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課程論文|矛盾的女神,叛逆的女兒 ——伊南娜與現代女性主義

2021-02-26 復旦通識教育

本期推薦文章,是2019秋通識核心優秀課程論文二等獎獲獎作品,來自第三模塊「兩河流域考古與藝術」的課程論文。後續,我們將陸續推出部分2019秋季學期獲獎的優秀課程論文/作業,希望能對你的寫作有所助益。

作      者:孫皓琪 中國語言文學系

指導教師:吳欣 歷史系研究員

教師評語:

本文直截了當,文筆流暢,觀點明確。選擇古代兩河流域女神伊南娜與現代女性主義這一議題進行研究,是富有創見的。同時也建議在論點的理論基礎上更深入,可繼續考慮諸如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在這個特殊的父權制社會中,人們會創造出像伊南娜(Inanna)這樣的人物?

 

摘要:伊南娜是古代兩河流域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神。她擁有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權能,在兩河流域的神話之中出現得十分活躍。其身上具有的矛盾性與雙性特徵,令她在古代文學中眾多傳統女性形象之中脫穎而出。本文將通過對伊南娜性格、權能以及其在神話故事中的表現的分析來討論伊南娜與現代女性主義的關係。

關鍵詞:伊南娜,兩河流域,蘇美爾神話,女性主義

 

伊南娜(Inanna)女神,阿卡德名伊什塔爾(Ishtar),是在兩河流域神話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神。她司掌著金星,是兩河流域神話體系的主神之一,在整個兩河流域享有盛名,香火不斷。其影響力遠遠不止限於兩河流域,希臘的阿芙羅狄蒂、羅馬的維納斯,其源流都是這位腳踩著獅子的美麗女神。伊南娜擁有豐富的權能,相傳智慧之神曾贈送她一百多條不同的權能,但其中最為主要、也最為人們所崇拜的是其掌管的豐收、性愛、美、戰爭、不和的權能。

權能的複雜性導致了女神性格的複雜性。關於伊南娜的讚美詩與神話傳說眾多,其形象漸趨於鮮活立體,其富有矛盾性的行為與性格也引起了眾多女性主義者的興趣。本文將主要通過分析伊南娜女神的形象,以及其權能、性格、神話故事的塑造,由此探討其對於現代女性主義中女性社會形象的發展方向問題可能起到的的引導作用。

2 女神中的女神,女人中的女人

——伊南娜矛盾的權能與變幻無常的性格

在兩河流域的神話之中,伊南娜符合了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性格變幻不定、情緒化、神經質等。她具有明顯的感性特徵,許多行為出自情感的驅使,性格喜怒不定,這將她塑造成了一個「標準」的女性形象。

伊南娜的這種神經質與變幻不定的性格之產生,與相互牴牾的權能有關。她擁有在兩河流域的神系之中獨樹一幟的豐富權能,既司掌著美、豐收、性愛,同時也代表了戰爭與不和。其權能覆蓋之廣,活躍程度之高,稱其為兩河流域神話體系之中「女神中的女神」毫不為過。神話的內容、神的性格大多與其權能有關,神祇誕生一大原因正是人們將自然和生活中的現象擬人化。通過將自然元素擬人化,人們得以解釋自然的周期輪迴或是風雲驟變。因此,在很多神話體系之中,流水之神秉性沉穩智慧,而風暴之神會具有喜怒不定的性格。伊南娜那豐富的權能之間的衝突正構成了其性格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她一方面表現為一位具有豐富母性氣質的善神。在《洪水傳說》中,她會因為蘇美爾的人被大洪水淹沒而哭泣,「……聖潔的伊南娜為(那地上的)人們[揚聲]慟哭。……」[1]似乎具有相當的同理心和慈悲。

