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對待後現代女性主義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女性性別研究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界既需要在對話中深刻反省自身的知識結構,也需要在充分認識和尊重本土經驗的基礎上,清理對於西方理論的誤植與誤用。

  對於中國的女性/性別研究,始終有不同的爭論和反思。應該說,這些爭論和反思對於推進學科發展是很必要的。不過,一些反思性文章提出中國社會性別知識生產的局限性,其實是以西方為標準的。我們除了要思考這些問題是中國社會性別知識生產所獨有的,還是中國社會學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局限,也必須認識到,所謂「西方的女性理論」也正如有學者提出的,同樣是五花八門,其內涵、邊界和生成機制始終是變動不居的,具有多元、開放性,是個不斷反思、揚棄和更新的理論場域。

  因此,這些反思和批評是否到位,需要更加細緻地辨析。例如,有的文章以後現代女性主義為立足點,認為我國的社會性別知識生產中存在強化男女二元性別而對多元性別關注不夠、對性與身體等議題關注不夠、分析中過分強化性別政治等局限性。這樣的反思需要我們回答,應該如何看待中國乃至西方女性/性別研究中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位置這一問題。

  後現代女性主義:重構女性主體性

  後現代女性主義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遇、結合的產物,主張以多元和複雜建構的社會身份概念,替代統一的婦女和女性的性別身份概念,將性別視為其他許多類別中的一種,同時也關注階級、種族、年齡以及性傾向等問題。可以說,它是一種重新建構女性主體性的理論主張。

  研究者認為,後現代女性主義因堅持否定所有宏大敘述、否定傳統形上學的二元對立、否定本質主義和普遍主義、肯定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和在差異中追求平等等理論觀點,對女性主義產生巨大吸引力,是對傳統女性主義局限的超越,為女性在實踐上合法終結現代父權社會的舊傳統,創造出一片新的活動空間。

  後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一出現,就為渴求西方理論指導的中國女性主義者所關注。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學者介紹人的七種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的學者也廣為學界和大眾所知。有學者認為,西方後現代女性主義可以為中國的男女平等、婦女解放運動提供有益啟示,也有研究者用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視角分析中國的具體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

  後現代女性主義無法深遠影響現實

  中國社會性別知識生產中出現的前述反思文章所說的種種局限性,到底是西化Gender過程中犯下的「橘生淮南」或是「盲人摸象」的集體無意識錯誤,還是中國的女性學界結合中國國情,對該理論的困境反思做出的理性選擇呢?實際上,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在西方,後現代主義實質上也只是一種邊緣話語,一種問題意識。後現代女性主義目前也正遭遇話語突圍的無奈(無法徹底擺脫宏大敘述和準玄學話語的纏繞以及話語的增殖)、反本質主義的無根性以及女性主義研究目標的脫軌(意義的失落)等理論困境。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提出的:後現代主義是否擁有能夠為真正的批判性思想提供持久動力的認識論來源?如果不能,它可能因無法識別認識上的暴政而倒向保守主義。

  研究者認為,後現代女性主義對舊制度的批判和爭論,基本上停留在理論話語層面,這種「話語喧鬧」無法對現實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也無法進一步指導未來的婦女解放運動。例如,後現代主義反對傳統認識論的同一性意願,捍衛多元性,這正是它對女性主義者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一種碎片化的社會身份概念或許能體現創造力並滿足審美和趣味上的需求,但在批判性思想的層面上則處於停滯狀態,並且可能使人專注於微觀政治層面的操演—表演,而喪失了衝擊、改變、批判總體性權力體制的能力和力量。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從根本上說,女性主義認識論構建一個統一的女性身份是基於政治性,所要表達的是一種變革的要求,而不僅僅停留在話語層面。過分強調女性內部的差異、否定了將性別作為有意義的和共有的社會政治類別觀念,就意味著對女性主義和女性研究的存在本身及其合法性提出質疑。在那些政治性的變革要求遠未實現的情況下,斷然拋棄這種主體是否合適,值得深思。因此,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者主張,「個人的即政治的」這一口號所表達的那種對權力在社會和私人關係中的滲透的洞察,必須構成我們第一序列的判斷,以便話語實踐的倫理學能夠以一種政治意識的形態得以呈現。

