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的「女性主義」

2020-12-17 三聯生活

柔軟的「女性主義」

2011-04-07 20:39 作者:曾焱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10期

一個名叫瑪格麗特·杜朗的法國女人,有一份特別的收藏始於1892年。40年後,她將4000多件藏品贈與巴黎市政府,以她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在巴黎建成開放。與其他贈與不同的是,這裡只有關乎女性的書籍、檔案、影像資料,是法國唯一一家女性圖書館並得到永久保存的官方承諾。裡面收藏了自17世紀以來約2.5萬本藏書,4000件19~20世紀傑出女性的私人通信和照片,對於女性史研究者至為寶貴。

瑪格麗特·杜朗

 

來自瑪格麗特·杜朗收藏的200多張老照片,此時正在巴黎圖書館畫廊展出,題名《照片,女性,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

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杜朗在《費加羅報》找到一份撰稿的工作,這份工作改變了她的一生。19世紀是法國民間女性主義運動萌生和發展期。1896年,杜朗被報社派去採訪國際婦女大會,等回來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堅定的女性主義者。第二年,杜朗發起創辦了一份女性主義日報——《投石黨報》(LaFronde)。「投石黨運動」是法國17世紀中期的一場反專制制度的政治運動,杜朗選用這個名字,是想取其抗爭的精神,要求法國社會給予女性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1900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杜朗又發起女權聯盟,成了世界女性主義運動的明星。不過,社會活動家杜朗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種「男人婆」,她「體形豐滿,有一張生動的好看的臉」,不穿男裝,喜歡長裙,對時尚有不俗的品鑑力,雖然中年後有些發胖,還是保持了優雅的氣質。杜朗家中養了一頭寵物獅,每次她攜獅散步,都是巴黎的街頭一景。

《投石黨報》沒有僱用任何男性,從採訪、編輯、行政到專欄撰稿,全部約請女性知識分子參與完成。這是一次沒有先例的女性主義工作實驗體。法國學界名士克勒芒斯·羅耶(ClémenceRoyer)為報紙撰寫了大量科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文章。羅耶是法國科學協會接納的第一位女性,之後有十數年時間,她也是這個機構裡面唯一的女性。法國女性主義研究者珍妮薇·傅蕾絲(GenevièveFraisse)在《兩性的衝突》中曾介紹這個傳奇女人:「在19世紀60年代有兩個女子因其求知的意志而家喻戶曉,一個是成為第一個女業士的朱麗-維克妥亞·多比耶(Julie-VictoireDaubié),一個是達爾文的第一個女譯者克勒芒斯·羅耶。前者不懈奮鬥,首先為了爭取參加中學會考的權利,然後為了她的業士文憑被承認有效;後者自學成才,通過了當時以女子為對象的考試,隨後因翻譯了《物種起源》和她在經濟、特別是人類學方面的造詣,使她同時代的知識界對她肅然起敬。」

羅耶的譯本,是《物種起源》第一次被引入法國,可達爾文本人讀完後,恐怕是五味翻騰。羅耶不只是盡了翻譯的本分就作罷,她寫了一篇長達60頁的前言,闡述自己的反宗教觀點,介紹她更為心儀的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進化學說,並對達爾文的原文多加注釋。一個30來歲的年輕女性,並未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思想卻如此出位且「膽大妄言」,譯書一出,她就成了法國學界關注的異數。達爾文收到譯書後,在寫給美國友人的信裡評價這位素未謀面的羅耶小姐,「定是全歐洲最聰明也最奇怪的女人之一」。譯本印行第三版後,達爾文對羅耶的一再冒犯已經不可忍受,終止了翻譯授權而改換他人。除了翻譯《物種起源》,羅耶自己最早獲學界重視是在32歲那年出版了《賦稅論或什一稅社會》一書,她在書中先鋒性地探討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經濟角色以及被迫承擔的生育義務。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在第1卷第3號上他撰文介紹《歐洲七女傑》,裡面也有這位克萊芒斯·羅耶。