而在另一方面,她也顯得易怒、富有野心、殘暴。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之中,她向吉爾伽美什求婚卻被拒絕,還受到吉爾伽美什一長串的羞辱。藉由吉爾伽美什之口,我們可以對伊南娜在此時的形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他說:「[你,凝結不了冰的霜],一扇不受風吹的百葉門,一座屠殺的宮殿……勇士……」[2]伊南娜被描述一個淫蕩、殘忍的女人,她一邊擁有眾多的情人,一邊也對惹她不快的情人施以冷酷的手段。因此,吉爾伽美什在拒絕了伊南娜後,馬上受到了伊南娜降下天之公牛的懲罰。這種睚眥必報的個性也在《伊南娜下冥府》之中體現。當伊南娜從冥府重返人間時,冥府的惡魔galla跟隨著她,尋找代替她留在冥府的替罪羊。這個時候,伊南娜發現自己的丈夫塔木茲不僅沒有為她哀悼,甚至還穿著華貴的衣服,愛自己的王位勝過自己死去的妻子。女神立刻憤怒地將自己的丈夫指定為那個要下冥府的人。

女神變幻無常的性格,實際上是她本身形象複雜性的體現。她眾多的權能賦予了她不同自然元素的特質,也就使得她的性格與行為具有無窮的可能性。這種權能的矛盾性與複雜性令伊南娜免於受到單一的權能制約,從而造成性格扁平化的情況。通過複雜性格的塑造,伊南娜如Thorkild Jacobsen所言,「成為真正的女人,擁有無限的多樣性。」[3]

伊南娜在神話中的形象常常表現為一位叛逆的少女,她樂於打破約定俗成的禁忌,衝進公認的禁區,這在關於她的許多傳說中得以看出。在《伊南娜下冥府》[4]之中,她闖進了她的姐妹埃列什基加爾(Ereshkigal)的地盤——冥府。冥界女王掌控著冥府,她在冥府的威嚴不可置疑,眾神也從來未曾輕視過這份威嚴並踏上這片死之土地。然而伊南娜所做的是氣勢衝衝地下降到冥府,仿佛衝破界限一事對於她來說理所當然。關於女神下冥府的原因真相,眾說紛紜,比較有說服力的理由之一是伊南娜覬覦埃列什基加爾的權能,此次下冥府正是為了奪取冥府女王的地位。

考慮到女神在神話中一貫表現出慾壑難填、野心勃勃的形象,為了挑戰並獲得冥府女王的權利而進入冥府似乎不足為奇。進入冥府之後,她經過七重門,相繼脫下身上代表她法力的七件飾品,最終赤身裸體來到她的姐妹埃列什基加爾面前,並被埃列什基加爾殺死。伊南娜忠實的僕人寧舒布(Ninshubur)按照她生前的囑咐奔向大地與空氣之神恩利爾(Enlil)、月神南那(Nanna)、以及水與智慧之神恩基(Enki)那裡求助。恩基製造出了兩個小人,它們下到冥府討得了埃列什基加爾的歡心,並從她那裡換取了使伊南娜重返人間的允諾。

而《伊南娜與艾比夫山(Ebih)》[5]的神話故事,描繪了金星女神另一個冒險。當伊南娜經過艾比夫山的時候,她被艾比夫山所具有的力量與美震撼,同時也對山生出了嫉妒之心。在詩歌原文之中,伊南娜聲稱:「因為艾比夫山沒有向我展示對我的尊重,因為它沒有在我面前深深彎下腰,直至鼻子和嘴唇摩擦著土地,所以我要揪起它的脖頸,並且讓它見識到我的威嚴。」在向艾比夫山發出挑戰的過程中,伊南娜忍耐著惡劣的天氣,受到了嚴酷的考驗。但是她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勸退,而是越挫越勇,一邊詛咒著這些困難,一邊爆發出強大的力量,徵服了艾比夫山。

在《伊南娜下冥府》與《伊南娜與艾比夫山》這兩個神話作品之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呼應的元素,這些元素暗示著,女神的性格中帶著一種不順從。就好像是金星的射線一樣一往直前,女神的脾氣也一樣鋒芒畢露、寸步不讓。她像是一個叛逆的少女,不願意去聽從父親的命令與禁止。越是不讓她動的,越是不讓她闖的,她就偏偏要動給他看,闖給他看。

除此之外,兩部作品中同時出現的父神與伊南娜之間的分歧情節也十分耐人尋味。

《伊南娜下冥府》中,在伊南娜被埃列什基加爾殺死之後,她的侍女寧舒布向三位大神求救,但是前兩位大神,也就是恩利爾與南那,並沒有答應出手援救伊南娜。面對寧舒布的請求,他們這樣回絕:

Father Enlil:

My daughter craved the Great Above.