  正如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託莉·莫伊在2008年提出的觀點:有了「後父權制」才有「後女性主義」。她認為,「後女性主義是為了讓我們忘記女性主義分析,是父權制的陰謀,為了讓我們不再為女性爭取權利,但我們不能這樣」。即便是巴特勒,後來也改變了看法,重提「普遍性」的「策略使用價值」,將「作為整體的女性」理解為是「預期性的和操演性的」。

  由於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具有不同的革命對象、目標和使命,也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是父權制的新的文化資本,以顛覆父權制為目標的女性主義與作為父權制新的文化資本的後現代主義之間,必然存在深刻的無法調和的緊張、對立和矛盾。這也是中國女性主義對後現代主義採取批判或至少保留態度的重要原因。

  性別研究需在對話中反省自身知識結構

  在理論西化過程中,「化西」的問題始終橫亙在中國學者心中。對絕大多數女性主義研究者來說,今日女性的空間固然不再像從前那樣逼仄,但並不意味著兩性就真的「平等」了——特別是在第三世界的中國。正如賀桂梅所說:種種環繞「女性」的身份要求與權力—觀念體制,依然構成女性生存的現實,重要的是面對此種權力體制,女性如何以一種真正的「主體」姿態去思考和實踐。對於理解今天中國社會的性別現實而言,構造一些具有總體性和普遍性的跨文化的宏觀話語,並在某種總體性視野中強調「政治」維度的重要性,依然是必要的。當今女性主義者更關注的是,在諸多社會、政治和經濟理論問題上,女性主義研究的身影和聲音的缺失。

  當我們面對諸如拐賣婦女、農村留守女童性侵害、高校性騷擾、家庭暴力等針對女性身體與性暴力時,正是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女性身份以形成力量,反抗父權制的時候。可以說,中國女性/性別學界談論身體和性,是有自己的立足點和考量的,無法剝離政治性的考慮。正如閔冬潮所說:身體也是作為婦女來言說的場所和基礎,身體不再作為單個女性個體的神話,而是女性個體與廣闊的女性主義政治的一種連接。

  此外,也應清醒認識到,學術共同體的組成及其成員經歷,會相當程度影響議題的設定。就像年輕學者在討論性別問題時,能夠更多關注身體和性,能夠將流產、月經、坐月子、乳腺癌、整容等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但她們卻往往難以關注諸如更年期這樣的議題。何況,我們既要看到一些中國人認識中的無性乃至反性現象的存在,也必須看到官方和大眾對同性戀的寬容,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諸如《西廂記》、《牆頭馬上》這樣的作品。而在西方,最關鍵的性議題恐怕也不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性,而是女性的墮胎權這樣的政治議題。

  這並不是說當代性別研究中,類似的反思及批評不重要,或者說後現代主義不重要。畢竟,學術研究需要多元視角的推進,多元主體需要得到充分的表達。但是,性別研究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界既需要在對話中深刻反省自身的知識結構,也需要在充分認識和尊重本土經驗的基礎上,清理對於西方理論的誤植與誤用,廓清關鍵概念如gender及相關理論脈絡旅行到中國的過程及接受語境,避免將其中的部分思想當作自己的標版。

