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要買什麼土特產呢?最常見的選擇莫過於太陽餅了,機場一定有賣,方便你現買現帶回去給親友。那麼,太陽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叫太陽餅呢?
太陽餅是一種甜餡薄餅,一般內餡是麥芽糖,源起於臺中市的麥芽餅,是中臺灣的名產之一。根據2013年的統計,太陽餅的年流水可達11億臺幣。每年十月底還有太陽餅文化節,可見太陽餅在臺灣有多火了。
它基本上是圓形,以前的比較大,一般食用前多會均分成四塊,現在都比較小,大約三四口就吃完。它的內餡麥芽糖很甜,我通常不會單獨吃,配杯濃茶挺好的。太陽餅有個壞處就是,餅皮太容易掉屑了,所以有很多人會置餅於碗內,衝泡熱開水,把它當甜粥吃。
其實說白了就是大陸的酥餅,只是酥餅是以豬油製作,而太陽餅是將傳統酥餅中的餡心改為以麥芽糖及奶油為主的糖餡,因此又稱「麥芽餅」。傳統酥餅是以前作為提親及婚嫁喜慶的囍餅,因此又稱「帶路餅」,但由於後來也常用來款待訪客的點心,因此演變為臺灣的伴手禮首選。原本只是地方上的名產,但後來因為臺灣的縱貫鐵路開通了,藉由車上販賣將知名度傳到全臺,進而成為臺灣特色名產。
某一個食品營銷公司於2000年起,將太陽餅推廣至量販店、便利超商等現代通路、國際機場販賣部、國道服務區販賣部銷售, 並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大陸。太陽餅由知名的「臺中名產」,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臺灣名產」。
那麼,太陽餅的名稱怎麼來的?其實說法很多,比較靠譜的是在臺灣光復初期1949年,創始人魏清海先生,十三歲起即在有名的「昆派餅店」學習制餅技藝,學成昆派餅藝後即著手改良早期的麥芽酥餅,這種以麥芽為餡,金黃色的酥餅形狀渾圓、形似「太陽」,因而取名為「太陽餅」。也有說法是:原本並沒有專屬名稱,後來因在「太陽堂」打出名氣,才經太陽堂創辦人林紹崧命名為太陽餅。
現在太陽餅在臺中滿街是,到底哪一家才是第一家?其實也是各有說法,有的從麥芽餅時代開始算,有的是各種遠近親戚開的店。不過我們又不是考古學者,就不去計較了,反正都挺好吃的。
還有人會把太陽餅和奶油酥餅及老婆餅搞錯,這邊也澄清一下:外觀來說好了,都圓圓的,但直徑大概15公分的奶油酥餅最大,老婆餅第二大,最小的是太陽餅,奶油酥餅下層的皮比較厚,太陽餅上面的皮比較厚,老婆餅最好認,它的皮上面有很多小洞。吃的感覺呢,奶油酥餅最甜,至於太陽餅的內餡吃的時候會微微的牽絲,老婆餅就跟老婆一樣口感很軟,又有彈性,吃起來QQ的。這樣你會分辨了嗎?
至於另一個和太陽餅齊名的臺灣特產鳳梨酥,這次來不及介紹了,下次再好好說下它吧。
【作者簡介】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