Inanna craved the Great Below.

She who receives the me of the underworld does not return.

She who gets to the Dark City stays there.

……

Father Nanna:

My daughter craved the Great Above.

Inanna craved the Great Below.

She who receives the me of the underworld does not return.

She who gets to the Dark City stays there.

他們不出手幫助伊南娜,正是因為伊南娜打破了神之間約定俗成的法則:神不可侵犯別的神的領土,爭奪別的神的權能。伊南娜氣勢洶洶衝下冥府,奔著埃列什基加爾的王座而去,又為此而死,在兩位父神眼中可謂是自作自受。然而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從何而來,由誰制定?顯然,誰掌握了社會話語權,誰就掌握了規則。

神通過這種規定基本保持了相互之間的和平與穩定,從而導致整個神界呈現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規定看作是父權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從而保持政權穩固的表現,僅僅是主角換成了神,社會換成了神界。文明社會的規則制定,在早期一直都是男性的領域。伊南娜此時代表的就是一種原始的,未經束縛的破壞力,一種生機勃勃的自然力量。她完全無視所謂的規則或者倫理道德,無視所有這些社會的產物,而自顧自地橫衝直撞。下冥府不僅僅是野心的昭示,更是一種對於父權明晃晃的藐視。她不聽從所謂的「規矩」,也不在乎那些被冠上的「禁區」,而全然相信自己是不可束縛、不可限制的。

而在《伊南娜與艾比夫山》中,當伊南娜來到她的父神安努面前,對他提出要挑戰艾比夫山,令它為自己的輕慢付出代價時,安努這樣回答她:

Father An:

It has poured fearsome terror on the abodes of the gods. It has spread fear among the holy dwellings of the Anuna deities. It has poured its terror and ferocity over this land. It has poured the mountain range's radiance and fear over all the lands. Its arrogance extends grandly to the centre of heaven.

You cannot pass through its terror and fear. The mountain range's radiance is fearsome. Maiden Inana, you cannot oppose it.

顯然,艾比夫山在此表現出的是與冥府一樣的「禁地」性質。眾神無有敢犯神山威嚴者,神界流傳著艾比夫山不可戰勝、不可挑戰的傳說,安努在得知伊南娜的意圖之後也試圖阻止她。然而伊南娜卻毫不在意。對於這些所謂的「不可為之」,她那輕蔑的態度從促使她進犯艾比夫山的理由就可以看出。學者FumiKarahashi[6]認為,伊南娜挑戰艾比夫山的原因很簡單:艾比夫山本身的美與它對待女神的不尊敬。女神在開頭讚頌艾比夫山的美,隨後又強調艾比夫山沒有給她足夠的尊敬。山的美與不敬都導致了女神的憤怒,而這種憤怒中間顯然帶著女神的嫉妒心。僅僅是因為這樣的理由,女神就敢於挑戰令眾神戰慄的靈峰。但是女神做下挑戰靈峰這一決定之輕率卻更加切實地反映了:在伊南娜的性格之中,對於規則的敬畏尚且不能敵過她一時感受到的不快。

冥府的尊嚴不可侵犯,以及艾比夫山的威嚴沒有神膽敢藐視,這兩者實際上都是代表著某種限制和禁忌。這種禁忌通過限制規則內所有個體的某些自由,從而達到維繫當前局面的穩定的目的。父權社會通過設立各種禁制,或者以某種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體系來限制人的自由,從而維持其在方方面面的統治地位。伊南娜卻對此表現得若無其事,甚至有意地選擇要衝破這種限制。伊南娜身上具有一種特殊的氣質,這種氣質將她與眾多傳統的女性形象分開。在這位女神的眼裡沒有絕對的禁忌,或者說,禁忌是用來限制那些願意聽從禁忌的人的。想要獲得自由,就必須對打破禁忌有種理所當然的自信。對于禁制,她的態度更像是一種天經地義——天經地義,我就是不可束縛的。