創刊6年後,1903年《投石黨報》宣布停刊。辦不下去的原因,據說是「社會主義者認為它太布爾喬亞,布爾喬亞認為它太前衛,巴黎人認為它太嚴肅,外省人認為它太巴黎味」。不過,杜朗自己的女性主題收藏一直沒有中斷,直到圖書館在她去世前建成。除了收集文字方面的檔案資料,杜朗以及後來的圖書館還陸續購藏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女性肖像,這個系列構成了這次照片展在視覺上最吸引人的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交名媛。這份名單很長,有尤金·繆拉特公主(PrincessEugèneMurat)這樣著名的女同性戀者,也有作家喬治·桑、尤瑟納爾、薩岡,藝術家弗裡達等。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

 

芭蕾明星克萊奧·德-梅洛德(CleodeMerode)擁有「驚人的美貌」,她那張臉曾是20世紀初巴黎「美好年代」的象徵。不過展出的攝於1893年的照片下面,只是簡單注釋為「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者」,「1898至1914年曾贏得國際性的職業聲譽」,沒有提及其傾城之美。梅洛德出生在巴黎,父親是奧地利貴族,她8歲開始習舞,登臺後,其美貌比舞技更加顛倒眾生,巴黎社交界的男男女女都熱衷於談論關於她的一切——服飾、髮型,還有代表當時上流社會審美極致的細腰。一次演出,梅洛德新做了一個古典的中分髮型,第二天就被全巴黎的時髦女性跟從效仿,因為梅洛德很多年不變髮型,這種中分也就流行了若干年,卻很難有女人能企及她那種味道。雕塑家亞歷山大·法吉埃爾(AlexandreFalguiere)以梅洛德為模特,創作了等身於真人的名作《舞者》,現被收藏在奧賽博物館。她的畫像和照片,則被印在明信片和撲克牌上,四處流傳。1896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Leopold)三世迷上了梅洛德,天天追隨在她身邊,於是報紙譏諷他為「Cleo-pold」。梅洛德被視為國王的情婦,負面新聞纏身,她卻罔視一切而專注於舞蹈,從1898年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巡演,成了一名國際明星。在職業生涯達到巔峰的時候,梅洛德決定和巴黎的「牧女遊樂園」(FoliesBergers)籤下演出合同,這是芭蕾明星第一次在這個劇場演出。創辦於1869年的「牧女遊樂園」是巴黎最老牌的一家歌舞秀場,也是巴黎夜生活的象徵。不管哪路明星,歌劇、香頌、雜技,如果沒在這個場子裡被巴黎人認可,就還算不上巨星。經歷了「牧女遊樂園」的演出後,梅洛德已經是一個偉大的舞者。她年過50後還留在舞臺上,其時她的魅力仍然可以讓奧地利大畫家克裡姆特(Klimt)身陷情網。在法國芭蕾舞歷史上,她還是第一個和男演員同臺的女性。對於杜朗這樣的女性主義者,梅洛德如果徒有美貌將不足以進入她的肖像畫廊,她是能夠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女性,有令人仰望的創造力。

