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對於當年奧黛麗·赫本退出演藝圈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他是為了家庭,為了更好照顧孩子在黃金年齡退出了好萊塢。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指出赫本的前夫梅爾,過度利用妻子的名譽和身份,提高自己在好萊塢的地位。赫本實在看不下去了,她認為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做出壞榜樣,所以她選擇與前夫梅爾離婚,並且退出了演藝圈。赫本退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不願讓自己成為前夫發展的基石。
我們可以發現無論赫本哪一種推出好萊塢的原因,都是女性主義與那個時候時代大環境下的男權主義發生了衝突。仔細一點的影迷們還會發現,赫本出道的時候,正好是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巔峰時刻。而赫本退圈的時候,正好是好萊塢黃金年代結束的時刻。以前的人們認為這可能是種巧合,一位演員怎麼可能左右一個演藝時代的終結呢?現在看來還真的有這種可能性,因為好萊塢黃金年代的結束,實際上處於西方女性主義崛起的銜接點。
北京時間2月15日,筆者就從好萊塢黃金年代的結束,解析赫本對西方女性主義的推動和發展。按照現在影迷的眼光來看,赫本打扮清純,她的代表角色通常都是少女角色,相比於同時代瑪麗蓮·夢露的性感,似乎赫本不是那麼的「女權」。不過這只是從形象打扮上來看,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好萊塢黃金年代出現的兩個赫本(另外一個是凱薩琳·赫本),絕對屬於當時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因為她們定義了好萊塢影片中女性角色,同樣也能夠佔據電影的主導地位。
稍有不同的是,凱薩琳·赫本的角色偏向於成熟女性以及演技派,而奧黛麗·赫本的角色更加偏向於獨創性。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哪一個赫本塑造的角色,其主角效應特別明顯。在赫本出道之前,好萊塢雖然也是男女主角搭配出演,但那個時候的女主角似乎只是為了配合男主角而存在,在當時,男主角是好萊塢影片當之無愧的「第一角色」。早在赫本出演《羅馬假日》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就能夠代表這種現象。
在《羅馬假日》的第一張海報中,公司是這樣宣傳這部影片的——《羅馬假日》是格裡高利·派克主演的電影。看上去很正常,因為當時派克已經成名,而赫本只不過是好萊塢新人,製片方因為派克名氣大,認為派克對影片有提升作用,當然也就在海報上只寫了派克的名字。最終這個方案被派克拒絕了,派克要求在主演的上面寫赫本,這個故事成為了兩人友情的象徵,但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把男主角最為第一主角,是好萊塢不成文的規矩。
看似是派克作為好萊塢男演員中的「平權派人士」才打破了這個傳統,實際上是赫本的主角色彩太具有光芒了,蓋過了派克這位已經成名的男主角。不然的話,派克在與其他女主角合作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打抱不平」。所以赫本是憑藉著自己塑造角色的能力,以及個人所攜帶的明亮色彩,一下子讓女主角成為了當時電影的第一主角,這是赫本對西方女性主義的推動和發展,這是她在平權之路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隨著赫本的名氣上升,好萊塢黃金年代也逐步走向沒落。一個時代結束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可以讓新的思維崛起。其實換一種思路去理解的話,好萊塢黃金年代的終結,並不是好萊塢電影不受歡迎了,事實證明在黃金年代結束後,好萊塢依舊是國際影壇的老大,只不過是西方電影界男權時代的結束。赫本對於西方女性主義的推動和發展,由此可見是好萊塢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