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深圳,2018級新生剛剛結束軍訓,回到南方科技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英語培訓,為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全英文式學習預熱。這天晚上,「致仁書院」的學生在活動室和不同院系導師見面。學生們圍著不同的導師一撮撮坐著,聽導師聊大學生活的學習和專業選擇,這在普通大學是十分少見的場景。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學成立,第二年,開始在全國統一招生。7年過去,招生上,南方科技大學除了要看高考成績,還需要考生通過學校的自我檢測和面試。教學上,逐漸形成「書院制」、「導師制」「2+2」等獨特的教學模式。對於優秀導師,南方科技大學不遺餘力給科研經費,實行「獨立PI」制度。
南方科技大學依託深圳這個年輕又活力的城市快速發展,也在一步步反哺這座急需人才的城市。僅用7年,南方科技大學就入選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和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校長陳十一說:「如果你非要我說出一所南科大目標型的大學,那就是斯坦福。在美國先有斯坦福,後有矽谷。而在這裡,我們先有矽谷深圳(在深圳有騰訊和華為),這就需要南科大充分集合中國矽谷的氣質,建設學科。」
▲書院舉辦的新生和導師座談會
「2+2」制度
入學後,前兩年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第三年開始分專業。
「
「我們選擇南科大本來就是一種冒險。」——南科大學生張悅
」
2012年,山東省的張悅高考估分並不理想,知道自己不能上復旦這種級別的大學。他想到父親提及的南方科技大學正在濟南招生,決定前往一試。「我父親是一個對教育創新十分感興趣的人,這在一個縣城十分大膽難得。」張悅說。當時南方科技大學需要學生平時成績證明,張悅的老師得知此事,很不情願:「你的成績走山東大學肯定沒問題的。」
2012年南科大招了188人。南科大實行通識教育,剛入學前兩年一直在學習基礎課程,不用選專業,比如高數、大學物理、線性代數等理工科學科實行全英文教學。由於學生少,小班授課,「當時每節課也就十幾個人。」張悅說。
「但兩年的通識教育其實不是讓你混日子。大二的選課已經有了專業傾向,其實我是在大二上了不同的專業課才確定了自己最後的研究方向。每年這個時候新生和導師的座談其實是一個預熱。」
全英文教學對張悅而言有些吃力,他手邊總是放著一個電子詞典隨時查閱單詞。這種鍛鍊讓張悅養成只翻閱和引用國外文獻的習慣,本科時在國外期刊也發表了論文。
南科大學生趙言楚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報南科大不要盲目,而是要想好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南科大的學生都有冒險和挑戰精神,這是學校固有的基因決定的,它需要合適的學生。我們雖然是2+2的學習制度,前兩年不用選專業,但不代表你就可以在這兩年無所事事,什麼都沒有想好地過下去。包括高強度的英語學習,這些都是以後報考南科大的學弟學妹需要考慮的。」
書院制+導師制
宿舍以書院為單位,學生選擇不同書院住宿,進行課外活動。分專業後不同專業學生在同一宿舍,方便交叉學習。
學生入學後可以選擇一名書院的教授作為自己的生活導師,隨時向他詢問各種問題。
「
「在南科大,如果你勤奮,那麼機會在你面前都是均等的。」——多名南科大學生和書院老師都說了類似的話
」
讓張悅新奇的是,新生被安排到書院裡生活。「書院制」是南科大向香港中文大學借鑑的一種制度。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書院住宿,每個書院有不同的教授管理,每個學生可以選擇書院裡的教授作為自己的生活導師,可以隨時向生活導師發郵件預約時間,將自己面臨的各種困惑拋給導師,獲得解答。
▲南科大書院
「書院制度」另一個好處是在大三分專業之後,不同專業的學生會分在同一宿舍,旨在不同學科可以交叉學習。
今年大三的趙言楚十分感謝導師制度。南科大的強項在化學系,但她的興趣在金融,對專業的選擇她有些搖擺不定。在大二的後半程,她分別向化學系和金融系導師尋求建議,最後確定了金融系方向。
大二結束的暑假,趙言楚前往牛津大學交流兩個月,學校還補助交流的學生每人一萬五千元。期間校長陳十一在牛津時去看望,用英文詢問其在牛津和南科大的讀書體驗。現在,她決定讀完本科繼續出國深造。
「獨立PI」制度
教授不分頭銜大小,只要在教學科研序列,都可以擁有獨立的實驗室和科研啟動經費,組建獨立課題組,獨立申請項目。
「
「學校給老師在校內分配了住房,科研經費是我之前的兩倍。」——南科大化學系教授李闖創
」
▲南科大教授指導學生做實驗(南科大供圖)
僅用7年,南科大吸引了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學校剛成立時,在全球範圍內物色教師人選,在國內外各大網站投放招聘廣告。
李闖創是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針對癌細胞的治療做藥物合成和藥物修飾研究。2013年之前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擔任化學系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3年,南方科技大學已被多方報導,李闖創被南方科技大學宣揚的「學術自由」吸引,向南科大遞交申請。
「南科大招聘老師,是先往系裡遞交申請、試講,系裡通過了再由學校教授組成的全校學術委員會討論最終是否錄用。」李闖創告訴紅星新聞。
初期,南科大在學校內部蓋了一座教師公寓,在南科大謀得職位的教授可以分到校內的一套房,李闖創就是其中之一,「吃完飯就可以往實驗室跑,十分方便加班。」他打趣道。