迪·卡斯蒂格利納伯爵夫人(ComtessediCastiglione)又是另一番氣象。這個義大利女人被形容成美豔無比,並有照片和畫像為證。1856和1857年,她做了拿破崙三世的情人,在法國宮廷一時得萬千寵愛,貴族婦女都以追隨她的裝扮為時尚。伯爵夫人酷愛拍照,與法國宮廷攝影師皮耶森(PierreLouis-Pierson)認識後,就成了他的模特兒。在以後將近40年時間裡,她按照自己的趣味和設計,請皮耶森為她拍了700多張姿勢各異的照片,有些是劇裝,也有一部分專門拍攝她的腿和腳,或者手。在攝影術剛剛發明的19世紀,拍照片花費高昂,為了把自己的美貌完整記錄下來,伯爵夫人不惜財力,到了為此舉債的地步也無所謂。年紀漸老後,她搬進位於巴黎凡多姆廣場的一套公寓,把房間全部刷成黑色,不準擺放鏡子,為的是不要別人、也不要自己看見絕代風華逝去。在她死後,有一位愛慕她多年的詩人購藏了其中433幅照片,最終全部捐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女性主義批評主義(感興趣的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包括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終極目標都是通過促進男女平等來改變世界。(法國女性主義)法國女性主義者另外提供了一些跨越父權制藩籬的策略。和美國女性主義一樣,法國女性主義也認為社會和政府行為主義對確保女性享有平等的機會和公正的待遇至關重要。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二十世紀初feminism最早引入我國時也有「女性主義」、「女權主義」、「女子主義」、「婦女主義」和音譯「費米涅士姆」等多種譯法。最後確定的「女權主義」這個譯法與我國當時的歷史和政治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繫,既順理成章又名副其實,並得到了各方的認可。
  • 審慎對待後現代女性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重構女性主體性  後現代女性主義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遇、結合的產物,主張以多元和複雜建構的社會身份概念,替代統一的婦女和女性的性別身份概念,將性別視為其他許多類別中的一種,同時也關注階級、種族、年齡以及性傾向等問題。可以說,它是一種重新建構女性主體性的理論主張。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女性主義學者對此應保持一種更為警覺的批判立場,探尋可能的更有利於女性主義的策略與路徑,這既是當下女性主義的學術任務,也是政治任務。■ 魏開瓊隨著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世界的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誕生於1930年代的詞彙——新自由主義,到1990年代始為人們廣泛使用。
  • 臺媒:蔡英文的女性主義背後的個人主義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這種論述從女性主義出發,卻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她這種「個人獨立」的思想,毋寧在女性主義、單身女政治強人與社會群體間築起一道藩籬,凸顯她做為兩性共同的政治領袖似乎還欠缺三分火候。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日前接受「臺灣光華」雜誌專訪,談題為「理性與感性」,全文2900多字,連載於她個人的部落格(博客)。
  • 蔡英文的女性主義偏狹的隱含個人主義
    蔡英文接受訪談時暢談與她切身有關的女性從政問題,強調維持單身至少不需要在職場與家庭「兩面作戰」。這種論述從女性主義出發,卻有著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  蔡英文接受訪談過程,採訪者以一問一答方式提問,提問設計可以讓蔡英文「話說從頭」,蔡英文乃以女性特有的感性,談起參選2012的經過,由於提問設限,答問也就有其框架,相關「談資」不免予人「舊話重提」之感。
  • 現代神話學|存在一種賽博格女性主義和進步主義嗎?
    ——唐娜·哈拉維《賽博格宣言》,嚴澤勝 譯(引文對「Cyborg」改譯為「賽博格」)唐娜·哈拉維的賽博格女性主義唐娜·哈拉維在英美女性主義理論研究者中,是一個獨特的跨學科「異類」:她的動物學和哲學背景,使她打通了一條靈長類動物學研究-人類學-身份文化批評-政治的獨特理論進路,而這條理論路線潛藏著的是對科學主義辯證性的批判、和對女性主義理論本體論的質疑:她似乎對科學主義既批判揭露其建構本質
  • 塞拉·本哈比對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聯盟的批判
    〔13〕本哈比對「後現代女性主義理論」的呼籲仍持懷疑態度,她認為該理論將是務實的和謬誤主義的,「將把它的方法和類別用於手頭的具體任務,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多個類別,並預見到單一女性主義方法或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形上學的舒適性」。〔14〕這是對解放過去敘事的一種呼籲,這類女性主義理論的謬誤語用學與通常的經驗主義和無價值社會科學的自我理解並沒有區別。
  • 近年流行英劇和女性主義政治
    思蒂薇・傑克遜是在英國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浪潮的風起雲湧裡成長起來的蜚聲圈內的激進女性主義理論家。她跟隨父母在香港度過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所以對中國有特別的情懷,也因此對她門下的中國學生給予厚愛。在進入思蒂薇執掌的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之前,我雖然聽說過女性主義這個詞, 卻對此一無所知。作為一名女性,尤其是一個來自一個有悠久的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度的女性,我當然地就成為了一個女性主義者。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書寫