  (作者單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李大釗當時有一個女性主義理論的課程叫做《女權主義理論》,大概是當時最早開設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投入感,我覺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於她們的努力。希望能把她們當時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那一代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地還原。
  • 座談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李大釗當時有一個女性主義理論的課程叫做《女權主義理論》,大概是當時最早開設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投入感,我覺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於她們的努力。希望能把她們當時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那一代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地還原。
  • 現代神話學|存在一種賽博格女性主義和進步主義嗎?
    、卻又對技術改造充滿熱情和希望;她強烈呼喚女性主義思潮和女性問題的解決,卻又對當代的女性主義理論抱以釜底抽薪的顛覆態度。此時,哈拉維「以一種後現代主義的、非自然主義的方式、在想像一個無性別的世界——也許是一個沒有遺傳的世界,但也許也是一個沒有終結的世界——的烏託邦傳統中,促進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文化和理論」,她在《賽博格宣言》中毅然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看起來非常「科幻」的問題:如果人機融合技術的發展可以抹平一切性別上的生理差異,那麼性別問題還有必要存在嗎?
  • 男權社會,為女性代言,如何對待女權主義
    曾有女權主義學者問我:「我們怎麼做才能成為你?」這更加深了我對這個觀點的自豪感。每次演講之後,我都會收到新的意約。這讓我在經濟上也有了些保障。很多年過去了。很多我的忠實女粉絲離婚了,我只能猜想問題應該出在她們丈夫身上。她們都表示贊同。但是我注意到這些持女權主義觀點的女性朋友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男人的怒氣越來越多,而且在她們眼裡事情永遠都有更深層的含義。
  • 塞拉·本哈比對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聯盟的批判
    在《女性主義爭鳴》(Feminist Contentions)這本書中,四位美國學者對後現代主義的實用性產生了觀點分歧。「後現代」的特徵曾被簡·弗拉克斯描述為「人之死」「歷史之死」以及「形上學之死」。
  • 綜論 | 宋美華:後現代翻譯研究:後殖民、女性、解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文學科的傳統、現代、後現代研究同時存在已是公認的事實,翻譯研究也不例外。後現代翻譯研究主要學派有後殖民、女性、解構等(1)。 針對以上情況,這裡嘗試把後殖民、性別(主要是女性)和解構翻譯研究放在後現代背景下考察:分析後現代翻譯研究產生的哲學背景,理清後現代、後結構、解構之間的關係;梳理後殖民、女性、解構翻譯研究的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分析三派之間的關係。目的是為更好地理解或利用後現代翻譯研究理念提供啟示,幫助從宏觀上把握翻譯研究發展的問題及趨勢。
  • 優秀課程論文|矛盾的女神,叛逆的女兒 ——伊南娜與現代女性主義
    其身上具有的矛盾性與雙性特徵,令她在古代文學中眾多傳統女性形象之中脫穎而出。本文將通過對伊南娜性格、權能以及其在神話故事中的表現的分析來討論伊南娜與現代女性主義的關係。關於伊南娜的讚美詩與神話傳說眾多,其形象漸趨於鮮活立體,其富有矛盾性的行為與性格也引起了眾多女性主義者的興趣。本文將主要通過分析伊南娜女神的形象,以及其權能、性格、神話故事的塑造,由此探討其對於現代女性主義中女性社會形象的發展方向問題可能起到的的引導作用。
  • 女權主義抬頭是否說明女性真正開始獨立?
    自五四運動之後,男女平等才逐步實現,到解放後,男女才真正普遍實現同工同酬的待遇。時至今日,男女是否真的平等?這還得劃一個大大的問號。近幾年女權主義者的呼聲越來越高,呼籲全社會關注女性生存狀態,以使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與男性相同的機會。
  •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現代西方哲學