因此,本文將把《伊南娜下冥府》和《伊南娜與艾比夫山》中伊南娜這種對於父權的挑戰結果與睡美人的故事相比較。睡美人是在歐洲廣為流傳的童話。在睡美人的童話中,國王禁止他的女兒去觸碰紡錘,而公主又恰恰在那個成年的日子讓紡錘戳破了手指。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7],一切鋒利的東西都可以被看做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紡錘此時也成為了男性生殖器的象徵。成年代表著性成熟,公主因為被紡錘刺傷而陷入沉睡,這個故事暗示的正是父權制社會下對於失去貞操、或者性成熟的女性主動追求欲望的紓解的懲罰與警告。國王禁止公主觸碰紡錘,則對應了父權社會下施加在女性身上的貞操概念。

在兩個神話傳說中,伊南娜同樣面對了來自父親的阻止,也同樣和睡美人一樣去觸碰了那個禁忌。不同的是,伊南娜沒有在挑戰的過程中中受到讓她再也無法前進的傷害——她曾受到的阻撓與困難,幾乎都被她克服了過去。她沒有被「懲罰」,成為禁戒後人的血淋淋的例子,卻通過她的堅強與不服輸徵服了父權告訴她不可以去觸碰的東西。她不僅反抗並證明了父權的錯誤,還嘲笑了他們的無力。

伊南娜的混亂的性關係也體現了她對於父權的挑戰。女神在性上顯得相當主動,但她的性行為並非直接以生育為最終目的。《伊南娜與塔木茲的求愛》[8]用了多段文字來描寫她享受著性愛的過程,這與父權社會對於女性性行為的期待相悖。父權社會限制女性享受性行為的自由,認為性行為僅僅是為了生育,不以生育為目的的性行為就是道德敗壞的,而享受性行為的女性也被以為放蕩。伊南娜浪漫多情,擁有各種各樣的情人,甚至不限物種。後來父權制社會下的學者將其所在的東方認為是荒淫無度、野蠻可怕的地帶。聖經將東方女性的形象描述得淫蕩又殘暴。

《新約聖經·啟示錄》第17章第1節、第5章、第18章以及第19章第2節中的巴比倫大淫婦與地上的王交媾,在大地傳播、行使穢亂之事,許多邪教的、荒唐的事情都源自於她。《聖經》中希律王的女兒莎樂美則是害死聖人約翰的「蛇蠍美人」。受到《聖經》的影響,東方在西方人的印象裡成了蠻夷荒淫之地,19世紀的東方主義就是這種想法的產物。東方主義認為,東方專制與停滯的原因是感性主義或感官縱慾主義。西方的理性與宗教傳統使西方富於紀律與約束甚至禁慾方面的自覺。相對而言, 東方則是感性的、縱慾的, 是道德墮落、心智幼稚、缺乏理智、思維混亂、沒有邏輯、不負責任、不講信用的未成熟的民族。[9]伊南娜在近東地區廣受崇拜,她主動又開放的性關係,也是造成這種刻板印象的因素之一。Julia Assante認為,希伯來人的作家和先知將對於男性神的不服從擬人化為墮落、不忠的女人,「就像伊南娜/伊什塔一樣,這些女人既不忠誠也不服從於任何男人。」[10]伊南娜的混亂的性關係,她對於性本身而不僅僅是生育的讚美,踐踏了貞操觀念以及一系列相似的對女性性行為的限制,實際上也是對於父權制的嘲笑與挑釁。

Rivkah Harris認為:「女神悖論的核心在於她被多次證明過的心理雙性特徵以及很尚且證明不多的生理雙性特徵。伊南娜-伊斯塔既是女性又是男性。這些文本一遍一遍地將女神的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以及行為並列在一起。她可以是富有同情心的,支持的,培養的,果斷的,積極的,堅強的。簡而言之,她通過融合女性和男性來打破性別之間的界限。」[11]

