戲,中學生毀於校外補習,大學生毀於校園貸款」。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小學生,目前是個什麼狀況呢?我也是一個農藥玩家,不過平時玩得不多,有一天發覺門外很吵,就打開門往外看,居然門口有四五個小學生年紀的還在蹲在我家門口打遊戲。不用猜,肯定是小區裡誰家的孩子來我家蹭無線網了(自從有了WIFI萬能鑰匙,哪家的無線網還安全呢?)。
  • 初中學習,是緊跟學校老師的進度學好,還是上校外補習機構好?
    筆者認為,跟上學校老師的教學進度和上校外的補習機構,並不矛盾;最好是既跟上學校老師的教學進度,又上校外的補習機構,兩條腿走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學習效果應該更好!學校老師的教學進度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整體把握,是全面學習基礎知識的主體。
  • 校外培訓飛速發展背後詬病多 如何看待病態的繁榮?
    病態的繁榮  校外培訓在過去10多年裡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校外教育的詬病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全民參與」校外培訓,給學生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從而加劇了教育不公;其次,校外培訓給學生帶來沉重不堪的學業負擔;第三,補習機構野蠻生長,對全日制學校的教學秩序造成了衝擊。
  • 補習老師年薪近億……香港掀起補習天王爭奪戰!補習輔導「錢」程無限……
    公開信中提到2013至2015年林老師所在學校全年收益及林溢欣所佔部分,原來這名「頂級名師」於上述年度內,一人已為補習社貢獻了43.6%、45.5%及40.5%收入。單在2015年,林老師現在所在的補習社3.28億元港幣收益,林溢欣所貢獻的收益已佔四成,即為逾1.3億元。
  • 課外補習:反噬教育的影子教育
    上海市一個6歲兒童上的學而思「小學新一年級強化班」,10節課的主題分別是:1.推理比較;2.線角初步;3.加減法應用初步;4.摺疊分割思想;5.時間的認知;6.方向與坐標;7.疊加覆蓋問題;8.統計初步;9.益智趣題;10.感受圖形之美。
  • 陳雅雯|澳門英語私人補習:基於高三學生的視角
    私人補習(也稱為影子教育、課外輔導,或簡稱補習)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成為一種全球普遍的教育現象。根據《走出影子》(Out of the Shadows)的前言,在17個國家的補習行業總收入(當中不包括東南亞社會)已經達到每年417億美元。[1]不同地方使用了不同術語來描述課外補習: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稱為「bǔxí」,在中國香港稱為「tutoring」,兩者皆有「補習」的意思。
  • 在職教師能否參與校外補習?
    一在職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熟悉教學內容,了解當前學情考情,本來是最合適的校外補習教員。從這一點來說,在職教師校外補習合法化,也算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吧。二但是人是趨利動物,在職教師利用職務便利誘導強迫自己校內所教學生到自己辦的校外補習班或者與自己有利益往來的校外培訓機構補習,歧視沒有補習的學生,也是很災難的事情,對學生和學生家長傷害巨大。三當前的禁止所有在職教師參與校外有償補習的措施是很不妥當的。這與一人犯強姦閹割所有人的做法一樣笨拙。
  • 疫情也無法阻擋,韓國學生補習的瘋狂
    停課之下,各國學生開始摸索和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在韓國,補習班成了當地學生的「救命稻草」。韓國放送公社(KBS)3月5日報導,首爾市瑞草區當時已有81個補習班正在開課,同一時期,光州市共有650處補習班處於停課狀態,僅為當地總補習班數的13.7%。
  • 教育部發布通知,一些校外補習機構慌了,學生家長表示早該這樣
    一些校外的補習班也是抓住了學生家長的這一心理,於是就會在學生家長諮詢補習班的補習費用的時候,用高效率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讓家長掏錢給孩子報補習班,但是這樣的補習班,一般的費用都不會很低。雖然大部分的校外補習機構收費的標準都比較合理,但是不乏有一些以盈利為目的機構,打著招生的名義多讓家長掏腰包。
  • 衛健委:小學生每天要睡10小時,中學生9小時
    「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般來講,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當年的玩耍和學習總能有個三七分,現在哪怕是開個運動會,學生心裡還惦記著考試成績,心裡的臺詞是:「他們跑他們的,我們學我們的,這群山炮,就知道玩。」運動健兒在跑道上衝刺,看臺上的初中生在卷子裡「衝刺」。
  • 全國一線城市補習慘狀對照!上海簡直弱爆了...
    民進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顯示,有84.15%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其中87%的孩子有數學輔導,69%的孩子有英語輔導……涉及到費用,更是驚人!上哪學今年做過一個調查,上海僅僅給孩子的暑期教育支出1萬~2萬的家庭佔26%,2萬~3萬的家庭佔10%,4萬以上的家庭佔9%。有些家庭一人的工資都給了機構,無奈。而這些數字還在增加。
  • 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雖然,臺灣社會各界對於教改頗多微詞,但持平而論,教改至少功過參半。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經落實。從2007年開始,臺灣要求小學、初中每班學生人數不能超過35人。就拿人口數全臺第二的臺北市來說,2004年全市小學生總人數不到19萬人,全市共有151所公私立小學,平均每校43班,每個年級約7.2班,平均每班僅29人。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認為,降低班級人數只是一種策略、過程與手段,並非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