「南科大給教授的科研啟動資金也是十分誘人的。」李闖創說,「僅我的科研項目,2013年我剛來時,啟動經費是600萬元,相當於我原來經費的兩倍。」當時南科大沒有研究生和博士,只能從外面僱傭博士後進入實驗室工作,每人年薪20~30萬。李闖創就用這筆經費開始研究。
陳十一表示,為了鼓勵科研,南科大實行「獨立PI」制度:教授不分頭銜大小,只要在教學科研序列,都可以擁有獨立的實驗室和科研啟動經費,組建獨立課題組,獨立申請項目。
本科生同樣可以像研究生一樣自由出入實驗室,跟著導師科研。南科大多名學生告訴紅星新聞,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南科大的學生就有這種待遇,並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
2018年,令李闖創高興的是,南科大入選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及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李闖創認為,7年時間就拿下博士點,說明南科大發展十分迅猛,「這是我們學校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有些博士是和外校聯合培養的,這也有不好的地方,聯合培養只能在本校待兩年,給博士生的課題肯定比在學校待4年讀博時的課題簡單一些。」李闖創說。
理工科大學也有人文社科學院
不打算自己辦文科專業,只為給全體理工科學生提供一流的人文通識教育
校長陳十一表示,南科大借鑑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設置關於理、工、醫的14大院系,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2017年,陳躍紅來到南科大著手建立人文社科學院。
「陳十一本來就是北京大學的副校長,他給我打電話說來南科大可以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這是誘惑,我就來了。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短短兩年,南科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已經成立。」陳躍紅說。
「南科大正在培養的,是一種兼具文科思維素質和理科知識邏輯整合的創新型人才。我覺得現在大學人才培養的文理分科和專業壁壘過於嚴重,往往是在培養複製和追隨別人的匠人,而不是有個性的創造型人才。我們辦人文社科學院,不是為了讓學生到一所理工科大學來讀一個類似中文或者歷史的文科專業,而是為了給全體理工科學生提供一流的人文通識教育。目前學院沒有打算自己辦文科專業,而是讓所有最好的人文社科教授都去為南科大學生去講最好的通識教育課程。」
陳躍紅在全世界物色教學人員時有三個標準:專業文科要好,一定要有理工科背景,一定要有國際化背景。「我們有一個助教對設計感興趣,來這邊做助教,而我們有一個導師就是以前就是在哈佛學設計的,助教可以跟導師學習空間設計知識,多好。」
「人文社科學院的老師設置課程時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必須不能跳出四大課程的框架:經典深讀和現代闡釋、人文學術方法論與批判思維、研究性寫作指導與提升、多媒體與跨學科。」
翻看2018年新學期的人文社科學院課表,課程涉及朗讀與演講、嶺南文化的解讀、中文寫作、想像力入門、先秦思想文化的研究、精讀《孫子兵法》、新媒體藝術空間設計、科幻創作等等。
▲人文社科學院人文中心課表
對於人文社科學院為何重視寫作,陳躍紅解釋道:「目前,我們的理科學生在高中學了12年語文,可作為基本國民語文能力的寫作與交流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因此,理工科大學的寫作課,應該注重的是學術和科學寫作能力的培養。當前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生寫不了科技論文、研究報告、項目書,應用寫作的能力很窄很弱。」
除此之外,陳躍紅還建立了4個特色人文社科科研實驗室: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空間與媒體實驗室,語音實驗室,計算人文學研究中心。「這些都和傳統學校文科明顯不同。」陳躍紅想做不同於傳統的文科,「比如考古實驗室,是用材料學、機械學等研究文物,計算人文學研究的可能就是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
▲人文社科學院社會科學中心課程介紹
錄取分數:約高各地一本線110分
每年,南科大的全體教職人員都要去全國比較好的高中招生,宣講南科大的教育制度,吸引有想法的高考生和家長。在紅星新聞接觸到的多名2018級新生中,他們已經做好了出國深造的打算。南科大實行「631」錄取制度,錄取成績由60%的高考成績、30%的自主考試成績和10%的面試成績組成。南科大在全國的錄取分數大概高各地一本線110分。
招生規模: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人
校長陳十一表示要做「小而精」的大學:「南科大突出『創知、創新、創業』的辦學特色,強化『小而精、國際化、創新型』,辦學規模為8000—10000人,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人。」由於南科大的快速發展,目前南科大的新校舍正在建立,來滿足日益增多的學生需求。
▲在建的南科大
學費:一學年6000元
由於新生的加入,南科大的基礎設施一直在建設中。南科大學生張悅向紅星新聞抱怨:「我聽很多剛來的新生會吐槽南科大的住宿條件啊等等,但是你是來住得好還是來學習的?有沒有搞清楚呢?這麼多好老師給你們上課,一學年不過6000塊學費。」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葉雯 攝影報導 發自深圳
編輯丨包程立