伊南娜身上具有雙性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她的權能上。她的豐收、性愛與美的職能與自然聯繫在一起,具有比較明顯的女性特徵。而關於戰爭與不和的職能則更傾向於男性的特徵。這裡的理論基礎是Sherry B. Ortner對於將女性和男性分別與自然和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原因分析[12]。她認為,由於生育的能力,以及由此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角色與這種期待反作用給女性本身導致的精神情感狀態,女性被認為更親近自然。生育,以及將生育自然化後引申到的豐收,也就被人們塗抹上了濃厚的女性色彩。男性由於無法直接通過生育來創造產物,同時也相比女性擁有了更多自由,所以轉而向文明方面發展。在論證為何戰爭則被認為是男性的、文化的領域時,她引用了波伏娃的話:「因為男人高於動物之處不在於給予生命,而在於用生命來冒險。這就是人類沒有把優越性去賦予去分娩的那個性別,卻賦予了去屠殺的那個性別的原因。」[13]如西蒙娜所言,「為了提高本部落、本氏族的威望,戰士把生命置之度外。他以此戲劇性地證實了,生命對於男人不是最好的價值,相反,生命應當為比它本身更重要的目的給創造出來。降臨在女人身上的最兇險的禍根是,應當把她排除在戰爭之類的襲擊行動之外。」[14],女性被排除在了戰爭之外,這意味著男性作為一個「行使比生命更有價值的使命」的群體,面對 「創造生命」的女性具有優越性,就像文明面對自然具有優越性一樣。因此,男人要像文明徵服自然一樣徵服女性。

然而,伊南娜卻享有著戰爭女神的稱號。她的這一權能具有非常典型的男性特徵,實際上也是她所具有的雙性心理的證明。前文提到她性格有時冷酷殘忍,這一部分的性格就與她的戰爭權能有關。伊南娜並不單純地表現得像一位豐收母神被期待的那般慈悲柔和,而是極具攻擊力和生命力。作為一位女神,她不僅僅與「自然」緊密聯繫在一起,更與「文明」密切相關。除了戰爭之外,伊南娜還具有「高階」的文明特質。這點主要可以從《伊南娜與智慧之神》的情節中得到證明。伊南娜從智慧之神所在的埃裡都盜取me,而me則被認為代表的是人類的各種文明。她將me,即文明帶去烏魯克(Uruk)時,扮演的就是希臘神話之中盜火的普羅米修斯角色。這些被她所佔有的me使得女神不僅涉足了所謂的專屬於男性的文明領域,甚至令她在這個領域之內擁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類屬的感覺,在主體引起一種衝動,這一衝動抵消了來自主體個別現實性的不相稱感覺;它造成了一種欲望,想在同一物種的另一個主體中,通過與這個他者結合成總體的方式,發現自我的感覺,想完善自我,從而想在他自己的本性中體現這個類屬(類),並使它實現。這就是交配過程。」[15]這種說法是長久以來父權社會的產物,它將女性看作是一個「他者」。由男性主導的社會並不把女性看作是一個主體,而認為女性是某種附屬物。她的「他者」地位是被強加的,因為「男人打算把她固定在客體地位上, 使她永遠是內在的, 因為她的超越必定要失去光彩, 並且必定要被另一個主要的主權自我(良心)所永遠超越。」[16]男性把自己看作是主體,而女性則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他們的參照物,代表了相對於男性的附屬性、非自主性、次要性、被決定(定義)性等等。[17]伊南娜的形象卻對於這樣的概念提出了挑戰。她具有不同尋常的自主性與複雜性,跨越了男性與女性之間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好像她跨越生死一般。女神有著女性的自然親和力——豐收與性愛,同時又掌管著所謂「更高級」的文明表現——戰爭,她站在兩者之間的地帶,二者兼有。她不是父權社會下的一個「他者」,不是一個亟待豐富的半圓,而是一個完滿的圓,擁有複雜、自主、立體、獨立的形象。通過這種雙性特質的建立,伊南娜完整了自己,她獨自形成了一個陰陽平衡的「小宇宙」。正如所說的,「伊南娜具有閾限性:她是中性的,邊緣的,模稜兩可的。她既不在這兒也不在那兒。她介於兩者之間。」[18]