    但即便如此,許多的黃金時代作品仍藉由構造不同種族與性別的「他者」也就是外星人形象以及放置在未來的烏託邦或反烏託邦敘事,來隱晦地探討性別權利,尤其是女性主義的議題。  自1880年「女性主義」這個詞被發明以來,對於它的定義與理解可以說跟對「科幻」的定義和理解一樣紛繁複雜。
  • 女性主義視野拓寬外交話語翻譯研究
    中國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獨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是在女權運動和翻譯理論的多重交融互文碰撞下產生和興起的。斯皮瓦克在其系列著述中提出,翻譯是女性實現其理論及政治主張的重要途徑,採用女性主義話語策略,為女性翻譯活動提供生存空間;女性主義翻譯理論顛覆了傳統的翻譯思想,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創造性叛逆和譯者地位及主體性的提升,其本質是女性主義者的一種言語行為和政治抗爭。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西蒙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提出在翻譯實踐中應儘量「使女性在語言中得以顯現,從而讓世人看得見和聽得見女人」。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這就是弗雷澤所指的「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矛盾(ambivalence)」——在兩個情節之間遊走,象徵著兩種社會發展的想像,於是女性主義被迫必須同時回應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這就是第二波女性主義萌芽的脈絡——當時的女性主義者質疑社會民主政治與發展型國家中普遍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尤其是福利制度中的家長主義(paternalism)和中產家庭,其中充斥了資本主義社會擁戴的男性中心主義。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作家葛亮一、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對於女性主義,縱觀古今,最早為女性吶喊的聲音來自宗教領域。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李大釗當時有一個女性主義理論的課程叫做《女權主義理論》,大概是當時最早開設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投入感,我覺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於她們的努力。希望能把她們當時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那一代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地還原。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95世婦會的召開有效地促進女權/女性主義知識在校園的生產,並延續到網際網路中的各類新媒體寫作,新的社會空間作用於女權/女性主義的認知共同體的發展。從大學校園看,首先,性別研究課程使學生有機會將自身性別社會化的經驗納入反思中,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渴望和探索直接或間接地形塑了性別知識的生產。
  • 薩義德丨論音樂與女性主義
    音樂裡的女性主義,大致相當於文學女性主義二十年前的狀態:通過強化分離主義的獨立概念,試圖定義那些曾經發出過自我聲音的女性音樂家們。此外一片空白。不過,完全歸咎於音樂批評或女性主義理論,也是不對的。難題在於,今天的音樂與過去一樣,其龐大的組織基礎依然是以男性角色為主導。除非有重大例外,女性將繼續扮演一種關鍵的、亦是次等的附庸角色。
  • 臺灣的女性電影和女性主義電影——陳明秀訪談
    七年前,女性學影像的人不是很多。開始就是三四個人在做,第一屆只放了十幾部電影,發起者是黃玉珊導演,她剛從美國學電影回來,覺得臺灣的環境給女性導演的曝光機會比較少,或者女性得到拍片的機會也比較少,希望以影展的方式來喚起對女性導演的注意。   張文中:是不是一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女性主義意識在影展裡得到呈現?
  • 韋氏詞典評出了 2017 年度詞語,是「女性主義」
    12 月 12 日,美國的權威詞典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公布了 2017 年的年度詞語——女性主義(Feminism)。據《衛報》報導,韋氏詞典方面稱,相比 2016 年, 2017 年搜索「女性主義」一詞的頻率增加了 70% 。
  • 沉默規則打破者:女性主義四人談
    1女性主義:社會革命與身體革命沈睿:眾所周知,雖然英文詞只有一個feminism,但在漢語語境下卻被翻譯成兩個有不同側重的中文詞:「女性主義」強調女性性別的被壓迫,「女權主義」強調女性的權利。今天在全世界,影響最大的理論不外乎是馬克思主義、東方主義、女性主義,以及與結構主義相關的解構主義。有人開玩笑說女性主義是最好做的一門學問,因為歷史非常短,它的產生很晚近,並沒有積累起那麼多的資料和文獻,這方面材料相對其他領域來講更容易收集。但這些是從西方傳到我們這兒來的,中國的女性問題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
  • 座談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李大釗當時有一個女性主義理論的課程叫做《女權主義理論》,大概是當時最早開設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投入感,我覺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於她們的努力。希望能把她們當時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那一代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地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