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2 日,美國的權威詞典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公布了 2017 年的年度詞語——女性主義(Feminism)。
據《衛報》報導,韋氏詞典方面稱,相比 2016 年, 2017 年搜索「女性主義」一詞的頻率增加了 70% 。而這與 2017 年發生的一系列新聞事件有關。
最大的搜索增幅出現在 1月的最後幾個星期,此時美國華盛頓和世界其他地方爆發了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遊行直指當時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時間定在了川普上任的第二天,訴求則是對川普的被指侵犯女性的言論與行為進行抗議,捍衛女性權利等等。這些遊行也成為了美國自 1964 年的反越南戰爭遊行以來境內發生過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活動的組織者之後表示,全球範圍內共有 673 場遊行,參與人數超過 200 萬。
女性大遊行,來自:維基百科
突然的搜索增幅還出現在了 2 月下旬。當時,川普的新聞發言人 Kellyanne Conway 在保守政治行動會議(Conservative Political Action Conference)中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並認為這個詞傳統上代表了「反男性」和「支持墮胎」。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 Conway 當時稱:「從傳統角度來看,我很難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因為這個詞看起來非常反男性,又非常支持墮胎,但我既不反男性,又不支持墮胎。但如果你認同的話,還有個人女性主義,你能自己做出選擇……而我把自己看做我選擇的結果,而非我境遇的受害者。」
後來,越來越多和女性主義相關的事件發生,包括電視劇《使女的故事》熱播、電影《神奇女俠》的上映、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事件,以及到 12 月份還在持續中的反性騷擾「我也是」運動(#MeToo movement)等等,都讓「女性主義」一詞的搜索增加。
那「女性主義」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韋氏詞典稱,它被看作是「關於性別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理論」或「爭取女性權利、女性利益的組織活動」。它第一次被 Noah Webster 收錄進英語詞典是在 1841 年,僅僅指「女性的特質」(the qualities of females)。
來自:pixabay
「沒有任何一個詞彙能夠囊括 2017 年的新聞、事件和故事。但是,當一個詞被查詢過很多次,並且和好幾個不同的重要新聞聯繫起來以後,我們就可以藉助這個詞語了解到關於自己的一些事情。『女性主義』這個詞在使用的時候,意義比較寬泛。 2017 年成為一名女權主義者意味著什麼?我認為,正是這樣的問題激發人們去字典中尋找答案。」韋氏詞典編輯 Peter Sokolowski 說。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除了「女性主義」,韋氏詞典今年的十大熱門詞語還包括另外 9 個。比如同謀(complicit),這指的是針對川普女兒伊萬卡·川普的指控;迴避(recuse),美國司法部長 Jeff Sessions 在「通俄門」調查中的回應;同情(empathy),川普經常被批評缺乏這一情感;老糊塗(dotard),金正恩給川普起的綽號;出醜(Gaffe),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獎的烏龍事件,等等。
題圖為美劇《使女的故事》劇照,來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