早期女性主義追求男女平權,認為女性要提高社會的地位,就必須要進入傳統以來屬於男性統治的領域,或者要求女性表現出傳統男性的特徵,用男性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現代女性主義的構成論則從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強調性別角色的社會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張看成父權制的產物。[19]在對社會性別這一概念的討論過程之中,也誕生了諸如「社會性別能不能是中性的」[20]這樣的問題。伊南娜這一個例對於該問題應當有指引作用。形成於早期人類文明的女神形象在兼具兩性特徵的同時,其女人的身份並沒有被模糊化,她並不是作為一個「像男人的女人」而存在,而是「具有男性特質的女人」。其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同樣重要,在堅持其女人身份的同時,構建出了一個複雜的、厚實的個體。由此,伊南娜可以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構成論的一個強有力的論據:當提及女性的社會形象究竟應該向何處發展時,沒有必要刻意向單向性別靠攏。鑑於所謂的「性彆氣質」實際上也是社會的產物,女性的新形象應當擁有更大的預設容量。

伊南娜的形象一方面誕生自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體系中,具體表現在她情緒化的性格、性愛與豐收的權能以及她在一些神話中顯露的仁慈母神一面。一方面,她又衝破了限制女性形象豐富立體化的父權社會體系,具體體現在她在神話中對於父權的反抗、對於規則的蔑視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文明」性質。這種跨越界限、處於二者之間的能力讓她的形象充滿了生機,使得她免於陷入被扁平化、標籤化的窘境,而是成為一個豐富飽滿的、立體的個體。

女性主義同樣誕生在父權制的背景下,其本身早期也走到了用父權社會的預設條件與論證邏輯來討論女性社會形象的發展方向這條路上。隨著現代女性主義思潮的數次變革,社會學家、哲學家等對女性主義的思考更為深入,開始試圖解構父權社會對於女性形象的期待,並不斷摸索新的女性形象發展方向。對於現代女性主義如何衝破父權制的體系限制、樹立新生的問題,伊南娜的個體形象塑造為其指出了一條可以參考的道路。正如Samuel Kramer所說的那樣,「伊南娜是解放婦女的典型,是當前婦女解放運動的理想的女神。她聰明、勇敢、令人嚮往,不讓任何存在阻擋她的道路,無論那存在是男人還是神祇。」[21]


參考文獻

[1]趙樂甡.吉爾伽美什:巴比倫史詩與神話[M].譯林出版, 1999:107.

[2]George, Andrew. TheEpicofGilgamesh. PenguinClassic,1999:49

[3]Jacobsen, Thorkild. The treasures of darkness: a history of Mesopotamian relig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135

[4]Wolkstein, Diane and Kramer, Samuel Noah. Inanna, 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 Her Stories and Hymns from Sumer.Harper Perennial. 1983:51-90

[5]P.Attinger,「Inana et Ebih,」ZA88(1998):164–95; J. A. Black et al., Electronic Text Corpus of Sumerian Literature, http://www-etcsl.orient.ox.ac.uk (Oxford, 1998–) (= ETCSL) 1.3.2.

[6]Karahashi, Fumi. "Fighting the Mountain: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umerian Myths of Inanna and Ninurta."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63, no. 2 (2004): 111-18. doi:10.1086/422302.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青閏譯.夢的解析[M].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180-181

[8]Wolkstein, Diane and Kramer, Samuel Noah.Inanna, 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 Her Stories and Hymns from Sumer.Harper Perennial. 1983:29-50

[9]周寧. 東方主義:理論與論爭[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1):15-21.

[10]Assante, Julia. "From whores to hierodules: the historiographic invention of Mesopotamian female sex professionals". Ancient Art and Its Historiography. 2003:13-47.

[11]Harris, Rivkah. "Inanna-Ishtar as Paradox and a Coincidence of Opposites." History of Religions 30, no. 3 (1991): 261-78. www.jstor.org/stable/1062957.

[12]Ortner, Sherry B.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Feminist Studies 1, no. 2 (1972): 5-31. doi:10.2307/3177638.

[1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鐵柱譯. 第二性[M].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72.

[14]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鐵柱譯. 第二性[M].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72.

[15]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鐵柱譯. 第二性[M].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8.此處是波伏娃對黑格爾《自然哲學》第三編369節的引用,但是與中譯本對應章節有一定出入。

[16]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鐵柱譯. 第二性[M].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25

[17]王宏維. 論他者與他者的哲學——兼評女性主義對主體與主體性哲學的批判[J]. 江西社會科學, 2004(04):44-50.