    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哲學傾向的學者因在不同意義上將原來主要是在語言學中運用的結構主義方法用於從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種龐雜的思潮。結構主義社會理論: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哲學觀點體現在他對人類學中的親屬關係和神話等的研究中。結論:無論是親屬關係或神話,其存在及其特性都取決於先驗地存在於人的心靈中的無意識結構,它們超越作為主體的個人的認識活動,而主體本身被看作是構成、模式結構的複雜的關係網絡中的一個關係項。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內容提要:後人類主義作為一股新興的文化思潮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人類主義並非一個本質主義的概念,後人類主義之「後」,既非意味著時間上的先後,也不意味著徹底的否定與對立。現代技術的高度發展是後人類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徵。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作家葛亮一、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對於女性主義,縱觀古今,最早為女性吶喊的聲音來自宗教領域。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很快地,他們便把矛頭指向了社會民主政治(social democracy)企圖自然化的現代資本主義特徵,諸如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成功倫理學;官僚體制、企業文化、社會控制;性壓抑、性別歧視、異性戀正典等。
  • 閻連科談新作《她們》:無意女性主義,只想理解為人的她們
    不是一部女性主義的書,是家族女性的散文 現代快報讀品:從《我與父輩》到《她們》,之間隔了10年。是什麼念頭促使你在10年後突然有了書寫女性的強烈願望?強調一點,《她們》不是女性主義的一本書,她是一本從「女性」視角去寫作「她們」的一本家族散文。 現代快報讀品:身為男性作家書寫「她們」,會遇到哪些挑戰? 閻連科:沒有什麼挑戰。
  • 專訪|作家徐小斌:不僅是女性主義,更是現代社會的寓言
    徐小斌澎湃新聞:您的很多小說都被稱為女性主義寫作,甚至《水晶婚》被外國評論家評為「絕對的女性主義寫作」,您自己是怎麼看這樣的歸類或者說「標籤」的?孟繁華先生是第一位為我小說寫評論的批評家,那時我的小說還沒被歸類為「女性主義寫作」。直到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的女性寫作突然熱起來,當時王蒙和王朔各自出了一套女作家選集,兩套書都有我的,一本《如影隨形》,另一本《迷幻花園》。
  • 父權制對女性的期待:性、生育、家務|心理學:現代女性如何自處
    所以,現代女性在完全爭取到兩性平等前,還要經歷一段「家庭」和「工作」不平衡的過渡期。女性主義心理學:追求男女平等,而不是男女一樣女性主義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是一種以社會結構和性別為中心的心理學分支。女性主義心理學批判以男性為標準的心理研究,以女性主義的價值和原則為導向進行心理學研究。
  •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上)
    早在1980年代,英國黑人女性主義者Hazel Carby挑戰白人女性主義設定的核心議題時就提到,亞裔女孩總被認為是受到「東方家庭」壓迫的受害者,像是受到「大家庭」的壓迫(意思是:只有西方核心家庭才是「現代」又「進步」的家庭形式)、常常行動受限、又被父母安排的婚姻早早嫁掉。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在學術界,儘管「女性主義」一詞又不足以體現其與政治的聯繫以及人權運動對學術研究的影響,為了避開「女權主義」這個詞被賦予的負面色彩,許多研究者都傾向於使用「女性主義」這個詞,或者是在表示強烈的政治傾向和立場時用「女權主義」,而在表示學術態度和立場時使用「女性主義」,以減少不必要的反感和可能引起的偏見。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從1997年7月開始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工作後,就致力於與「社會性別/女性研究」相關的教學和學生指導工作」。從2000起,為本科生開設了全校「通識教育課」——「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個人以為,所謂的通識教育就是在認知層面開展科普性的教育課程。為此,出版有教材《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同時指導女性學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研究生,還有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本科生。
  • 柔軟的「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
  • 近年流行英劇和女性主義政治
    我在思蒂薇門下的時候以及後來到了蒙特婁,女性主義學者幾乎是將她的著作當聖經來讀的。女性主義對社會性別的理解產生了一種所謂後結構主義式的變化,從對婦女的傳媒再現的批評轉移到關注所有社會類目的傳媒建構,這些社會類目包括了性別、種族、階級、以及性取向。因而女性主義將所謂的女性氣質的類目與其他類目視為完全是社會性的建構,而傳媒在這些建構裡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