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張碧晴)這是一系列關於市民生活變遷的老照片。「這一組是婚車的變化,以前大家都租用老式的桑塔納,還得是紅色的,現在的婚車各式各樣,奔馳、寶馬、奧迪佔了大多數。」對於王甫君來說,20多年的新聞工作中他用照片記錄下了這些年的變化,尤其熱衷用鏡頭記錄身邊市民的點滴變化。
建市之初,市民在電話亭前排隊等候
緊接著,王甫君又向記者展示了一組電視機更新換代的照片,從老式的熊貓、長虹等「大塊頭」電視機到如今的超薄、智能、液晶電視機。
20年歲月,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一瞬,但一張張照片被保存了下來,向人們訴說著20年的滄桑巨變,向人們展現著建市20年來市民生活的巨大變遷,向人們昭示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提起電視機的變化,今年30歲的市民劉旭感慨道:「1997年,一臺長虹彩色電視成了我家的鎮宅之寶,下午放學後,我會找好幾個小夥伴到我家裡看動畫片,那段時光太難忘了。隨著家裡經濟條件不斷改善,家中電視機換了一臺又一臺,越換越大,越換越高端,20年的變化讓我們從『像看電影一樣看電視』到『看電視就像看電影』。」
歲月更迭,電視機的「進化」過程,見證了社會的發展以及群眾生活品位的養成。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追求從「三轉一響」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到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等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如今,家用電腦、數位照相機、攝像機、健身器材、空調等新型產品也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消費之中。
過去風靡城鄉的紅色桑坦納婚車
公用電話亭、大哥大、BP機、小靈通、按鍵手機、觸屏手機……一張張記錄市民通訊設備變遷的照片勾起了王甫君的回憶:「90年代很少有人能用得起手機,那時,『大哥大』被認為是『大款』的象徵,有一個90年代初的說法,有錢人就是『開著桑塔納,打著大哥大』。」
20年間,手機也經歷了一個從「貴族」到「平民」的變遷。「我擁有第一部手機,是在新千年伊始,那時手機剛開始流行,對於我們普通的工薪階層而言,能擁有一部手機,是很奢侈的事。」當年,市民姜亞春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部摩託羅拉手機,翻蓋的,個頭很小,「我還買了手機套,把手機別在褲腰帶上,那會兒感覺擁有一個手機特別自豪。現在『一人多機』的現象特別普遍,手機也成為普通的消費品了。」
婚車、電視機、通訊方式的這些變遷,僅僅只是20年來宿遷市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縮影。變遷的背後,我們感受到了20年來城市建設的豐碩成果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縱觀市民生活的變遷,我們看到,在衣著上,從「一衣多人」到「一季多衣」;在飲食上,從「主食型」到「副食型」;在住房上,從「居者憂屋」到「居者有屋」;在出行上,從「二八大槓」到「說走就走」……
以前商場裡擺放的老式"大塊頭"電視機
市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也折射出市民的收入越來越多。放眼這20年,宿遷市民的收入有了怎樣的變化呢?1996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46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93元;2015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868元。由此,我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再看一組數據,去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449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31元,增長7.7%。在八大項消費中,交通和通訊消費增幅最快。「由於隨著宿遷交通體系的加快形成和旅遊業的發展,私家車數量增多,宿遷居民外出次數增加,用於交通出行的支出也同步增長。此外,隨著4G網絡快速增長,移動網際網路加快發展,各種服務推陳出新,手機更新換代、網絡升級的頻率隨之加快。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交通通訊消費市場的火熱。」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一位分析員告訴記者。
從無到有,從貧瘠到富饒,從荒涼到興盛……20年的發展已然讓宿遷成為一片充滿青春活力的沸騰的土地,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百姓生活豐富多彩,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