[18]Harris, Rivkah. "Inanna-Ishtar as Paradox and a Coincidence of Opposites." History of Religions 30, no. 3 (1991): 261-78. www.jstor.org/stable/1062957.

[19]羅媛,李鵬程.西方女性心理學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01):53-57.

[20]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J].國外社會科學,2001(06):52-57.

[21]Kramer, Samuel Noah. From the poetry of Sumer: creation, glorification, ado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96

促進課程建設 | 關注學生學習

郵箱:fdge@fudan.edu.cn

網址:http://gecc.fudan.edu.cn

相關焦點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近些年她在這個領域持續生根,編輯、出版、主編了《2019年中國女性文學選》,還跟《十月》雜誌在上半年聯合推出「新女性寫作專輯」,探討現在這個年代女性寫作要怎麼做,不光是理論意義上更是創作實踐上的探討。這本《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98-1925)》,是張老師的博士論文。
  • 座談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近些年她在這個領域持續生根,編輯、出版、主編了《2019年中國女性文學選》,還跟《十月》雜誌在上半年聯合推出「新女性寫作專輯」,探討現在這個年代女性寫作要怎麼做,不光是理論意義上更是創作實踐上的探討。這本《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98-1925)》,是張老師的博士論文。
  • 審慎對待後現代女性主義
    例如,有的文章以後現代女性主義為立足點,認為我國的社會性別知識生產中存在強化男女二元性別而對多元性別關注不夠、對性與身體等議題關注不夠、分析中過分強化性別政治等局限性。這樣的反思需要我們回答,應該如何看待中國乃至西方女性/性別研究中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位置這一問題。
  • 現代神話學|存在一種賽博格女性主義和進步主義嗎?
    它是以使新右派的超級維護者害怕的方式說話的女性主義者的想像。這意味建構和破壞機器、身份、範疇、關係、空間、故事。儘管兩者被綁在一起旋舞,但我寧願是賽博格而不是女神。」、卻又對技術改造充滿熱情和希望;她強烈呼喚女性主義思潮和女性問題的解決,卻又對當代的女性主義理論抱以釜底抽薪的顛覆態度。
  •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文化客廳
    撰文丨崔健豪 — 文化客廳系列活動回顧 —No.38 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亞里斯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新京報·文化客廳第38期「女神的憤怒——希臘神話的女性主義解讀」,我們邀請到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神話八講》作者楊靖,與大家一同追溯古希臘神話的源頭,發掘其中被掩蓋的女性話語。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95世婦會的召開有效地促進女權/女性主義知識在校園的生產,並延續到網際網路中的各類新媒體寫作,新的社會空間作用於女權/女性主義的認知共同體的發展。從大學校園看,首先,性別研究課程使學生有機會將自身性別社會化的經驗納入反思中,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渴望和探索直接或間接地形塑了性別知識的生產。
  • 要素主義課程論
    要素主義課程論要素主義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個流派,又稱傳統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對立。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美國,50年代成為主流,60年代末在美國失去統治的地位。代表人物:W.C.巴格萊、I.L.坎德爾、R.芬尼、H.H.霍恩、H.莫裡遜、T.布裡格斯等。
  • 有點「叛逆」的現代教育思潮
    其中就有要素主義、永恆主義和新託馬斯主義等,與之前的大主流進步和實用主義方向不同的是,這幾個有點叛逆,主張恢復西方教育傳統,一致反對進步主義教育和實用主義教育,故又被稱為新傳統教育。在教招考試中,這部分知識主要以客觀題(選擇、判斷等)考察為主,偶爾也會考到簡答題,因此,大家需將思潮名稱-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等一一對應掌握。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其具體內容。
  • 很少有藝術紀錄片會像BBC《叛逆女性》這麼有趣
    )的藝術紀錄片《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的故事,以及她們試圖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很少有藝術紀錄片會像《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這麼有趣:這部BBC播放的紀錄片傳遞了一種真實的、無法無天的歡樂。它對於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的崛起進行了普及,彼時的女性藝術家們創造了衝破界限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這些創作看起來仍是激進而富有革命性的。
  • 現在的女兒們怎麼啦,為什麼抱不婚主義
    A:F姑娘早跟男友約好,可以戀愛,但我不會結婚事情的緣起是,去年就聽說這位非常優秀的F女孩子早先談了一個男朋友,這次她回家鄉了。結果她媽媽說,別說了,她最近才知道,她的女兒竟是抱不婚主義的。「原來她早跟男朋友說好了,我們可以談戀愛,但是我不會結婚的。」
  • 女性主義視野拓寬外交話語翻譯研究
    斯皮瓦克在其系列著述中提出,翻譯是女性實現其理論及政治主張的重要途徑,採用女性主義話語策略,為女性翻譯活動提供生存空間;女性主義翻譯理論顛覆了傳統的翻譯思想,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創造性叛逆和譯者地位及主體性的提升,其本質是女性主義者的一種言語行為和政治抗爭。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西蒙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提出在翻譯實踐中應儘量「使女性在語言中得以顯現,從而讓世人看得見和聽得見女人」。
  • 塞拉·本哈比對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聯盟的批判
    後現代女性主義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以來,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隨著主流女性主義在很多方面受到批判,有色人種、同性戀等非主流女性開始質疑普遍的「女性」範疇和普遍化的「女性經驗」。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新自由主義產生了大量的結構、矛盾,甚至有重新構想資本主義新形式的可能。女性主義學者對此應保持一種更為警覺的批判立場,探尋可能的更有利於女性主義的策略與路徑,這既是當下女性主義的學術任務,也是政治任務。■ 魏開瓊隨著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世界的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誕生於1930年代的詞彙——新自由主義,到1990年代始為人們廣泛使用。
  • 柔軟的「女性主義」
    瑪格麗特·杜朗 來自瑪格麗特·杜朗收藏的200多張老照片,此時正在巴黎圖書館畫廊展出,題名《照片,女性,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這就是弗雷澤所指的「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矛盾(ambivalence)」——在兩個情節之間遊走,象徵著兩種社會發展的想像,於是女性主義被迫必須同時回應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很快地,他們便把矛頭指向了社會民主政治(social democracy)企圖自然化的現代資本主義特徵,諸如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成功倫理學;官僚體制、企業文化、社會控制;性壓抑、性別歧視、異性戀正典等。
  • 閻連科談新作《她們》:無意女性主義,只想理解為人的她們
    不過,閻連科建議讀者還是將《她們》當作一本寫女性的散文去讀,而不是專門論述女性主義的學術論文,這樣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她們是和所有男人一樣的人,她們也是和所有男人不一樣的人。」看清了女性的命運,也就理解了生活。正如書中所言:無論是「作為女人的人」,還是「作為人的女人」,她們首先都是人。而作為人的首要條件就是理解和愛,不是疏遠、嫉恨和隔離。
  • 李玫瑾:家中有女兒的父母,要牢記這幾條忠告,女兒將來更優秀
    雖然在現在這個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男性和女性還是很不一樣的,女性很多時候都是要更吃虧一些的。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的性別來教育孩子。,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女兒將來才會更有出息、更優秀。
  • 太優秀的女孩不好嫁?女神林志玲:優秀的女人,總會嫁給幸福!
    說這句話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剛剛宣布結婚消息的女神林志玲。是的,眾人眼中的女神結婚了,而網友除了祝福,還有惋惜,覺得女神的優秀是任何人都無法匹及的。似乎,社會上的人,都對優秀的未婚大齡女性有著「不認同」的看法,認為優秀的未婚大齡女性太強勢,給人一種可望不可即的高冷感,讓人不敢輕易靠近。她們也太現實,畢竟經歷過職場上的摸爬滾打,社會大環境的千錘百鍊,早已看清人情世故,不再有那些天真的幻想,只是看到現實的生活。所以,她們寧願把自己放到工作和學習上,也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 「泊書會第二期」程子煜:女性主義文論
    後現代女性主義採取結構方式,認為沒有一類或者某種女性可以代表女性所有人,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大過於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所以每個群體都是千差萬別的,不要有一個訴求說女性應該是什麼樣的,比如說女性受男人壓迫是不應該的,反過來也是不應該的,因為每個女性群體的需求都不一樣,你不要將她本質化——有的女性覺得回歸家庭很好,有的女性想要成為職場達人等,不要以一種方式規定女性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